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吴弦光、李建军

月刊

1006-9771

cjrtponline@263.net

010-67567673,87569723

100068

北京丰台区角门北路10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方针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宣传全面康复为宗旨,反映康复医学等方面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同时,不断增加社区康复内容。杂志以专题为特色,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前庭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侧倾功能障碍的效果

    龚翔王梦寰吴存书陈珺雯...
    210-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前庭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侧倾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23年2月至10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侧倾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5)和试验组(n = 15).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与前庭伪电刺激,试验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与前庭电刺激,共2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侧倾行为评估量表(SCP)、主观视觉垂直感知(SVV)、线段划消试验(LCT)、星消试验(SCT)、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除对照组SVV方向性和稳定性以及SCT外,两组其余指标均改善(|t|>2.461,Z>3.000,P<0.05),且试验组SCP、SVV稳定性、LCT和FAC均优于对照组(|t|>2.189,Z =-2.862,P<0.05);干预前后差值比较,除LCT外,试验组均大于对照组(|t|>2.382,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CP与SVV方向性和稳定性、SCT、BBS、BI评分以及FAC均相关(|r|>0.381,P<0.05).结论 前庭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侧倾、平衡、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能与改善空间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垂直感知有关.

    脑卒中侧倾前庭电刺激视空间认知垂直感知

    脑梗死患者康复科住院期间卒中后抑郁程度的相关因素

    李芳刘慧珍梅利平张通...
    217-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在康复科住院期间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曾诊断为抑郁状态且经心理科会诊的脑梗死患者,统计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疾病特征(病程、病灶位置、偏瘫侧别、感觉障碍、失语、失眠、吞咽障碍、肩手综合征、便秘),运动功能(偏瘫侧肌力、Brunnstrom分期),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Fugl-Meyer评定量表-平衡(FMA-B)、改良Barthel指数(M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资料.HAMD≤20分的患者入低HAMD组,HAMD>20分的患者入高HAMD组.结果 在2 403例脑梗死患者中,诊断为抑郁状态且经心理科会诊的患者269例,低HAMD组103例,高HAMD组166例.高HAMD组便秘发生率较低,吞咽障碍、肩手综合征发生率较高(χ2>5.379,P<0.05);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下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NIHSS、MMSE、FMA、FMA-B、MBI评分差于低HAMD组(|Z|>2.020,t>2.17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便秘(OR = 0.435)、股四头肌肌力(OR = 0.782)、吞咽障碍(OR = 2.602)是康复期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卒中后吞咽障碍和肌力下降,可能加重卒中后抑郁.便秘可能并不加重卒中后抑郁程度.

    脑梗死卒中后抑郁康复功能障碍相关因素

    自主神经功能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张明兰张玲玲王丽莎刘莉...
    223-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脑局部一致性(ReHo)的角度探讨自主神经功能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至12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和门诊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n = 30)和PSD组(n = 30),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并观测心率变异性(HRV).两组各随机选取10例行静息态磁共振(rs-fMRI)扫描,计算ReHo.结果 PSD组HRV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t|>2.092,P<0.05).PSD组FMA和MBI评分与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24 h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总功率(TP)、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呈正相关(r>0.394,P<0.05),与HAMD呈负相关(|r|>0.919,P<0.001).PSD组HAMD与SDNN、RMSSD、PNN50、TP、VLF呈负相关(|r|>0.769,P<0.001).与对照组相比,PSD组的右侧直回(142体素,t = 6.575)、左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204体素,t = 4.925)的ReHo增加(GRF校正,P-Voxel<0.005,P-Cluster<0.05);右侧小脑(191体素,t =-6.487)、左侧颞中回(140体素,t =-5.516)以及左侧中央前回(119体素,t =-4.764)ReHo降低(GRF 校正,P-Voxel<0.005,P-Cluster<0.05).结论 PS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自主神经对情绪、认知和运动脑区的调节可能是影响PSD患者运动功能的机制.

    卒中后抑郁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

    悬吊训练结合针刺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

    马二浩申岩王尚全董继革...
    232-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悬吊训练结合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效果.方法 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选取望京医院康复门诊单侧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81例,随机分为悬吊组(n = 27)、针刺组(n = 27)和联合组(n = 27).悬吊组进行常规悬吊训练,针刺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联合组进行悬吊训练和针刺结合治疗,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采用超声成像评价颈长肌和多裂肌的横截面积.结果 治疗后,3组VAS、NDI评分以及颈长肌和多裂肌横截面积均显著改善(|t|>4.473,P<0.001),且联合组优于悬吊组和针刺组(P<0.05).结论 悬吊训练和针刺均可改善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疼痛症状和功能,增加颈长肌和多裂肌横截面积,结合应用效果更优.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悬吊训练针刺

    脊柱微调手法基础上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徐洲郑洁皎丁建伟张杰...
    238-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在脊柱微调手法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观察组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简化McGill疼痛问卷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评定.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5.751,P<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2.051,P<0.05);随访 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 7.89%(3/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8.13%(9/32)(χ2 = 5.005,P = 0.025).结论 联合应用核心肌群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的腰椎功能,减轻腰椎疼痛,降低复发率,提升生活质量.

    腰椎小关节紊乱核心肌群训练脊柱微调手法康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单脚静立平衡能力与踝关节肌力和位置觉的关系

    刘灏李宗涛蔡言伟
    24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单脚静立平衡能力与踝关节肌力和本体位置觉的关系.方法 2023年3月至5月,在河北师范大学招募FAI患者44例,采用等速测力仪测量踝跖屈、背屈、内翻和外翻的等速向心肌力(60°/s和180°/s),以及位置觉,采用三维测力台测量睁眼和闭眼状态下单脚静立平衡时压力中心(COP)的晃动距离和包络面积.结果 180°/s下踝外翻最大等速力矩与闭眼单脚静立时COP前后方向晃动距离相关(r =-0.378,P<0.05).结论 踝关节快速外翻肌力与单脚静立平衡能力有关,可能有助于评价或干预FAI患者踝关节功能.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平衡肌力位置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