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海上油气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海上油气
中国海上油气

姜伟

双月刊

1673-1506

coog@cnooc.com.cn

010-84522635

10002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21层

中国海上油气/Journal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海上油气》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管、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主办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综合性技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 11-5339/TE),重点报道我国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科学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钻采工程及海洋石油工程。《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和《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核心期刊,已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曾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获全国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海上油气(工程)》曾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两刊于2001年同时进入“中国期刊方阵”,位于“双百”和“双效”层面。《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己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或列为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渤海陆相砂岩油田高含水期整体加密调整技术现状及展望

    杨庆红张章李廷礼
    11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在生产陆相砂岩油田探明原油地质储量占渤海总探明原油地质储量超80%,目前主力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受海上平台丛式井网开发方式制约,持续稳产难度加大.为进一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近10多年来攻关形成了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定量评价、注采井网加密调整、纵向注采细分等4项整体加密调整关键技术,建立了两种海上陆相砂岩稠油油田立体井网开发模式,应用于绥中36-1、秦皇岛32-6等20多个在生产油田整体加密调整,共实施开发井超过1 000 口,主力油田采油速度提高1.5倍以上、采收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本文系统总结了渤海油田高含水期整体加密调整关键技术和实践认识,并对今后特高含水期开发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对推动海上油田中长期持续稳产和高效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渤海油田高含水期加密调整水平井开发模式

    渤海曹妃甸低幅底水稠油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究与实践

    蔡晖李廷礼刘春艳袁志乾...
    13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妃甸油田群为渤海规模最大的底水稠油油田,构造幅度低、油柱高度低、地层原油黏度大,经过十多年开发进入了特高含水期,目前采油速度低、水驱采收率低,亟需综合调整.通过室内实验与水驱模型推导,研究了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水脊特征与水驱波及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平井开采过程中单区脊进严重、沿程驱替不均衡;水平井水驱波及系数"早期缓慢上升、后期持续增大",这说明提高产液量可以提高水驱波及系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水脊演化规律的水平井网加密调整技术、融合构造与储层描述的水平井精准布井技术、基于孔隙有效动用的水平井大排量提液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而建立了特高含水期老区与新区并举、老井与新井交错、纵向分带、平面分区的水平井整体加密调整模式.按照本文模式调整后,油田储量动用程度提高了 21.3个百分点,采油速度提高了 1.3倍,水驱采收率提高了 10.9个百分点,实现了特高含水期快速上产并持续稳产,为海上油田中长期持续稳产和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底水油藏稠油水平井水脊开发模式采收率

    基于不连续边界识别的辫状河储层夹层研究——以渤海海域P油田馆陶组为例

    刘建华侯亚伟申春生王鹏飞...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海域P油田发育河道切叠频繁的辫状河储层,已钻井揭示其储层内夹层发育,导致钻后水淹状态和产能差异较大,夹层精细刻画和精确表征是剩余油挖潜的关键.分析了 P油田夹层分布特征及成因,认为夹层分布与构型边界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提出了基于不连续边界识别的夹层刻画方法.通过两级不连续边界分析识别出边界河道、内部主河道和内部次河道,分别对应复合心滩边界河道充填、单心滩边界河道充填和串沟充填3种夹层类型,建立了各级河道的定量判别标准,确定了夹层厚度中心线;根据研究区300个井组侧钻井资料,分析确定了夹层的平均厚度和翼展宽度;利用分类插值和井点校正得到了夹层厚度分布图.结果表明,P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夹层多以宽翼条带状分布,3种夹层的平均厚度分别为3、2和1m,平均翼展宽度分别为100、50和25 m.应用本方法对C10井区L50小层进行了精细研究,夹层刻画结果有效指导了剩余油的挖潜.

    不连续边界辫状河储层夹层厚度中心翼展宽度剩余油分布

    渤海秦皇岛27-3区块探井快速钻井关键技术

    刘宝生徐鲲李文龙李庄威...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浅层油气发现仍是新增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秦皇岛27-3浅部构造具有巨大的成藏潜力,但该构造在进行集中勘探钻井作业时,面临平台频繁迁装、定向探井资料录取难、大井眼提速压力大、浅部井壁易失稳、稠油测试难度大等技术难题.针对上述技术难题,在钻探模式优化、定向探井随钻取样技术、井身结构优化技术、井壁稳定技术、浅层稠油测试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攻关,形成了秦皇岛27-3区块勘探钻井关键技术,通过在本区域的勘探钻井中实现大规模应用,最终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大幅缩减了勘探钻井工期和费用,并助力了亿吨级储量发现.研究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所形成的相关技术可为渤海油田浅层油气藏的快速钻探提供技术参考.

    渤海油田秦皇岛27-3浅层井身结构优化井壁稳定

    渤海浅层油气藏高效钻完井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崔国杰陈卓李海玉谢荣斌...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浅部主力含油气层系逐渐步入开发的中后期,为实现浅层油气藏的高效开发,钻完井作业面临作业再提速、井漏、防碰及劣质储层产能释放等新难题.通过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形成马达深钻一趟钻提速技术、钻井风险高效管控技术、储层产能释放增产技术、水下井口及采油树系统等关键技术体系,基本实现浅层油气藏钻完井技术的第三次突破.总结了渤海浅层油气藏高效开发钻完井技术,并分析了渤海油田钻完井面临的在生产油气田稳产、新发现油气田高产、受限区油气田开发等难点,探讨了渤海浅层油气藏高效开发钻完井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技术研究方向,可为渤海油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渤海浅层钻完井井漏防碰高效开发

    渤海浅层超深大位移井岩屑动态运移规律

    张晓诚孙连坡李文龙
    169-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开发渤海油气资源,渤海油田计划实施浅层超深大位移井,以增加泄油面积,提高单井产量.大位移井大斜度段大尺寸井眼钻进过程中,由于环空流体返速低,岩屑传输效应弱,导致井眼清洁困难,易形成岩屑床,严重制约钻井效率,威胁钻井安全.为改善井眼清洁效果,本文在斜井段中引入钻井液浮力的影响,并结合岩屑扩散方程改进了岩屑质量交换效应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大位移井岩屑两层动态运移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大位移井全井段的岩屑动态运移情况.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钻进、循环工况交替作用下,大位移井中的岩屑床将形成波浪状分布,有效降低了岩屑在井眼内的大量堆积.结合X井各尺寸井眼清洁情况的分析,对钻井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提出了岩屑床的控制对策,包括循环间隔和循环时间,为渤海浅层超深大位移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渤海超深大位移井井眼清洁岩屑运移参数优化

    考虑群桩土体运移的浅海隔水导管变形分析

    霍宏博刘询刘铭杨昕昊...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浅海隔水导管作为海上油气田井筒的最外层结构,在海底硬土层中时常遭遇打桩受阻与管体变形问题,从而阻碍钻头通过,导致井槽浪费.结合渤海A区块海底土质,深入探讨了隔水导管锤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土塞效应、群桩效应以及往复锤击载荷的影响.通过有限元模拟,揭示了隔水导管群桩布局中土体的运移规律,明确了导管在拒锤后由于应力集中使得局部最大应力超出DH36钢的屈服强度,导致导管端部横向偏移以及缩径变形.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方案,即通过优化隔水导管的壁厚尺寸来有效预防形变的发生.本项研究成果为特殊海底土质区域隔水导管的安全下入提供了有力支持,可为海上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保障.

    隔水导管锤入法打桩应力集中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林益楷邓双军杨昆鹏赵博朋...
    19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为促进该产业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机遇: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在营业收入规模、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进军国际高端市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国际油价震荡上行以及全球能源绿色转型背景影响下,传统油气装备和海上风电等新兴工程装备需求强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有望持续从中受益.通过对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对标分析发现: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的整体韧性和竞争力仍然不高,存在核心设备和关键部件国产化不足、全产业链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议中国海洋工程企业重点围绕加强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在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一体化专业化发展、促进高端装备自主孵化能力提升、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加快完善全产业链联动机制等方面同向发力,不断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核心技术产业链转型升级

    中国海洋平台结构抗冰设计关键问题及研究建议

    李伟尹汉军付殿福孙诗语...
    199-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海域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但该海域冬季会出现结冰区,因此该区域海洋平台结构的抗冰设计对保障油气增储上产十分重要.渤海海域平台抗冰设计经历了起步、探索、对外合作和独立自主4个发展阶段.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渤海地区海洋平台结构抗冰设计面临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研究建议.在海冰设计条件方面,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中国海冰冰情整体变弱,现有的海冰区域划分不够精细,部分冰区参数与实际冰情差异较大,且重叠冰设计参数忽视了不同冰区的差异问题,建议基于最新的卫星遥感、业务化预报和实测数据,开展高精细化程度的海冰区域划分研究,并探究工程设计中重叠冰厚度以及强度的合理取值;在结构静态冰载荷计算方法方面,现有计算方法不能适用大径厚比条件,建议基于现场冰力实测和冰水池模型试验,构建新的冰力计算公式,并深入探究多腿结构的遮蔽系数与非同时破坏系数;在动态抗冰设计方法方面,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可执行规定,尚未建立统一的动冰力模型和疲劳分析算法,建议构建合理的海冰参数概率分布模型,制定平台冰激振动及疲劳设计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为中国渤海地区平台结构抗冰设计的优化及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渤海海域海洋平台抗冰设计海冰设计条件海冰区域划分冰荷载冰激振动

    深水测试平台地面管道冲蚀速率预测模型

    李长俊陈宇恒吴瑕王静...
    212-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水测试平台地面管道易受高压携砂介质冲蚀损伤,准确预测其冲蚀速率,对保障其运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常用Tulsa冲蚀预测模型主要针对碳钢和铝材,不适用于深水测试平台地面管材为低合金钢AISI4130特殊材质的冲蚀预测.为了扩大Tulsa模型在深水测试平台地面管道冲蚀速率预测的适用性,采用显示动力学方法建立了颗粒冲击靶材的有限元模型,考虑颗粒冲击速度与冲击角度对冲蚀预测模型关键参数的影响,从而改进Tulsa模型中的关键参数,最后将改进后的冲蚀速率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以及Tulsa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颗粒冲蚀靶材的机理主要是切削和变形磨损,冲蚀速率随颗粒冲击角度增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30°;冲击速度增加引起冲蚀速率呈幂函数升高;②通过模拟颗粒多角度冲击靶材的情况,得到了更加准确的颗粒冲击靶材的分段多项式函数,相较原Tulsa模型仅通过10°与15°两种冲击角度试验,拓宽了 Tulsa模型在深水测试平台地面管道冲蚀速率预测的适用性,其中分段角度为30°,与冲蚀速率最大值出现在30°的冲击角度相对应;③颗粒冲击速度较大时(大于10 m/s),改进后的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优于Tulsa模型计算结果,且相对误差随冲击速度的升高而减小,表明本文预测模型适用于深水测试平台介质高速流动的实际工况.

    深水测试平台管道冲蚀Tulsa模型有限元分析冲蚀速率预测模型影响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