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刘春涛

双月刊

1671-6205

huxizazhi@vip.163.com

028-85422382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及华西医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尊重学术自由,提倡学术争鸣,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交流。主要以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案报道、临床病理讨论、影像学诊断分析、综述与讲座、学术动态与通讯及国外进展等形式,报道国内外呼吸与危重医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每期常设栏目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与气道炎症,急性肺损伤机械通气,睡眠与呼吸,感染性疾病,肿瘤,危重监护等。根据杂志全年报道计划,每期开设l-2个重点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呼吸与危重医学及相关专业的临床医生、护理工作者及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未良好控制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运动通气功能评价

    刘丽君黄楠馨罗家麒祁永健...
    305-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未良好控制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运动通气功能特点,以及心肺运动试验相关指标与哮喘持续期患者控制水平、常规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3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应用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对患者进行哮喘控制水平评定,分为良好控制组和未良好控制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PFT)和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分析两组相关参数差异并观察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CPET中运动通气功能指标与PFT指标、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PET结果显示未良好控制组哮喘患者VE/VCO2斜率、无氧阈时二氧化碳当量(anaerobic threshold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EqCO2@AT)、峰值运动时生理无效腔(VD/VTpeak)高于良好控制组(均P<0.05);未良好控制组患者峰值运动时分钟通气量(peak minute ventilation,VEpeak)、潮气量(peak tidal volume,VTpeak)低于良好控制组(均P<0.05);两组峰值运动时呼吸频率(peak respiratory rate,BFpeak)、呼吸储备(peak respiratory reserve,BRpe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VE/VCO2斜率、EqCO2@AT、VD/VTpeak与ACT评分呈负相关;VEpeak与常规肺功能中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as a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value,FVC)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MMEF)占预计值百分比呈正相关;BRpeak与常规肺功能中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 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 占预计值百分比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VE/VCO2斜率、VD/VTpeak的增加是哮喘未良好控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未良好控制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运动通气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峰值运动时通气量和潮气量减少、生理无效腔增加、通气效率下降.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运动通气功能与控制水平、常规肺功能有一定相关性,CPET中通气效率相关指标对未良好控制哮喘具有提示性意义,有必要对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行CPET来完善对哮喘病情全面评估.

    哮喘运动通气心肺运动试验肺功能通气效率

    相位角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系统评价

    厚双龙魏嘉辛赵鑫王刚...
    312-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生物电阻抗的相位角是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功能、严重程度与预后有关.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CNKI和WanFang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按照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使用混合方法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取结果相关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以定性综合的形式做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计纳入11篇文献,包含2 189名受试者,文献整体质量较高.3篇研究报道了相位角与慢阻肺严重程度的关联,8篇研究报道了相位角与慢阻肺肺功能和躯体功能的关联,7篇研究报道了相位角与慢阻肺住院时间、营养风险、急性加重和死亡等不良预后的关联.总体结果显示低相位角水平与慢阻肺患者病情严重、功能下降和不良预后有关,相位角是慢阻肺患者肺功能、躯体运动耐力、急性加重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慢阻肺患者的相位角水平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功能和预后效果相关,是慢阻肺患者临床管理有潜在价值的指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位角严重程度功能预后

    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失败的风险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胡苗苗刘丽张淑琴
    32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和验证预测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失败的风险的列线图.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3年7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330例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脱机结局分为脱机成功组(n=213)和脱机失败组(n=117).采取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失败的因素,基于此回归结果构建并验证列线图.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吸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气时间、白蛋白、D-二聚体及氧合指数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吸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气时间≥7 d、D-二聚体≥2 000 μg/L及氧合指数降低是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脱机失败的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70(95%置信区间0.952~0.989),校准曲线显示预测结果与观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年龄、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气时间、D-二聚体、氧合指数是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失败的影响因素,由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

    重症肺炎机械通气脱机影响因素列线图

    高流量T管氧疗在辅助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应用研究

    景小容胡志马爱佳王禛...
    327-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流量T管氧疗对气管切开术后行机械通气并且符合撤除机械通气条件的神经重症患者的氧疗效果,特别是在控制气道温湿度、促进痰液稀释及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9月-2021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50例气管切开术后行机械通气并且符合撤除机械通气条件的神经重症患者.根据呼吸治疗师决定的撤机后氧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高流量T管组(n=16)、人工鼻组(n=26)和高流量接头组(n=8).收集三组患者撤机前及撤机后72 h的生命体征、呼吸困难程度和血气分析指标,每日气道分泌物的性状、量、黏稠度,以及人工气道通畅情况;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机械排痰、体位引流、化痰药物使用情况,气道相关事件(人工气道堵塞、人工鼻堵塞、肺部感染)发生情况,以及住ICU时间和ICU死亡情况.结果 50例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性别、指脉氧饱和度、心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撤机后72 h痰液性状(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6).三组患者72 h机械排痰次数及化痰药物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P=1.00).结论 对气管切开术后行机械通气并且符合撤除机械通气条件的神经重症患者使用高流量T管氧疗,可有效控制气道温湿度,促进痰液稀释利于引流,从而减少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

    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撤机氧疗

    呼吸道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肺癌中的病理诊断价值研究

    周光红杨阳杨雁陈丽娟...
    33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道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在肺癌中的病理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1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呼吸内镜中心接受全麻下经电子支气管镜活检的患者.进行白光电子支气管镜检查(white-light bronchoscopy,WLB)、自发性荧光电子支气管镜检查(auto-fluorescence bronchoscopy,AFB)及OCT检查,并依据AFB和OCT分别对病灶进行良恶性判断,然后行活检术,最终病理结果以病理报告为准.结果 共纳入124名患者,通过OCT区分病灶良恶性的准确性为93.55%,显著高于AFB(准确性为83.06%).OCT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AFB.基于OCT成像特征预测鳞癌、腺癌和小细胞肺癌,准确性分别为91.94%、94.35%和94.35%.结论 OCT可以提高经支气管镜组织病理活检前病变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并提供快速病理分型依据,是一项值得临床推广的无创组织学活检术.

    肺癌呼吸道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支气管镜病理诊断

    辐射损伤大鼠呼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谢晓云汤健肖炳坤缪潇瑶...
    340-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thermal desorp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TD-GC-MS)技术对低剂量辐射损伤SD大鼠呼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成分进行探索,寻找大鼠辐射损伤后系列VOCs差异性代谢物,并为建立无创、非侵入性辐射损伤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0.5 Gy组、1 Gy组、2 Gy组、3 Gy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低剂量辐射损伤模型.进行钴源辐射损伤后,记录大鼠体重,分析外周血血象,采集第1、5、9、13天大鼠呼出气,运用TD30-GC-MS技术分析呼出气中的VOCs成分,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探索并获得辐射损伤后的差异性代谢物.结果 辐射损伤后大鼠与空白组相比,体重短期内下降、外周血象和肺组织切片具有差异性,大鼠呼出气中的VOCs成分含量与空白组大鼠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苯乙酮、壬醛、癸醛和十四烷4种VOCs增加,庚烷、氯苯、对二甲苯和间二氯苯4种VOCs减少.结论 通过对大鼠呼出气的GC-MS分析,8种大鼠呼出气的VOCs成分可作为辐射损伤的差异性代谢物.此研究为建立大鼠呼出气VOCs成分的GC-MS分析方法,以及开展生物辐射损伤的无损伤性分析检测奠定了基础.

    辐射损伤呼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差异性代谢物

    以发热并发气促、咯血为表现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谢廷逸黄智兰谢纬吕萌...
    346-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出现咯血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手段,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国内首例经支气管镜冷冻技术治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出现咯血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回顾国内外数据库建库至今,筛选及总结分析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导致咯血的文献报道.结果 患者为38岁女性,以发热并发气促、咯血为主要表现,经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检测诊断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通过药物对症处理以及经支气管镜冷冻治疗后病情好转.结合相关文献和该病例,共10例患者因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出现咯血的表现.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问诊需追溯鸟类及家禽接触史,mNGS能较为精准鉴定病原体.现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治疗首选四环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也有效.本例通过支气管镜冷冻技术治疗后病情好转,为临床治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出现咯血提供经验参考,但关于发生机制及其他诊疗思路仍值得深入研究.

    鹦鹉热咯血支气管镜冷冻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2024呼吸医师年会暨第23届中国呼吸医师大会》将于2024年6月13-16日在苏州市举办

    351页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冯会颖叶寰操敏
    352-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62例经病理确诊的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患者,总结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学等特点,加深临床医师对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9年3月1日-2023年5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经病理诊断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等.结果 62例患者中男53例,女9例,平均年龄(60.26±9.91)岁.症状以咳嗽、咳痰多见,部分患者伴有发热、咯血、呼吸困难.胸部CT表现为肺部实变、斑片、结节影等,病变多位于胸膜下,可伴有支气管充气征、胸腔积液、胸膜增厚,以及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等.肺功能可能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异常等.结论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常需与肺部感染、恶性肿瘤进行鉴别,确诊需病理学支持.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学

    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致弥漫性肺泡出血一例

    高志英王浩李玉秀周宏刚...
    355-3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