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中国康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黄晓琳

双月刊

1001-2001

kfk@tjh.tjmu.edu.cn

027-83662686

430030

武汉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

中国康复/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康复》是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论述全面康复的学术性期刊,旨在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我国康复水平,发展我国康复事业,全面介绍国内外康复医学及全面康复的现状、最新成果、新理论、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学术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疗效观察

    马凯敏俞坤强徐日唐冬梅...
    195-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左背外侧前额叶结合头皮针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言语训练及头针治疗,同时给予tDCS伪刺激治疗,观察组在给予言语训练及头针治疗的同时联合tDCS治疗,共治疗4周.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BDAE)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采用采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量表(CADL)评定患者语言交流能力,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定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CRRCAE评分、BDAE等级、CADL评分、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CRRCAE评分、CADL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BDAE等级较前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CRRCAE评分、CADL评分、SF-36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BDAE等级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tDCS刺激左背外侧前额叶结合头皮针可以更好的改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的语言功能、日常交流能力及生活质量.

    头皮针经颅磁刺激脑卒中运动性失语

    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再学习治疗脑卒中后痉挛

    Chen R杨朋坤吴毅陆蓉蓉...
    199页

    尼麦角林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影响

    姚玉婷赵鹏李燕姚玉鑫...
    200-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尼麦角林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及血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尼麦角林;C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尼麦角林和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2周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等级、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NIHSS评分、SSA评分及血清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B、C组低于A组(P<0.05),C组低于B组(P<0.05);3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优于治疗前(P<0.05),B、C组优于A组(P<0.05),C组优于B组(P<0.05);3组患者血清BDNF和NGF表达水平及总有效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B、C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结论:尼麦角林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升高血清BDNF和NGF水平,降低NSE水平,协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尼麦角林低频电刺激治疗神经功能

    基于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技术治疗卒中后肩痛的疗效

    裴子文朱元霄肖府庭孙瑞...
    204-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EFs)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额外进行基于EFs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评定,并采用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中文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CMS)和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量表(FMA-UE)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AROM、CMS评分及FMA-UE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A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MS评分和FMA-U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施行基于EFs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治疗有助于进一步缓解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减轻肩关节功能障碍程度.

    脑卒中肩痛外在注意力焦点

    肠道微生物代谢和缺血性卒中

    Ament Z杨朋坤吴毅陆蓉蓉...
    207页

    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个性化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模式

    孟楠周凤华高敏行
    208-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个性化治疗模式对周围性面神经炎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2组均接受相同的对症治疗和物理疗法.对照组接受面操训练,观察组接受基于肌力分级法的个性化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4周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H-B分级量表)和Sunnybrook评分量表评估治疗效果.治疗4周后评价2组的治愈率,6个月随访时评价2组的联带运动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从第3周开始H-B分级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3周和第4周的H-B分级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5);2组均从第2周开始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3周和第4周的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26.7%,x2=10.181,P=0.003);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的联带运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17.8%,x2=4.050,P=0.044).结论: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的个性化治疗模式可以精准描述面部肌肉损伤情况,制定精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联带运动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肌力分级法周围性面神经炎个性化康复治疗模式

    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肩袖部分撕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赵银娇滕兆伟李铁山
    212-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肩袖部分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肩袖部分撕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各有1例脱落,最终各20例完成研究.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玻璃酸钠注射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1次,共3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及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CMS)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对2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记录撕裂大小以评估肌腱结构完整性.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2组的VAS、CMS、AS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CMS和ASE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在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撕裂尺寸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在治疗后随访的任何时期,2组患者的VAS均较治疗前降低、CMS和ASE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观察组的撕裂尺寸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对照组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不仅可显著改善肩袖部分厚度撕裂患者肩关节疼痛和功能,而且减小撕裂尺寸,促进撕裂肌腱组织再生.

    富血小板血浆超声引导注射肩袖部分撕裂

    臭氧注射和脉冲射频治疗粘连性关节囊炎

    Foula A杨朋坤吴毅陆蓉蓉...
    217页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赵腾飞童重新刘琳刘会雪...
    218-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评估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干预,干预前后行三维超声检查,评估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2组产妇性生活质量.结果:治疗8周后,2组产妇张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尿道旋转度均较干预前减小(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盆底肌异常率及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发生率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中性欲、性高潮、阴道润滑度、性交疼痛、性满意度、性唤起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发现,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在产后盆底功能患者的治疗中提供了客观的疗效评定指标,两种方法联合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盆底功能恢复,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性生活质量.

    三维超声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功能性生活质量

    头颅磁共振分级系统与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髋关节关系的研究

    向上余爱民唐小丽王蓉...
    22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儿童进行头颅磁共振分级(MRICS),并分析头颅MRICS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FCS)、髋关节X践结果的关系,为临床SCP患儿的评估及精准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的SCP患儿的头颅MRI结果、GMFCS分级、髋关节摄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头颅MRICS与GMFCS分级、髋关节异常发生率之间关系.结果:不同瘫痪部位的SCP患儿髋关节异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四肢瘫患儿的髋关节异常发生率高于偏瘫、痉挛型双瘫的患儿(P<0.05).然而进一步对比单侧功能障碍的患儿与双侧功能障碍的患儿的髋关节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比不同GMFCS的SCP患儿的髋关节异常发生率,结果显示Ⅲ~Ⅴ级患儿的髋关节异常发生率高于Ⅰ~Ⅱ级的患儿(P<0.05).本研究患儿的头颅MRI结果显示患儿头颅损伤以白质损伤为主,发育异常和灰质损伤较少.进一步对比不同头颅MRI结果的SCP患儿的髋关节异常发生率,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进行对比GMFCS分级,也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P儿童的瘫痪部位、GMFCS分级均对髋关节异常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虽然暂不能确定MRICS分级与GMFCS、髋关节异常发生之间是否存在怎样的联系.但MRICS分级系统在探索SCP脑损伤发生的时间、结构-功能及判断预后仍具有一定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痉挛型脑性瘫痪头颅磁共振分级系统髋关节异常粗大运动功能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