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半月刊

1005-8478

jxwk1994@sina.com,jiaoxingtougao@163.com

0538-6213228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环山路217-1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Journal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现代综合骨科学术期刊。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并强调信息权威性、理论前沿性、实践创新性。重点介绍脊柱四肢骨创伤、骨疾病、骨肿瘤、先后天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残疾矫治与康复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经验。现已被十余种数据库及权威性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髌骨脱位两种技术修复膝内侧支持带的比较

    胡文晋陆军王爱国
    1675-1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带线锚定绕髌折叠紧缩缝合与直接缝合髌股内侧韧带带治疗髌骨侧损伤型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21年5月采用带线锚钉缝合治疗的内侧支持带髌骨侧损伤型急性髌骨脱位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8例采用绕髌折叠紧缩缝合(绕髌组),16例采用直接原位缝合(直接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3±1.1)年,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膝关节VAS评分、IKDC评分、Kujala评分和ROM均显著改善.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绕髌组患者无再脱位出现,相比之下,直接组2例患者(2/16)出现再脱位.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PT、PS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带线锚钉修复方式治疗内侧髌股韧带髌骨侧损伤型急性髌骨脱位临床疗效满意,相比而言,绕髌骨紧缩缝合修复方式在防止髌骨再脱位方面更具优势.

    急性髌骨脱位内侧髌股韧带带线锚钉修复

    骨质疏松症m6A甲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陈毅王耀斌牛永康夏亚一...
    1681-1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N6-甲基腺苷是一种可逆的转录后修饰,在所有真核生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甲基化通过调控RNA的稳定、翻译效率等关键基因,对骨发育和骨稳态进行调节.本综述总结了目前m6A甲基化及其相关调节因子在骨代谢和骨质疏松中的功能作用,以及m6A甲基化相关调控因子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进展.这些发现将为m6A甲基化在骨质疏松症中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认识,也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m6A骨质疏松破骨细胞成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巨大包壳形成:1例报告和综述

    陈尚桐陈跃平黄川洪
    1686-1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不连是肱骨骨折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指肱骨骨折后至少9个月后在3个月内没有骨愈合的迹象.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导致患肢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身心健康.既往文献多次报道了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病因、危险因素、治疗手段和预后,然而肱骨术后骨不连并巨大包壳形成在学术界却鲜有报道.本文报道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例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巨大包壳形成,分析其成因机制及治疗方案.此外,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肱骨骨折骨不连巨大包壳

    如何检索引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及文献格式

    1692页

    前路联合后路经皮Infix固定骨盆环损伤

    高加智王洪玉滕延斌田鲁峰...
    1693-1697,1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介绍前路联合后路经皮Infix固定骨盆环损伤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0月,对6例骨盆前后环损伤的患者行后路和前路联合经皮Infix固定.先取俯卧位或者漂浮体位的前倾体位,行Infix固定骨盆后环,然后再改为仰卧位或漂浮体位的后仰体位行Infix固定骨盆前环.首先于两侧髂后上棘上方行切口,显露髂骨翼,在髂后上棘的上方凿除部分髂骨,于髂骨内外板之间依次开口,向髂前下棘方向拧入椎弓根螺钉,放置合适长度的横连接杆,复位骨折或脱位后锁紧尾帽.患者再取仰卧位或漂浮体位的后仰位.以髂前下棘为中心做切口,显露髂前下棘.向髂后上棘方向拧入椎弓根螺钉,钉尾距离髂前下棘约2 cm.于腹壁下插入预弯好的连接杆,复位骨盆骨折或脱位后锁紧尾帽.[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大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4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3.3%.评价为可的1例患者,出现骶髂关节慢性疼痛.影像方面,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4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6例均于术后3个月达骨折骨性愈合.无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败患者.术后3个月时取出内固定.[结论]前路联合后路经皮Infix固定方法治疗部分骨盆环损伤患者,微创、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

    骨盆环损伤内固定系统Infix微创手术

    游离皮瓣Taylor支架治疗踝周骨与软组织缺损

    罗桦杰王朝辉余卓安詹晓欢...
    1698-1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介绍游离皮瓣联合Taylor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治疗踝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6年1月—2020年2月共治疗踝周骨与软组织缺损16例患者,一期行彻底清创,清除感染坏死骨与软组织,使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缺损创面使用负压海绵覆盖.二期根据创面部位、面积和软组织缺损情况及血管条件分别选用游离背阔肌皮瓣、股前外侧肌皮瓣、腓肠肌内侧肌皮瓣对踝周皮肤缺损进行修复.皮瓣成活后三期根据骨缺损范围预设TSF骨延长及胫距融合构型,术中根据治疗要求,安装固定TSF并完成截骨.术后1周根据术前测量的畸形、安装、框架参数制定电子处方,以1 mm/d,分4次调整的速度,开始骨延长及调整TSF,最终完成牵张成骨和胫距融合.[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52个月.术后外固定架总佩戴时间平均(17.3±2.4)个月,愈合时间平均(14.8±1.4)个月,总治疗时间平均(17.9±2.2)个月.末次随访时,胫骨总延长平均(7.5±1.1)cm.按AOFAS踝及后足评分进行评定:优12例,良4例.[结论]游离皮瓣结合TSF治疗踝周骨与软组织缺损,可有效修复缺损组织,胫距关节融合成功率高,负重力线恢复好,成功重建下肢功能.

    Taylor空间支架骨搬移游离皮瓣踝关节胫距融合术

    胫骨骨髓炎骨缺损骨搬移软组织并发症的处理

    范丛亮马海龙窦浚峰张景义...
    1703-1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介绍胫骨骨髓炎骨缺损骨搬移软组织并发症的处理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7年1月—2022年12月笔者采用骨搬移治疗54例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对会合端周围皮肤感染或坏死,分别采用局部清创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或清创并皮肤牵张器牵张.对会合端软组织嵌顿采用局部软组织松解.会合端软组织嵌顿合并骨不愈合,行会合端清理植骨,更换锁定板外固定.晚期再次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给予局部清创皮肤牵张.[结果]54例患者骨搬运长度3~14 cm,外固定指数为1.2~2.5个月/cm.30例患者会合端顺利愈合,无软组织并发症,其余24例出现会合端周围软组织相关并发症,占44.4%.经上述方法给予相应处理后,局部软组织并发症均有效解决.[结论]胫骨骨髓炎骨缺损应用Ilizarov骨搬移早期软组织再次感染、单纯软组织嵌顿、软组织嵌顿伴对合端骨不愈合、晚期再次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虽然最终均可通过后期的治疗解决相关并发症,但是明显延长治疗过程,增加患者负担,应引起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骨搬运胫骨慢性骨髓炎会合端并发症Ilizarov技术

    Ⅲ期Kümmell病后柱截骨长节段椎弓钉固定

    梁晓松张伟李大伟任帅...
    1708-1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和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2年12月采用PCO截骨和长节段椎弓钉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无死亡,无神经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173.6±37.3)min,术中出血量(335.2±67.8)ml,切口长度(25.6±3.2)cm.其中,2例患者出现谵妄,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相应处理,均无不良后果.随着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时间推移,VAS评分[(8.7±1.2),(2.1±1.1),(1.9±0.8),P<0.001]、ODI评分[(75.7±5.5),(29.7±4.8),(22.4±3.6),P<0.001]和 ASIA 神经功能评级[C/D/E,(2/10/0),(1/5/6),(1/5/6),P<0.001]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局部后凸 Cobb 角[(35.7±5.5)°,(7.1±3.9)°,(7.1±3.5)°,P<0.001]和椎体前缘高度[(18.5±1.3)mm,(23.8±1.2)mm,(23.7±1.3)mm,P<0.001]均有显著改善.[结论]PCO截骨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骨质疏松症Kümmell病后柱截骨长节段椎弓钉固定

    股骨头坏死伞状植骨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移植

    潘风雨徐宁罗毅马壮...
    1712-1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应用伞状植骨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移植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8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1例(25髋)成人股骨头坏死病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均以伞状植骨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移植治疗,评价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结果]所有病患术程顺利,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伤口延迟愈合2例.均获随访,平均(18.5±4.2)个月.末次随访显示:Ⅱ期15髋均有明显改善:Ⅲ期7髋中有6髋有改善,1髋不变;Ⅳ期中3个髋,1髋有改善,1髋未变,1髋进展后行关节置换治疗.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有显著降低[(6.0±1.2),(2.0±0.7),(1.2±0.4),P<0.001];而 Harris 评分[(66.3±7.4),(87.8±6.1),(90.0±4.5),P<0.001]、髋关节屈曲[(75.8±5.7)°,(90.3±5.6)°,(97.6±2.9)°,P<0.001]、外旋[(24.6±1.2)°,(29.1±1.5)°,(32.0±1.0)°,P<0.001]和内旋 ROM[(25.5±1.2)°,(30.2±2.0)°,(32.2±1.6)°,P<0.001]均显著增加.影像学显示末次随访时Ficat分期、坏死面积和股骨头关节面塌陷情况均较术前显著变化,总体明显改善(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伞状植骨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移植临床疗效满意,带血运髂骨移植可能为股骨头提供新的血液供应系统,利于防止股骨头塌陷.

    股骨头坏死保髋带血管蒂骨块伞状植骨

    本刊对部分稿件实行开放获取发表的公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17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