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给水排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给水排水
中国给水排水

丁堂堂

半月刊

1000-4602

cnwater@vip.163.com

022-27836225;27835450;27832819

300070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路52号都市花园大厦21层

中国给水排水/Journal China Water & Wastewater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性刊物。本刊是面向全国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界的专业性科技期刊,是中国建筑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具有较高的理论导向性和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在国内享有盛誉,被称为中国水行业的“首席杂志”。读者对象主要是自来水、市政排水、建筑给排水、水与废水处理等行业的设计、科研、教学、信息管理、施工、生产、分析、监测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等,目前发行量已达15000余册/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段式PN-SAED工艺实现低碳氮比污水深度脱氮

    刘文龙应乾鸿王佳铭孙丽娜...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城市污水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出水硝态氮积累且易失稳的问题,构建了两段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内源反硝化(PN-SAED)工艺,考察了其对低碳氮比(C/N)污水的深度脱氮性能和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在进水C/N为2.60±0.11时,PN-SAED工艺的出水总无机氮(TIN)浓度为(2.6±0.5)mg/L,TIN去除率达到(94.6±1.0)%.典型周期的氮素平衡分析表明,PN和SAED系统对氮素的去除贡献分别为7.3%和92.7%,其中SAED系统中氮素主要通过厌氧氨氧化途径去除(贡献率达82.2%).高通量测序数据表明,投加羟胺可在实现PN系统中亚硝酸盐氧化菌属丰度(Nitrospira,3.1%一0.6%)快速下降的同时,使氨氧化菌属(Nitrosomonas,0.13%→0.92%)得到富集,实现稳定短程硝化;而在 SAED 系统中 Candidatus Brocadia(12.3%)和 Candidatus Jettenia(2.83%)成为优势厌氧氨氧化菌属,与内源反硝化菌属Candidatus Competibacter(17.5%)和Denitratisoma(7.15%)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对低C/N城市污水的深度脱氮.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内源反硝化深度脱氮菌群结构

    分流制排水系统下降雨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影响

    王伟丁永伟尤岚黄继会...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雨引发的入流入渗会使污水处理厂进水量大幅上升,并稀释排水系统收集的污水,造成进厂污染物浓度降低,进而影响污水处理效率.研究揭示了分流制污水管网在不同液位运行条件下,管道冲刷作用对COD、SS等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在保持泵站管网恒液位条件下,降雨量在5~10mm时,每1mm降雨量对应水量增加3%~10%,且降雨量越大,增幅越明显.工艺模拟结果显示,降雨期间污水处理厂进水量增加,进水浓度下降,污泥向二沉池转移,出水污染物浓度呈上升趋势.峰值处理能力分析表明,在降雨条件下AAO工艺系统较改良型交替工艺系统更稳定.

    分流制低水位降雨污水管网工艺模型生物响应

    常温有氧低基质下厌氧氨氧化二次启动及脱氮效能

    雷雪艳朱易春张超杨杰源...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厌氧氨氧化是当前最经济有效的生物脱氮工艺,但生活污水的温度和氮浓度都较低,并含有一定的溶解氧(DO),且厌氧氨氧化接种污泥稀少、难以大量获取,这些都限制了其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为此,探究了常温有氧低基质下厌氧氨氧化二次启动的可行性,并对其脱氮效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当进水DO为4.20~7.50 mg/L、氨氮为27.13~35.64 mg/L、亚硝态氮为36.35~44.80 mg/L、温度为20.8~31.8 ℃时,运行79 d后氨氮、亚硝态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2.63%、81.61%和68.41%,△NO2--N/△NH4+-N接近厌氧氨氧化脱氮的理论值1.32,表明厌氧氨氧化二次启动成功;出水DO浓度降低,△NO3--N/△NH4+-N高于理论值,系统中存在一定的硝化作用;污泥沉降性能良好,颜色由红褐色和灰黑色变为褐色;污泥胞外聚合物(EPS)以紧密结合型为主,且多糖含量大于蛋白质含量,污泥表面官能团中的羟基和氨基等亲水官能团较多,使污泥粒径维持在适宜范围内,有利于抵御外界不利因素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损害.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Candidatus_Anammoxoglobus和Candidatus_Kueneni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6.39%和3.43%,它们与其他脱氮菌属共同作用,实现了系统高效、稳定的脱氮效能.

    厌氧氨氧化二次启动常温有氧低基质

    CH-Al-Cu整体式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环己酮肟废水

    盛丹娜孙景彤邹金儒耿男男...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持续运行性能是催化臭氧氧化应用的关键问题.采用蜂窝陶瓷(CH)作为载体、以γ-Al2O3为涂层材料、以铜(Cu)为活性组分制备了 CH-Al-Cu整体式催化剂,并调控工艺运行参数对其在连续流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催化剂表征结果显示,γ-Al2O3涂层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从2.478 m2/g增至21.657 m2/g,Cu元素经过煅烧后主要以CuO形态存在于CH-Al-Cu催化剂表面,含量高达48.40%.CH-Al-Cu在连续流反应器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最佳工艺操作参数:进气臭氧浓度为18.6 mg/L、HRT为35min、催化剂填充在底部且布设2层(40 g),在此条件下对环己酮肟的去除率达95.3%,COD去除率为39.3%,是单独臭氧氧化的3.2倍,催化氧化体系的0/C为1.1,可大大降低臭氧消耗成本.CH-Al-Cu催化剂能够促进臭氧传质和强化·OH产生,且具备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耐磨性.

    催化臭氧氧化整体式催化剂连续流环己酮肟催化剂填充位置·OH

    紫外/过氧乙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灭活及抗性基因去除

    许元生王珺菽潘燃祝淑敏...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氧乙酸(PAA)用于消毒能有效灭活细菌并控制消毒副产物(DBPs)生成,但存在细菌重新复活的问题.为此,探究了紫外/过氧乙酸(UV/PAA)工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灭活性能和机理.通过灭活、暗修复、膜渗透性分析和电镜扫描等实验及表征方法,发现UV/PAA工艺的灭活性能优于单独紫外线或过氧乙酸,这是因为在UV/PAA体系中产生了自由基和细胞内活性氧(ROS).铜绿假单胞菌的膜通透性随着暴露在UV/PAA体系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细胞表面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DNA和蛋白质等胞内物质泄漏.UV/PAA处理能几乎完全抑制细菌暗修复现象,并且进一步灭活可存活但不可培养(VBNC)的细胞,表现出远远超过单独紫外线或过氧乙酸的氧化能力.此外,UV/PAA工艺还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抗性基因(ARGs).

    紫外过氧乙酸灭活铜绿假单胞菌存活但不可培养抗性基因

    臭氧对PVDF膜抗污和组合工艺净水效能的提升作用

    王晓何海洋朱洪涛陈凤祥...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原位臭氧氧化结合PVDF膜,构建了 O3/PVDF/BAC组合工艺.基于臭氧对天然有机物(NOM)的氧化效能,该工艺在保持PVDF膜对NOM截留效果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其抗污染性能.在O3/PVDF/BAC工艺中,PVDF膜的TMP/TMP0在运行7.5 d后升至1.9,优于单独PVDF膜、亲水改性PVDF-OH膜和PVDF-PVP膜的抗污效果.此外,O3/PVDF工艺对京密引水渠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11.02%和16.85%.由于臭氧对NOM的氧化分解作用,部分小分子NOM透过膜孔进入BAC单元,进一步增强了 BAC内微生物和活性炭对NOM的去除能力,使O3/PVDF/BAC工艺对DOC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7.12%和48.95%.运行结束后,O3/PVDF/BAC工艺中的PVDF膜在接触角、泡点压力和断裂拉伸强度等方面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原位臭氧氧化未加速PVDF膜的老化.综上,O3/PVDF/BAC工艺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有效控制了 PVDF膜的污染,并显著提高了净水效果.

    原位臭氧氧化PVDF膜生物活性炭膜污染净水效能

    北方某水厂气浮工艺处理南水北调水源水的适应性

    王玥刘朵郑雅文林琳...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北方某水厂侧向流斜板沉淀工艺对南水北调水源水(简称"南水水源水")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探索了气浮工艺处理南水水源水的可行性.通过探究影响气浮中试系统运行效果的因素,综合考虑气浮工艺的处理效果及能耗,确定中试系统的回流比为7%~9%、溶气压力为0.25 MPa.与该水厂沉淀工艺相比,气浮工艺对南水水源水质的季节性变化适应较好,并且对水质剧烈波动具有良好的耐冲击性,运行期间气浮池出水浊度为0.21~0.75 NTU、CODMn为0.6~1.6 mg/L.气浮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优于现行沉淀工艺,在南水水源水中藻类数量为(65.6~543.7)×104个/L条件下,气浮工艺和沉淀工艺的除藻率分别为82.9%~97.7%、29.3%~86.8%.气浮工艺可有效降低出水残余铝浓度,出水铝浓度为0.20~0.33 mg/L,比沉淀工艺出水低50%左右,但二者对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无显著差别.

    沉淀气浮南水北调水源水高藻

    水循环对复合锰氧化物催化氧化氨氮和锰的影响

    李普壮黄廷林程亚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通过形成复合锰氧化物去除地下水中氨氮和锰的工艺中,针对非循环系统中生成复合锰氧化物的需水量巨大、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将非循环系统改为循环水定期更新系统和循环水持续更新系统,对比循环系统和非循环系统形成的复合锰氧化物对氨氮和锰的去除效果以及滤料膜的增长规律.结果表明,循环水定期更新系统的除锰能力最强,3种不同系统均能够有效去除氨氮;循环水定期更新系统中的成熟滤料去除氨氮和锰时有一段适应期;投加高锰酸钾阶段和成熟滤料去除氨氮与锰时,循环水定期更新系统中滤料膜负载量增长得最快.

    地下水氨氮复合锰氧化物循环系统催化氧化

    2-MIB和GSM指标融入HACCP体系的可行性

    彭睿杜英豪张文艺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了一种单点内标比对法,用于检测水中2-甲基异莰醇(2-MIB)和土臭素(GSM)的浓度.在连续进样时,每个样品的检测时间约为10 min,为两种检测指标融入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提供了可能性.以深圳4座水厂为例,证明了该检测方法适用于不同工艺的水厂水体.同时,讨论了如何将2-MIB和GSM指标融入不同工艺水厂的HACCP体系,可为供水行业的水质管理提供借鉴.

    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固相微萃取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聚乙二醇对聚氯乙烯超滤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徐旭峰郑利祥郑彭生徐细波...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分子质量为8ku的聚乙二醇(PEG)作为添加剂和制孔剂,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超滤膜.通过铸膜液黏度、膜表面元素组成、膜的微观形貌、膜表面接触角和膜渗透截留分析,研究了 PEG对PVC超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C和PEG是部分相容体系,PEG的添加使得PVC超滤膜表面孔隙变得均一,增加了膜表面的亲水性和膜内部的纳米级微孔,改变了超滤膜内部指状孔道的结构,有利于水流的渗透;而过少的PVC和过量的PEG会导致功能层塌陷,增加水流传质阻力.当聚合物的质量分数为19%、PVC与PEG的质量比为17:2时,超滤膜的纯水通量可达到4.16 U(m2·h·kPa),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截留率为96%,循环处理腐殖酸溶液并用纯水清洗后,膜通量恢复率为80.3%;水厂中试应用结果表明,超滤膜可将出水浊度降至0.1 NTU以下,并能去除100%的大肠杆菌.

    聚氯乙烯超滤膜聚乙二醇相容性孔隙结构抗污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