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吴弦光、李建军

月刊

1006-9771

cjrtponline@263.net

010-67567673,87569723

100068

北京丰台区角门北路10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方针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宣传全面康复为宗旨,反映康复医学等方面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同时,不断增加社区康复内容。杂志以专题为特色,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粗大动作技能与执行功能发展的特点及关系

    宋以玲任园春朱飞龙匡冬青...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招募90例ADHD儿童,从该小学另募集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90例.采用儿童粗大动作发展测试量表第三版(TGMD-3)评估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采用Stroop色词测验(SCWT)、Rey-Osterrich复杂图形测验(ROCFT)、连线测验(TMT)分别评估儿童的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结果 ADHD儿童TGMD-3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儿童(t =-6.275,P<0.001),SCWT、ROCFT、TMT测试结果均差于正常儿童(|t|≥1.986,P≤0.05).ADHD儿童的TGMD-3得分与字义反应时(r =-0.261)、字义错误数(r =-0.404)、颜色错误数(r =-0.326)呈负相关(P<0.05),与延时结构记忆得分(r = 0.228)呈正相关(P<0.05),与TMT-A反应时(r =-0.255)、TMT-A错误数(r =-0.329)、TMT-B反应时(r =-0.214)、TMT-B错误数(r =-0.474)呈负相关(P<0.05).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DHD儿童的TGMD-3得分仅对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测试结果具有预测作用(P<0.05),解释率分别为8.7%和22.5%.结论 ADHD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均存在发育滞后,且两者之间有一定关联,其中,粗大动作技能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发展.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粗大动作技能执行功能动作发展儿童

    反应中断再定向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语言的效果:Scoping综述

    邵伟婷雷江华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运用反应中断再定向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刻板语言的研究进行Scoping综述分析.方法 检索EBSCO、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使用反应中断再定向的方法对ASD儿童的刻板语言进行干预的相关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数据信息对其进行Scoping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16篇英文文献,均采用单一受试时间序列研究设计.共涉及41例ASD儿童,出现刻板语言行为的ASD儿童基本语言功能有显著差异.刻板语言表现为语言和非语言声音两种形式.多数研究使用实验功能评价来确认刻板语言的功能,绝大多数ASD儿童刻板语言的功能为自动强化.实验功能评价以Iwata等的范式为主,其他评价范式在此范式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变,使操作更简洁.反应中断再定向常在个别化的情境中进行,少数研究尝试在特殊教育班级中进行.因刻板语言和其他行为的障碍程度不同,干预时长和频率差异较大.通过比较传统反应中断再定向与其变形程序对刻板语言的改善效果发现,改变再定向任务内容,减少再定向任务数量及不同执行时长对其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反应中断再定向与匹配刺激的非后效强化、反应代价、语言操作训练、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比较的结果认为,反应中断再定向及其他方法(除药物治疗)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ASD儿童的刻板语言,并促进适当行为的出现,但反应中断再定向与匹配刺激、反应代价等其他方法共同使用会更有效.结论 伴有刻板语言的ASD儿童具有不同功能性语言表现,其刻板语言表现形式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声音.刻板语言绝大多数功能为自动强化.反应中断再定向作为一种行为干预,均在个别化的情境下进行,干预时长和频率根据ASD儿童的刻板语言及其他行为障碍的严重程度等进行调整.改变再定向指令内容、数量等的变形反应中断再定向不会对行为改善结果有显著影响,匹配刺激和反应代价等其他干预方法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刻板语言,但反应中断再定向与这些方法一同使用可能效果更好.反应中断再定向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ASD儿童语言功能,减少刻板语言,还能增加适当语言、任务参与、指令服从.

    孤独症谱系障碍刻板语言反应中断再定向Scoping综述

    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

    周治宁周容肖燕文王博文...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单靶区tDCS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刺激方案的调控效果.方法 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招募上海体育大学19例健康成年人,随机接受多靶区tDCS、单靶区tDCS和假刺激,任意两种刺激之间至少间隔1周.其中,多靶区tDCS的目标靶区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L-DLPFC)和双侧初级运动皮质(M1);单靶区tDCS仅刺激L-DLPFC.在每种刺激前后,所有受试者进行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的步行和站立平衡测试,双任务中的第二任务为N-back任务.刺激前后观察双任务姿势控制表现、双任务消耗(DTC)和工作记忆表现.结果 刺激后,3种刺激间双任务步行的步幅变异性(F = 3.792,P = 0.029)、步幅变异性_DTC(F = 3.412,P = 0.040)以及双任务站立平衡的压心摆动速度(Vcop)(F = 3.815,P = 0.029)有显著性差异.与假刺激相比,多靶区tDCS后,步幅变异性(P = 0.047)和Vcop(P = 0.015)降低,步幅变异性_DTC有降低趋势(P = 0.073);单靶区tDCS后,步幅变异性(P = 0.011)、步幅变异性_DTC(P = 0.014)和Vcop(P = 0.025)均降低.与单靶区tDCS相比,多靶区tDCS后,压心摆动面积的双任务消耗降低(P = 0.035).3种刺激后受试者工作记忆表现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多靶区tDCS和单靶区tDCS均可调控健康成年人的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且与单靶区tDCS相比,多靶区tDCS在调控站立平衡双任务姿势控制效果上具有一定优势.

    双任务姿势控制工作记忆背外侧前额叶初级运动皮质经颅直流电刺激

    视力障碍青少年心理韧性特点的质性研究

    孙莹张强章鑫鑫王若晨...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视力障碍青少年心理韧性特点.方法 2023年2月至5月,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抽取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南京市盲人学校视力障碍青少年13例,平均年龄16.5岁,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整理.结果 产生4个主题,12个子主题.主题1为困难来源多,包括出行困难、学习困难、社交困难、日常生活困难;主题2为需要外界支持,包括家庭支持不足、学校支持有待提升、需要同伴支持、社会支持不足;主题3为消极适应与积极适应并存,包括消极适应、积极适应;主题4为消极应对与积极应对并存,包活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结论 视力障碍青少年心理韧性特点为困难来源多、外界支持不足、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并存、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并存.家庭、学校、社会应建立联合支持系统,减轻困难来源,帮助建立积极适应和积极应对方式,提升其心理韧性.

    视力障碍青少年心理韧性质性研究

    基于ICD-11和ICF主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系统综述

    王航宇葛可可范永红都丽露...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系统综述主动式音乐疗法对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构建PICO架构,采用主题词检索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检索采用主动式音乐疗法对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进行干预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1月5日.筛选文献并提取作者、国家、发表时间、样本特征、研究方法、干预方式、测量工具和干预效果等文献特征,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8篇文献,来自6个国家.研究设计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356例参与者,包括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老年人.文献发表时间集中在2014年至2020年,PEDro量表平均分为7.4分.所采用的干预方式为歌唱和演奏乐器.干预场所涉及医院、疗养院、健康中心.干预时长多数为每次30~60 min,少数为每次120 min.每周多为1~3次,持续8~12周.健康结局集中于认知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改善整体认知功能、执行功能、注意功能和记忆功能.结论 基于ICD-11和ICF构建了主动式音乐疗法对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效益的理论架构.主动式音乐疗法有助于改善认知障碍老年人的整体认知功能、执行功能、注意功能和记忆功能.

    主动式音乐疗法老年人认知障碍认知功能系统综述

    认知参与型身体活动对发展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的效果:基于ICF的系统综述

    闻嘉宁金秋艳张琦李杰...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认知参与型身体活动(CEPA)对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EBSCO和中国知网等自建库至2023年11月30日的中、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并对其做质量评价后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15篇文献,发表于2014年至2023年之间,来自8个国家,涉及1 806例年龄在4~16岁的研究对象.PEDro量表评分平均为6.6分.纳入分析的CEPA干预运动强度为64%~93%HRmax,单次干预的持续时间10~60 min,干预频率为每周2~5次,干预周期为4~24周.CEPA的具体形式包括结合认知任务的足球、篮球和地板球,结合认知任务的跑、跳、蹲、坐、旋转和保持平衡,以及结合认知任务的体感游戏.纳入的15项研究中有11项在执行功能的至少1种成分上表现出积极效果,但涉及工作记忆的7项研究有6项未能验证积极效应.在12项对比分析CEPA和身体活动或常规体育课的干预效果差异研究中,有9项发现CEPA对执行功能的干预效果更佳.结论 CEPA对儿童青少年的认知灵活性有积极影响,对抑制控制的影响有争议,而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未得到验证.CEPA的干预类型分为结合认知任务的球类运动、基本动作技能训练和体感游戏.

    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认知参与型身体活动系统综述

    失眠老年人正念干预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

    葛可可范永红王航宇都丽露...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综述正念干预对失眠老年人的健康效益.方法 采用主题词检索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EBSCO、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正念干预影响失眠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8月.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对失眠、睡眠功能以及正念干预进行编码,基于PRISMA指南开展系统综述.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来自4个国家,涉及800例被试.研究设计均为随机对照试验.PEDro量表平均得分为7.1分.老年人的睡眠与健康相关问题涉及失眠和失眠并发轻度认知障碍.采用的正念干预方法主要有正念失眠疗法、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和正念冥想.干预场所涉及研究机构或健康中心、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干预周期6~8周.正念干预的健康效益包括改善睡眠质量以及改善心理和行为健康.结论 正念干预可以改善失眠老年人睡眠质量,减轻老年人抑郁、焦虑、压力感知等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人失眠睡眠质量正念干预系统综述

    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影响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林娜高菡璐卢惠苹陈燕清...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弥散张量成像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 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选取福州市第二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40)和试验组(n = 40).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试验组增加虚拟现实技术康复,共4周.治疗前、治疗4周和随访4周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进行评定.治疗前、治疗4周时,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测量病灶侧大脑脚和内囊后肢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A)和相对各向异性(RA).结果 两组各脱落2例.治疗4周和随访4周时,两组FMA-UE和ARAT评分均显著升高(F>2.790,P<0.001),且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t>2.297,P<0.05).治疗4周时,两组内囊后肢FA和RA均增高(t>21.013,P<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006,P<0.05).两组内囊后肢FA治疗前后差值(ΔFA)与FMA-UE治疗前后差值呈正相关(r>0.362,P<0.05),试验组内囊后肢ΔFA与ARAT治疗前后差值呈正相关(r = 0.459,P<0.01).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可能与内囊后肢传导恢复有关.

    脑卒中上肢虚拟现实技术弥散张量成像

    主观垂直感知障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王昊懿史亚伟鲁俊许光旭...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主观垂直感知障碍对视空间认知、平衡、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以及视空间认知和侧倾行为的中介作用.方法 2023年2月至12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分为垂直感知障碍组(n = 53)与非垂直感知障碍组(n = 4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侧推评估量表(SCP)、Burke侧倾量表(BLS)、线等分试验(LBT)、线段划消试验(LCT)、星消试验(SCT)、主观视觉垂直感知(SVV)、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 垂直感知障碍组SVV方向性和稳定性,NIHSS、SCT、SCP、BLS、BBS、FAC和BI评分差于非垂直感知障碍组(|t|>2.414,Z =-3.481,P<0.05).两组SVV,SCT、BLS和BBS评分两两相关(|r|≥0.273,P<0.05).控制年龄和性别后,SVV方向性对BBS评分无直接作用(β =-0.011,P = 0.920),但可通过BLS的部分中介效应(效应量 =-0.173,95%CI-0.278~-0.076),以及SCT和BLS的链式中介效应(效应量 =-0.073,95%CI-0.137~-0.027)两条路径对BBS评分产生影响.结论 主观视觉垂直感知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视空间认知、平衡、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要通过视空间认知和侧倾行为的中介效应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

    脑卒中主观垂直感知障碍平衡视空间认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介效应

    改良八段锦身体活动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

    陈珺雯陈谦陈程李淑月...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改良八段锦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9月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1)和试验组(n = 21),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增加改良八段锦运动训练,共4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峰值氧脉搏(VO2peak/HR)、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VO2peak、AT,以及FMA-UE、BBS和MBI评分改善(|t|>2.256,|Z|>2.936,P<0.05),试验组VO2peak、AT、VO2peak/HR、FVC、FEV1、PEF,以及FMA-UE、BBS和MBI评分显著改善(|t|>4.390,|Z|>3.451,P<0.001),除BBS和MBI外,其余指标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4.136,|Z|>2.751,P<0.01).结论 改良八段锦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肺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运动康复八段锦心肺功能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