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卓大宏

月刊

1001-1242

rehabi@263.net

010-64218095

100029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中日友好医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主要涉及运动系统和相关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障碍,以及心肺功能障碍的康复。先后为中国科技期刊管理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收录。1996年1月成为光盘国家工程中心北京清华信息系统工程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首批入编期刊。1998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选为上网科技期刊,可即时全文入载国际互联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进中西医结合脑-肢协同康复技术模式的构建

    燕铁斌孙倩倩
    457-460页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感觉-运动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

    徐建光王彤单春雷敖丽娟...
    461-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定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应用于感觉-运动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本共识由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2001600)项目组牵头组织康复医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家,经过多轮专家调研、会议讨论,并在循证医学方法学的指导下,通过系统检索临床研究数据、评价临床证据及判断证据质量,再经讨论后制订.结果:本共识聚焦于VR技术应用于感觉运动功能的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内容包含VR感觉运动康复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基于VR技术的感觉运动康复的内容要求、康复流程以及临床应用推荐,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结论:本共识的制定为VR技术在感觉运动功能康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指导,有助于促进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推广.

    虚拟现实感觉运动功能康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电针刺激耳穴对小鼠丧失可控应激诱发学习记忆损害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宁娆任维尹伶伶易招弟...
    471-47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丧失可控应激是否会诱发学习记忆损害行为,探讨针刺治疗学习记忆损害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结合经典抑郁症动物模型——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LH)模型的范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即小鼠前3天能够通过学习控制斯金纳箱中的有效鼻触器来主动躲避足底电击;后3天有效鼻触器功能丧失,小鼠从而丧失了对足底电击的控制,建立丧失可控应激(loss of controllable stress,LOC)小鼠模型.同时,设计无足底电击的对照组(control of non-foot-shock,Control).建模完成后,利用新物体识别箱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行为的变化,并电针刺激耳穴,观察对学习记忆损害行为的改善.随后,利用高尔基染色观察腹侧前额叶(ventral prefrontal cor-tex,vPFC)神经元结构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PFC脑区C-fos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Ⅰ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蛋白(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I,VGLUT1)、突触蛋白Ⅰ(synapsin Ⅰ,SYN-1)的表达及针刺后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LOC组小鼠在经历认知挫败后造成了学习记忆功能的损害;针刺能够改善其记忆的获取及巩固;vPFC谷氨酸能(glutamate,Glu)神经元显著激活,VGLUT1、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SYN)表达水平降低,且耳迷走神经刺激能够显著降低其活动水平,调控VGLUT1、SYN蛋白的表达.结论:耳穴刺激通过调控vPFC中神经元结构的变化及VGLUT1、SYN蛋白表达改善丧失可控应激诱发的学习记忆损害行为.

    耳穴刺激学习记忆损害腹侧前额叶Ⅰ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突触蛋白Ⅰ

    慢性静力性损伤模型家兔颈后肌群转录组学的生物信息分析

    杨楠魏晓歌袁兰英穆静...
    480-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技术研究慢性静力性损伤模型家兔颈后肌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关键信号通路.方法:通过长期反复屈曲家兔颈部复制兔颈后肌慢性静力负荷损伤模型.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DEGs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PPI网络,筛选出前10位的DEGs.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共有310个DEGs,其中上调193个,下调117个;GO分析显示,模型组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炎症和免疫反应调节等相关功能;KEGG分析显示吞噬体与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NF-κB等信号通路表现活跃.PPI网络确定了 10个hub基因,其中TLR4、CTSS、ITGB2、TYROBP、CD74、LAPTM5等表达上调,仅PPARG表达下调.结论:颈肌慢性静力性损伤的病理变化涉及众多基本的生物学过程,炎症反应及免疫微环境的紊乱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差异基因以及NF-κB信号通路、吞噬体、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等通路分子的转录激活可能是其主要的分子机制.

    慢性静力性损伤颈肌损伤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

    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促进脑卒中后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前瞻性研究

    孙倩倩余果郭新毅谢丹丹...
    48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和助行FES组,每组各18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助行FES组加助行FES,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增加头针干预.训练及头针每次30min,两组干预均为1次/d,持续1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周后行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10m步行计时测试(10MWT)6min步行试验(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的评定并分析干预周期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36例研究对象均完成了整个试验,两组干预基线情况一致(P>0.05);②干预前后组内对比,步行功能(TUG、10MWT、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③干预前后组间对比: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对平衡功能闭眼时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的改善优于单纯助行FES组(P<0.05),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睁眼状态下),两组干预前后差值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研究中无不良事件,无脱落.结论:头针联合助行FES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步行功能及平衡功能,其改善平衡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助行FES.

    脑卒中步行功能平衡功能头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

    助行电刺激协同头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行走功能及足底压力影响的对照研究

    章马兰周园姚宝滢程吉祥...
    494-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or,FES)协同头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行走功能及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FES组联合头针)20例和对照组(头针组)20例.前者采用FES治疗协同头针和常规康复治疗,头针组给予头针和常规康复治疗.FES隔日治疗1次,每次20min,10次为1个小疗程,共治疗1个小疗程.采用10m步行速度、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足底压力测试评价患儿治疗前后行走功能和足底压力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患儿治疗后GMFM-88中的C评分、E评分和总分均有提高,10m步行速度增加,左右足底压力偏差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患儿GMFM-88中的E评分和总分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试验组GMFM-88中的E评分和总分升高明显,10min步行速度增加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右脚足底压力偏差和身体重心移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肢体FES协同头针治疗有助于提升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改善行走功能和足底压力.

    功能性电刺激头针儿童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运动功能

    头针联合上肢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徐奕鹏侯甜张雪陈铖...
    500-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单盲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使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头针联合FES组、FES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各20例.给予5次/周,连续4周的干预.比较三组在干预第2周、第4周,及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随访时的上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及Brunnstrom分期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结果:①三组一般资料及结局指标治疗前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4周后及出院4周进行随访时,FMA-UE评分:头针联合FES组较FES组、常规康复组在FMA-UE评分明显提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三组间Wolf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在干预后及随访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o结论:头针联合上肢FES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头针上肢功能性电刺激

    2型糖尿病对主观认知下降患者认知功能及海马结构的影响

    王雅君徐姝蕊罗佳蔡桂燕...
    505-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疾病状态对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基于海马结构特征探讨可能机制.方法:招募福建省福州市社区内自愿参加且符合要求的SCD受试者,按照T2DM疾病状态分为合并T2DM的SCD患者和不伴T2DM的SCD患者.比较不同糖尿病疾病状态对SCD患者认知功能表现评分、海马体积、海马亚区体积及旁海马表面积的影响,并将具有显著差异的认知功能表现评分与海马体积、海马亚区体积及旁海马表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不伴T2DM的SCD患者相比,合并T2DM的SCD患者的Stroop促进效应(SFE)反应时更长、SFE正确数更少,Go/No go错误数更多,分散性注意力视觉反应时更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磁共振数据分析发现合并T2DM的SCD患者的左侧海马亚区海马伞的体积和旁海马表面积较不伴T2DM的SCD患者显著减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CD患者旁海马表面积与SFE正确数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T2DM疾病状态加重SCD患者Stroop促进效应、执行抑制控制功能和视觉分散性注意力认知加工领域认知功能损害,且可能与海马系统部分脑区灰质结构萎缩有关.

    主观认知下降糖尿病海马海马亚区执行功能注意力

    脑卒中后部分偏瘫手大尺度神经环路紊乱机制的静息态fMRI研究

    梁小凤陈昌成唐朝正
    515-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慢性期左侧皮层下脑卒中后轻中度手功能障碍(部分偏瘫手)患者运动功能网络的重组模式.方法:招募32例脑卒中后部分偏瘫手患者和40例匹配的健康老年对照.采集两组受试者的静息态fMRI数据,并采用Fugl-Meyer腕手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的手功能障碍程度.采用RESTplus软件分析双侧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组间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患者的FC模式与手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老年对照相比,部分偏瘫手患者的患侧M1区与健侧感觉运动区、患侧海马和患侧颞中回的FC减弱,并且健侧M1区与患侧中央后回、健侧顶下小叶、患侧颞上回和患侧脑岛的FC也减弱.相关性分析发现,部分偏瘫手患者的健侧M1区与辅助运动区的FC强度与手功能评分正相关(r=0.67,P<0.001).结论:慢性期左侧皮层下脑卒中后部分偏瘫手患者的运动功能网络发生了广泛的失连接重组,其中,健侧M1区与辅助运动区之间增强的FC可能是提示良好手功能结局的神经影像标记物.

    脑卒中手功能障碍脑可塑性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

    3D打印颈椎枕的压力疼痛评估及信度分析

    任富超姚远于文强马振江...
    52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信度分析压痛测量仪评估颈肩部压痛的可靠性,并为3D打印个性化颈椎枕的临床效果评估提供新方式.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36例,分别由2位评估者使用压痛测量仪对其颈肩部肌肉的7个测量点进行2次压痛阈测量,间隔7天后再次测量,采用S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评估者内和评估者间的信度,并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男性与女性的压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s,PPT).个性化颈椎枕使用前后,使用压痛测量仪对13例颈椎病患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个测量点进行PPT测量,用以评估3D打印颈椎枕的治疗效果.结果:除了受测点C5、C6的棘突间旁1cm右侧和肩胛上角左侧外,各受测点评估者内信度均>0.65,各受测点评估者间信度均>0.75,可信度高;C5、C6的棘突间旁1cm右侧和肩胛上角左侧的评估者内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别为0.65和0.56,中等信度(P<0.01);健康男性的斜方肌右侧、肩胛上角R、C5、C6的棘突间旁1cm左侧平均值要大于女性(P<0.05);斜方肌右侧、C5、C6的棘突间旁1cm右侧和C5、6的棘突间旁1cm左侧受测点3D打印颈椎枕治疗后的PPT平均值比治疗前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疼痛有改善.结论:压痛测量仪评估正常健康人颈部压痛阈值信度较高,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作为3D打印颈椎枕临床效果评估的有效工具.

    压痛阈值测痛仪信度3D打印颈椎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