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吴弦光、李建军

月刊

1006-9771

cjrtponline@263.net

010-67567673,87569723

100068

北京丰台区角门北路10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方针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宣传全面康复为宗旨,反映康复医学等方面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同时,不断增加社区康复内容。杂志以专题为特色,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赋能技术促进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身体活动和健康的系统综述

    魏晓微
    497-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综述数字赋能技术(DET)促进智力与发展性残疾(IDD)儿童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效益.方法 从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PsycINFO和中国知网中,检索2014 年至2023 年DET 在IDD儿童身体活动中的应用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8 项RCT,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韩国4 个国家,涉及376 例儿童,主要来源于智力残疾应用、发展性残疾研究、临床医学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8 年至2023 年.研究对象年龄7~18岁,涵盖智力残疾(包括唐氏综合征)、孤独症和其他发展性残疾.采用的技术包括可穿戴技术、移动健康指导和监测的云计算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以及动感游戏技术,设备包括主动视频游戏、Fitbit 智能设备、Wii Fit 平衡游戏、Stepmania 节奏视频游戏、Xbox Kinect 系统、VZFit 传感器和CoTras 认知康复电脑游戏等,虚拟身体活动包括拳击、田径、保龄球、乒乓球、沙滩排球、足球、棒球、滑雪、网球、高尔夫、飞镖、美式足球、射击、跳跃、慢跑和跳绳等.干预频率为每次20~45 min,每周1~5 次,持续4~12 周;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中进行.健康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身体活动水平、改善身体功能,以及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论 将DET应用到身体活动领域,能提高IDD儿童在虚拟环境下、学校、社区以及康复机构中的身体活动参与水平,改善上下肢活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和肌肉力量,提高静态平衡功能、运动协调和感觉运动功能,减少久坐行为发生,提升认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

    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青少年数字赋能技术身体活动系统综述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性瘫痪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健康中的应用: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

    王红志杨剑
    505-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综述虚拟现实(VR)技术在脑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健康领域的应用模式和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的相关研究证据.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INAHL、SPORTDiscus、Google Scholar、PsycINFO和中国知网,收集并筛选2020年1月至2024年3月公开发表的VR技术在脑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健康中应用的系统综述,根据PRISMA指南,报告VR技术应用于脑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健康领域的技术模式和效益的相关证据.结果 最终纳入8篇英文文献,来自中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和巴西4个国家,涉及5 692例脑瘫儿童青少年,研究类型均为系统综述,主要来源于临床医学、治疗和临床风险管理、游戏和游戏化、身体移动治疗等领域期刊.研究对象年龄为4~18岁,健康状况为脑瘫,主要涉及痉挛性偏瘫和痉挛性双瘫.涉及的VR技术包括沉浸式环境模拟,交互式动感游戏化,虚拟训练和指导,基于人工智能的活动数据追踪与分析、动作捕捉和反馈、生物反馈集成和可穿戴技术应用,以及增强现实集成5种典型的技术应用模式.每次干预15~90 min,每周1~15次,干预强度为中等~剧烈,持续1~24周.VR技术在脑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应用,提升了脑瘫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兴趣,增强了交互式活动的感受,通过与可穿戴技术、生物反馈技术和数据追踪技术的结合,能够实时监测、追踪、分析和反馈活动状况,改善身体功能和活动功能.结论 沉浸式环境模拟、交互式动感游戏化等VR技术,可以提升脑瘫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兴趣和身体活动参与水平,改善身体素质和活动,促进行为健康,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脑性瘫痪儿童青少年虚拟现实技术身体活动系统综述

    人工智能在儿童青少年焦虑和抑郁中应用的Scoping综述

    苏如峰钟晓珂高晓妍蒋长好...
    513-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综述人工智能在儿童青少年焦虑和抑郁中的应用.方法 检索2014年1月至2024年1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人工智能与儿童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相关文献,进行Scoping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10篇文献,来自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法国,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神经科学、康复等领域的期刊,涉及6项横断面研究、3项纵向研究和1项访谈研究,包括10 880例参与者,年龄3~18岁.数据类型主要包括问卷/量表、访谈数据和脑成像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与焦虑、抑郁相关的特征,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模型,以识别或预测儿童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结论 人工智能在识别或预测儿童和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儿童青少年人工智能焦虑抑郁Scoping综述

    计算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的效果

    韦添元林煜凡何怡宋明洁...
    520-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常规言语训练与计算机辅助训练方式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试验组(n=3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言语训练,试验组进行计算机辅助言语训练,共4周.干预前后采用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m-FDA)和语音清晰度(SI)测试进行评定.结果 对照组脱落8例,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m-FDA和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Z|>4.183,P<0.001),两组m-FDA和SI评分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Z|<1.598,P>0.05).试验组m-FDA评分不劣于对照组(|t|>3.656,P<0.001).结论 计算机辅助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的言语功能,疗效与常规言语训练相似.

    脑卒中构音障碍计算机辅助训练言语康复

    基于丰富环境理论的多感官反馈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效果

    徐冬艳王卫宁潘力刘罡...
    526-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丰富环境理论的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反馈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两组均接受卧位和坐位下常规康复治疗,每次40 min.对照组接受地面步行训练,每次20 min;试验组接受基于丰富环境理论的多感官反馈步态训练,每次20 min.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采用数字化运动监控跑台测量步速,健侧和患侧步长,髋、膝关节平均摆动角度和双侧负重对称性,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两组髋关节平均摆动角度、健侧和患侧步长、步速明显改善(|t|>3.162,P<0.01),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t|>2.568,P<0.05);试验组膝关节平均摆动角度和双侧负重对称性明显改善(|t|>3.249,P<0.01);两组BBS、FMA-LE和BI评分明显提高(|t|>3.569,P<0.01),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t|>2.922,P<0.05).结论 基于丰富环境理论的多感官反馈步态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增加日常生活独立性.

    脑卒中丰富环境多感官反馈步行功能

    长期身体活动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执行功能效果的系统综述

    钟晓珂王琦昌思琴蒋长好...
    535-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CF-CY)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身体活动的范畴和结构,系统评价长期身体活动对ASD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和ProQuest等数据库,收集2014年至2023年公开发表的身体活动与ASD儿童执行功能相关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文献,采用PRISMA指南对纳入文献进行系统综述,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10篇文献,包括9项随机对照试验和1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共351例ASD儿童,年龄3~18岁;来自意大利、加拿大、韩国、中国、美国5个国家;发表时间集中在2016年之后.ASD儿童的身体活动主要包括运动项目类活动(如棒球、篮球、乒乓球、马术辅助活动)、技能类活动(如自行车、认知运动训练、运动式游戏)、体能类活动(SPARK),以及格斗类项目(格斗和空手道).干预频率每次30~70 min,以每次45 min居多;每周1~5次,以每周2次居多;持续2~24周,以12周居多.长期身体活动可以改善ASD儿童的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对工作记忆的改善效果存在不一致现象.结论 长期身体活动对ASD儿童执行功能的改善具有选择性影响,可以改善ASD儿童的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对工作记忆的改善还存在一定分歧.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身体活动执行功能系统综述

    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青少年音乐干预的功能、健康和发展效益: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

    吴佳洺张青武爱红
    543-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综述有关音乐干预对智力与发展性残疾(IDD)儿童青少年功能、健康和发展的积极影响的系统综述中的相关证据.方法 检索PubMed、EBSCO、PsycINFO、Embase、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2014年1月至2024年3月公开发表的有关IDD儿童青少年音乐干预(包括治疗和音乐教育)的功能、健康和发展效益的高质量的系统综述,并分析其证据.结果 最终纳入8篇英文系统综述,涉及5 308例IDD儿童青少年,来自中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美国、英国6个国家.纳入文献主要来源于音乐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教育心理学、智力残疾、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健康心理学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8年至2023年.音乐治疗干预类型主要有音乐教育干预、即兴音乐疗法(创作和表现)、互动音乐疗法(音乐与运动)、混合音乐疗法(包括唱歌,跳舞和戏剧)、听觉运动映射训练、家庭音乐疗法以及基于旋律的交流疗法;包括基础乐理学习、音乐手势和语言训练、音乐欣赏、即兴演奏、音乐合奏、音乐合作游戏等,每次10~90 min,每周1~5次,持续1~32周.在认知发展方面,音乐教育干预有益于IDD儿童青少年注意力的改善.在心理语言技能方面,音乐治疗能够显著改善ASD儿童青少年的发音能力和言语能力,尤其是语音记忆、单词和句子理解能力,提升IDD儿童青少年的语言与沟通技能,并增强口头表达能力.音乐也有助于改善行为障碍,包括提升身体协调能力、减少重复行为、控制多动行为等.在音乐教育成绩方面,接受音乐疗法能提高IDD儿童青少年对歌曲节奏和旋律的熟悉度、音素的辨别能力,掌握歌曲和歌词,增强音乐节奏感知能力.音乐治疗还能促进社会和情感发展,改善亲社会行为和社交技能,有助于减轻焦虑,增强情绪控制能力,提高社交能力和自尊心,增加积极情绪,并加强与同伴和老师的交流合作.结论 音乐干预对IDD儿童青少年的功能、健康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体现在认知发展、心理语言技能、动作技能、音乐教育成绩以及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和情感发展等方面.

    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青少年音乐干预音乐教育系统综述

    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熊杏秀张正辉邓春燕李云波...
    554-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选择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天轨系统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平衡评定与训练仪、Berg平衡量表(BBS)、FMA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X轴轨迹长、动摇平均速度、动摇总轨迹长、Y轴轨迹长、单位面积轨迹长、BBS评分、FMA-LE评分、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4.809,P<0.001).除X轴轨迹长和动摇平均速度外,其他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2.268,P<0.05).结论 增加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

    脑卒中减重训练功能性电刺激下肢运动平衡步行

    止血带在下肢坏疽截肢术中的应用

    田罡张皓媛宋佳佳唐鹏...
    560-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下肢坏疽肢体截肢手术中使用止血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3年6月北京博爱医院因下肢坏疽接受截肢的41例患者共44个肢体,根据手术中是否使用止血带分为非止血带组(n=28)和止血带组(n=16),比较两组手术野清晰度、手术出血量、切口愈合、术后30 d内再手术率、术中血压及心率、手术时间.结果 止血带组手术野更清晰(χ2=42.385,P<0.001),手术出血量更少(Z=-2.082,P<0.05).应用止血带的肢体均未出现止血带相关损害,如神经损伤和局部皮肤损伤.两组切口愈合甲级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028,P=0.624).结论 下肢坏疽肢体截肢时应用止血带可以提高手术野清晰度,减少手术中出血,不影响切口愈合.

    下肢坏疽截肢止血带

    创伤后膝关节松解术后关节活动度反弹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崔志刚晋陶然刘四海王飞...
    565-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创伤后膝关节僵硬松解术后关节活动度(ROM)恢复后又暂时下降(反弹)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北京博爱医院膝关节僵硬患者64例68膝,行微创膝关节松解术后随访12个月.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屈伸ROM,采用特殊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进行评定,对反弹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膝关节屈伸ROM和HSS评分总体上改善;HSS评分呈持续性改善;术后6周时,膝关节屈伸ROM较术后1周下降,涉及44例46膝.手术时病程>12个月、复杂骨折、既往感染史与ROM反弹相关(OR>8.058,P<0.05).结论 微创膝关节松解术能改善膝关节僵硬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但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ROM反弹.手术不及时、骨折复杂、并发感染是反弹的风险因素.

    创伤后膝关节僵硬关节松解术关节活动度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