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军转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军转民
中国军转民

苏宁

月刊

1008-5874

chinajzm@126.com;bianjibu@chinajzm.com

010-82803380

100088

北京海淀区花园路7号新时代大厦7层

中国军转民/Journal Defense Industry Conversion in China
查看更多>>宣传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方针政策、成就、经验,报道军转民技术与产品,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和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国企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对策

    贾勇
    199-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文化是国企的"根"和"魂",是国企独特优势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实现国企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根据国企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与融合必要性,提出国企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针对性策略,促使国企党政思想内化、深化、强化,进而推动国有企业顺应新时代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企党建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发展对策

    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三拥团"团队管理模式

    宋志国谢延友
    201-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院校中,退役复学大学生的管理面临独特挑战和需求.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提升其学业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探讨了"三拥团"团队管理模式的实施.该模式通过整合"拥军""拥民"和"拥学"三方面的支持,提供全面的心理辅导、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实践表明,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建立反馈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退役复学大学生在适应过程中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三拥团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满意度和校园融入度,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退役复学大学生三拥团管理模式心理辅导与职业规划校园适应与融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指标:语言群际偏差

    牛百灵马梅芬吴东亮王雪...
    203-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指标并不明确,其实证研究受到制约.语言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可以内隐或外显地体现群体意识.在群际沟通中人们常用语言群际偏差策略维护内群体,即人们选择抽象水平较高的词语描述内群体的积极行为和外群体的消极行为,而选择抽象水平较低的词语描述内群体的消极行为及外群体的积极行为.该语言策略通过语言抽象水平的高低反应个体的群际态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研究的有效指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群际偏差语言指标

    高质量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全婧
    205-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并不是两个毫无联系的理论概念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通过高质量发展赋能共同富裕具有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实践逻辑上的一致性.经济发展存在的固有问题以及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高质量发展赋能共同富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高质量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推动财税制度改革;高质量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金融发展质量;持续推动创新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数字技术双循环发展

    党校政治理论课的党建功能

    张霞
    207-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校是党组织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是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普及研究政治理论的重要阵地.这就决定了党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充分发挥党建功能",将党校的政治理论课与党建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党员干部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为党的建设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因此,必须加强重视党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本文对党校政治理论课的党建功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党校政治理论课党建功能

    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精神的路径

    周琪琛
    209-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强不息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进步动力.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这需要中华民族接续奋斗,将自强不息精神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之源.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是民族精神在民族成员身上实现内化和外化的重要环节,建立个体、家庭、学校系统联动的培育机制,有助于构建自强不息精神的文化氛围,赓续自强不息精神的优良基因.

    新时代自强不息精神教育

    "精准思政"视域下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路径

    李涵潇
    21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推进,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思政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核心素养有一定促进作用,对其进行分析,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以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作为主要方式,阐述了精准思政的核心.概念明确了精准思政模式与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多元化的精准思政优化方案,利用从理论课、专业课、科研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层面出发,提升学生的多领域思政教育获得感,推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深度革新.

    精准思政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获得感

    马克思政党学说的当代意义

    李泽
    214-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正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最为激烈的时代.马克思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本文基于此,首先从无产阶级政党的形成、地位与指导理论、政治纲领和策略、组织形式和组织原则四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政党学说的主要内容,继而围绕党的建设,剖析了马克思政党学说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政党学说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建设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

    袁丁月
    217-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本文通过对"工匠精神"概念的界定和内涵分析,探讨了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意义和路径,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将"工匠精神"纳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和可行的.

    "工匠精神"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

    秋日絮语

    周中华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