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经济报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经济报告
中国经济年鉴社
中国经济报告

中国经济年鉴社

月刊

1673-3738

zgzcpl@163.com

010-84264670

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298号瀚海科技大厦A座6层 

中国经济报告/Journal China Economic Repo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逻辑牵住全面深化改革"牛鼻子"

    胡晓鹏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1-5月统计数据显示,虽然部分经济指标如房地产销售、土地成交等仍有待改善,但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特征已经确定.然而,一些西方学者却给出迥异判断,提出中国政府轻视消费的错误观点,并据此阐释中国发展困境.其根本问题在于研究者既不了解中国国情,又缺乏对中国发展逻辑的客观判断.

    中国经济发展逻辑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中国市场经济的演进逻辑

    涂小雨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市场经济的演进蕴涵了深刻的思想逻辑、政治逻辑和法治逻辑.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基于中国法治进程的推进,法治的完善与市场制度的完善同步,法治的进步使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更加深化,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判断在实践中日益深入人心,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市场经济演进逻辑深化改革

    国企在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

    王绛谢宇斌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有企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勇于担当新使命新任务.

    国资国企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使命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国际镜鉴

    胡继晔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总要求,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本文考察了部分高收入国家在生育、养育支持和降低教育成本方面的政策,汲取这些高收入国家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中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新时代建立健全我国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供借鉴.

    高收入国家生育支持政策养育成本教育成本

    适应劳动力市场新变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纪竞垚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通过就业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当前,从需求侧看,中国就业状况呈现就业行业、形态和区域结构"三个分化".从供给侧看,呈现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和制度保障"三个优化".建议供需双向发力,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稳定扩大就业容量,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稳步提高劳动力供需对接能力,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实现劳动力市场新均衡.

    应着力消解中国结构性就业矛盾

    鲍春雷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已成为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梳理了当前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主要表现,分析了导致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的原因,并从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升劳动者素质能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强化重点行业和群体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成因建议

    新一轮AI工具对就业的影响

    延玲玲郭雯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ChatGPT出现后,AI编程、AI绘画、AI音乐等AI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对就业市场带来的影响备受关注.本研究发现,A I工具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带来了特定岗位数量缩水、求职技术门槛提高和AI人才争抢加剧等新变化新趋势,或将引发工作岗位的结构性变化和导致就业市场供给转变滞后,同时加剧我国AI人才自供给能力不足与引进难并存难题.

    AI就业影响应对

    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和就业政策抉择

    陈莉陈功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技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工智能在中国以"燎原"之势发展.本文评估了中国劳动力市场面对人工智能的"脆弱性",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归纳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从时间跨度和绝对值的角度考量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综合影响.本文认为,科技政策的宗旨应该是服务人类,不是取代人类;科技政策不能只顾发展的一头,而忽略对就业等民生大事的影响.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的科技政策应该基于审慎原则.

    人工智能劳动力市场科技政策经济影响就业转型

    数字经济"稳就业"大有可为

    钱诚蔡芸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带动就业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趋势:一是数字经济催生新职业和新就业形态;二是数字经济成为带动就业的"新引擎";三是数字经济给就业和劳动关系带来"新考验".未来十年,我国数字经济创造的就业规模将持续扩大,基于Logistic模型和e-GDP指标的预测显示,到2025年和2035 年,我国数字经济吸纳就业人数将分别达到3.23 亿人和 4.15 亿人.建议将数字就业纳入稳就业一揽子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劳动者数字化转型,适应数字岗位需求;完善数字劳动法律政策,保障数字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数字就业公共服务,夯实数字就业统计基础.

    数字经济数字劳动者就业预测稳就业

    更好发挥新业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重要作用

    董亭月闫萍陈知知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具体分析新业态从业人员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社会包容性、职业发展性与权益保障性,发现新业态从业人员性别比失衡、职业流动性高、劳动强度大、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覆盖率不足、家庭负担重等问题,并从完善职业赋能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待遇、发挥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新业态从业人员就业规模劳动强度社会保障社会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