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军转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军转民
中国军转民

苏宁

月刊

1008-5874

chinajzm@126.com;bianjibu@chinajzm.com

010-82803380

100088

北京海淀区花园路7号新时代大厦7层

中国军转民/Journal Defense Industry Conversion in China
查看更多>>宣传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方针政策、成就、经验,报道军转民技术与产品,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和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青年》杂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形成

    顾凤钦
    17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四运动"是一个极具转折性的历史时期,它不仅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与发展的启蒙阶段.在当时动荡的时局和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失落和对现代化需求的探索成为时代的主题.《新青年》杂志在这一时期崛起,成为推动文化革命和思想启蒙的重要力量.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新青年》杂志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及其非系统性成因.

    《新青年》杂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化解警察道德失范的理路

    胡文张梦杨
    17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明确警察伦理道德的相对性和普遍性,不能用纯粹的或抽象的理念来建构警察的存在,要从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警察的社会关系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化解因社会转型引发的警察道德失范问题.探究促使警察实现由理性利己的"经济人"向着公平正义的"社会人",甚至无私利他的"道德人"转化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警察伦理学道德失范交往关系社会结构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构建与时代价值——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分析

    雷苏睿
    176-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首次、全面、系统的提出,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文献对其历史唯物主义所蕴含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其目的和价值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共产党人前进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构建OBE理念党建育人体系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影响力的实践

    李垂泵赖志聪
    179-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果导向教育在党建育人层面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教育方式,能秉承立德树人育人取向,以具有可持续性的教育目标为中心,设计高校的课程教学多元评价方法框架,创新过程性评价体系,把高校党性教育实效发挥好,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OBE教育理论多元评价框架构建思政教育

    安防综合管理平台功能分析及探讨

    李娜王彦
    182-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机场视频监控、围界安全和运行信息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全面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的升级和围界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以及运行信息的高效收集和分析.旨在提高机场的安全水平,优化运营效率,以适应现代航空业的高要求.

    机场视频监控围界安全运行管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探讨

    乔渲淇
    185-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时代意义和新境界,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历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在其中作用,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还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代史

    新形势下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的创新路径

    台兴荣
    18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引向深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党团和班级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辅导员要主动求变,统筹各方面的育人元素,紧密结合党团与班级建设,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牢牢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突出文化育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完善高校管理机制,以优良的党风正校风、促教风、带学风,营造良好成长氛围为抓手.本文以四点一线为矩阵提出解决方案开展讨论.

    高校党团建设班级管理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进路

    汪云芳
    191-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予以回应的重大课题.在推进二者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立足实践积极回应时代之问.

    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与构建策略

    肖雪莲
    194-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课堂上,经济学基础课程更关注知识传授,未重视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引导.而在高职该课程教学中融引入思政元素,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涵,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已成为现阶段高职教学改革建设的重要方向.对此,重点分析了思政元素融入的必要性,发现这一举措能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知识的同时,强化其思想道德素养,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基于此,提出了加大课程内容整合、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等思政元素融入与构建的相关措施,旨在实现知识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高职思政元素

    如何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

    杨璐璐
    197-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是国家所需、教育所盼、未来所向,有利于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应在推动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标准、实践育人一体化四方面发力,以提高红色文化协同育人的效果.

    红色文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思政课建设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