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刘春涛

双月刊

1671-6205

huxizazhi@vip.163.com

028-85422382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及华西医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尊重学术自由,提倡学术争鸣,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交流。主要以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案报道、临床病理讨论、影像学诊断分析、综述与讲座、学术动态与通讯及国外进展等形式,报道国内外呼吸与危重医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每期常设栏目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与气道炎症,急性肺损伤机械通气,睡眠与呼吸,感染性疾病,肿瘤,危重监护等。根据杂志全年报道计划,每期开设l-2个重点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呼吸与危重医学及相关专业的临床医生、护理工作者及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肺部感染合并重症脓毒症30天死亡的预测模型

    姚妙恩陈瑞兰
    381-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合并脓毒症重症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分析MIMIC-Ⅲ数据库诊断为肺部感染与脓毒症的患者,其中CareVue数据库为训练队列(n=934),Metavision数据库为外部验证队列(n=687).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内部交叉验证、外部验证,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Calibration图及决策曲线分析分别检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获益,并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年龄、SOFA评分、白细胞计数≤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小板计数>300×109/L、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15%、血尿素氮、乳酸脱氢酶水平为独立危险因素.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训练队列)及0.708(外部验证队列),在区分度、校准度、获益上优于SOFA评分模型.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准确、有效地预测疾病死亡风险,为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可视化评估方法.

    脓毒症肺部感染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列线图

    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多黏菌素B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临床研究

    袁宾彬徐颖王倩陈丽秋...
    390-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单纯静脉滴注多黏菌素B和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多黏菌素B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organism,CRO)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2020年9月-2023年6月收治的85例CRO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多黏菌素B用药方式的不同,将接受多黏菌素B单纯静脉滴注治疗的患者纳入A组,接受多黏菌素B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的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30天全因死亡率以及用药前后感染指标水平.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期间急性肾损伤发生情况.结果 病原学培养结果显示,两组病原学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两组患者用药后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均P<0.05).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均高于A组患者(均P<0.05).两组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0).结论 多黏菌素B用于治疗CRO肺炎患者时,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方案优于单纯静脉滴注治疗,且不增加肾毒性发生的风险.

    多黏菌素B雾化吸入静脉滴注肺炎碳青霉烯类耐药菌临床疗效

    应变弹性成像及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技术对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性质判定的价值

    王燕徐春华李丽袁琪...
    395-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变弹性成像(strain elastography,SE)及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e quantification,VTIQ)技术对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性质判定的价值.方法 选取124例肺癌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淋巴结常规超声检查,应用SE检测淋巴结并评分,VTIQ技术测量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非转移性淋巴结纳入良性组,转移性淋巴结纳入恶性组,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预测恶性淋巴结的SWV最佳截断值,比较SE及VTIQ技术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SE及VTIQ技术对良恶性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124例患者中,28例良性淋巴结SE评分在2~3分,59例恶性淋巴结SE评分在4~5分.SE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0.2%、75.6%、60.9%.VTIQ技术检测中恶性淋巴结SWV最大值、最小值、中位值及平均值均显著高于良性淋巴结(均P<0.05).据ROC曲线分析,SWV平均值诊断效能最高,以其截断值3.18m/s为预测恶性淋巴结的诊断标准,VTIQ技术诊断恶性淋巴结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5.5%、92.3%、73.9%.SE及VTIQ技术的AUC分别为0.713、0.896,VTIQ技术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 SE及VTIQ技术对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性质的判定均有较高的准确性,与SE相比,VTIQ技术显示出优越的诊断效能,且以SWV平均值诊断效能最优,或可为临床提供一种评估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性质的无创检查新方法.

    应变弹性成像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技术肺癌颈部淋巴结

    卧位康复操联合震荡呼气正压训练在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王蓉练慧斌陈虹孙四平...
    400-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卧位康复操联合震荡呼气正压训练在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苏北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57名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A组予以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实施卧位康复操,C组在B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震荡呼气正压训练.比较三组干预前、干预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痰液性状、咳痰难度、痰液黏稠度、日均排痰量、Borg气促评分、1分钟坐立试验情况.结果 干预后三组FEV1、FVC、痰液黏稠度、日均排痰量、Borg气促评分、1分钟坐立试验改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Borg气促评分、1分钟坐立试验改善值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FEV1、FVC、痰液性状、咳痰难度、痰液黏稠度、日均排痰总量、Borg气促评分、1分钟坐立试验改善值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FEV1、日均排痰量、Borg气促评分的改善值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卧位康复操联合震荡呼气正压训练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提供肺康复,能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及呼吸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吸入性损伤卧位康复操震荡呼气正压训练肺功能

    构建CT结合血清学指标模型预测结缔组织病相关肺纤维化的进展

    刘欣欣周晓蕾贾要丽张博...
    406-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基于CT及血清学指标建立模型对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进展为进展型肺纤维化(progressive pulmonary fibrosis,PPF)的临床预测效能.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就诊的CTD-ILD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及高分辨CT检查结果,根据患者随访中是否发生PPF将患者分为稳定组和进展组(PPF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明确影响患者CTD-ILD进展为PPF的风险因素,根据COX回归模型的结果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内部交叉验证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通过纳入、排除标准,共入组194例确诊为CTD-ILD的患者,其中34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展为PPF,160例患者未进展.LASSO回归中lambda$1se时获取变量为ANCA相关血管炎、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铁蛋白.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显示纤维化范围、铁蛋白、白蛋白和年龄是影响CTD-ILD患者进展为PPF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89、0.931和0.797,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敏感性,预测效能较好.绘制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重合度较好.结论 纤维化范围、铁蛋白、白蛋白和年龄是影响CTD-ILD患者进展为PPF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此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清学指标进展型肺纤维化预测模型

    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BALF中微生物群落分布和载量

    夏宇考吾沙尔·巴合提江
    414-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分析单纯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微生物菌群差异.方法 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2月-2023年3月间住院的肺炎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慢阻肺分为单纯肺炎组和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应用mNGS技术检测BALF微生物,分析两组的菌群分布特征.结果 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80例患者(81.82%)微生物检测结果为阳性.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的吸烟指数显著高于单纯肺炎组(t=-3.62,P=0.001).两组菌群分布存在差异,在属水平检测上,在单纯肺炎组检出19种微生物,其中细菌8种(42.11%)、真菌2种(10.53%)、病毒3种(15.79%)、其他类型微生物6种(31.58%);而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检测出22种微生物,细菌10种(47.62%)、真菌3种(14.29%)、病毒4种(19.05%)、其他类型微生物4种(19.05%).两组RPM值也存在差异,细菌RPM值在非重症肺炎时,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细菌RPM值在属水平显著高于与单纯肺炎组(Z=-2.706,P=0.007).单纯肺炎患者为重症感染时,RPM值在属和种水平均显著高于与非重症感染(Z=-2.202,P=0.028;Z=-2.141,P=0.032).慢阻肺合并重症肺炎时,细菌RPM值只有在种水平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Z=-2.367,P=0.017).结论 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和单纯肺炎患者BALF菌群在属和种分布特征不同,细菌为最主要的微生物类型,但两组优势细菌类型不同.单纯肺炎以细菌、病毒和其他类型微生感染为主,而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以真菌和细菌感染为主.RPM值可能成为提示肺炎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菌群分布每百万有效测序序列数

    肺移植术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继发急性结肠假性梗阻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徐彩霞陈文慧赵丽
    423-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1例肺移植术后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诱发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典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肺移植受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继发急性结肠假性梗阻(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ACPO)的临床资料,并以"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新冠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为中文检索词,以"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COVID-19"、"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对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转归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8篇,入组新冠病毒感染后继发ACPO的病例13例.14例患者中男11例,女3例,年龄38~87,中位年龄62.7岁.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腹胀(85.7%,11/14),其次是腹痛(57.1%,8/14)、腹泻(50.0%,7/14).影像学特征主要为结肠扩张(100%,13/13),少数可出现结肠壁炎性水肿和渗出,甚至结肠穿孔.治疗上,100%(13/13)采取了肠道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胃肠减压的内科综合治疗,76.9%(10/13)进行了灌肠排气,38.5%(5/13)行结肠镜减压,23.1%(3/13)予新斯的明药物治疗,7.7%(1/13)行急诊剖腹手术.预后方面,66.7%(8/12)治愈,33.3%(4/12)死亡,死因均为感染性休克,其中2例未提及预后.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并发ACPO虽然少见,但病死率高.对感染新冠病毒后继发结肠扩张的患者,需高度警惕ACPO可能.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移植

    非免疫缺陷患者确诊为纵隔黄曲霉脓肿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张瑛琦赵立李澎
    429-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纵隔曲霉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纵隔曲霉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纵隔黄曲霉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68岁,其胸部CT示纵隔肿块,伴气管、右主支气管复杂狭窄,纤维支气管镜及经超声支气管镜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诊断为纵隔黄曲霉脓肿.予伏立康唑及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4个月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以"纵隔曲霉病、纵隔脓肿"与"非免疫缺陷者"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医学数据库和维普网数据库,国内尚无文献报道.使用"mediastinal aspergillosis"、"aspergillus mediastinitis"、"mediastinal aspergilloma"检索PubMed数据库中的英文文献,共检索到文献17篇,均为个案报道.结论 非免疫缺陷患者出现纵隔肿物时,需警惕曲霉感染的可能,早期及时的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EBUS-TBNA联合mNGS可作为纵隔曲霉病的诊断方法之一.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激素(0.5 mg/kg)治疗方案,可能为纵隔曲霉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纵隔脓肿黄曲霉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经超声支气管镜针吸活检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急性致命性高危肺血栓栓塞症一例报告

    赵艳丽易丹叶寰
    434-436页

    良恶性胸膜疾病影像学诊断进展

    郭丽王凯歌
    437-4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