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化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

黎乐民

月刊

1674-7224

chemistry@scichina.org

010-64016732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化学)/Journal SCIENTIA SINICA Chim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前言: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专刊

    高松陈小明苏成勇张伟雄...
    1389-1390页

    准开放Cu(Ⅰ)位点用于高效吸附分离CO

    张学文王超张杰鹏陈小明...
    1391-1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CO分离技术主要依靠化学吸附/吸收,但存在难脱附和活性位点稳定性差的问题.与传统的开放金属位点不同,准开放金属位点可以利用选择性的结构转变屏蔽非目标客体,同时降低目标客体的脱附难度.晶态吸附剂的结构转变通常被理解为协同性/周期性行为,理论上无法吸附低浓度目标客体(泄露问题),不利于脱除和纯化.实际上,即使是晶体到晶体的结构转变也存在少量的非周期性,转变压力低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利用少量非周期性结构转变解决泄漏问题.根据实际需求,可以调整结构转变的协同性/周期性或将具有典型周期性和非周期性柔性行为的吸附剂串联合作以实现最优分离效果.

    多孔配位聚合物框架柔性准开放金属位点纯化稳定性

    硅纳米晶的固相合成与表面化学研究进展

    陈槐赖鸣卫林峰李靖鹏...
    1399-1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硅纳米晶凭借其丰富的自然储量、卓越的稳定性、可调控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半导体工业、光电能源转换和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占据了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可控合成方法来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硅纳米晶及其衍生结构并对材料进行功能化后处理是推动硅基材料在科学理解和应用中取得突破的关键途径.本文基于本课题组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硅纳米晶材料的合成、表面化学及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我们基于材料的组分和配体修饰,阐明了相关硅材料化学中的构效关系和共性科学问题,并展示了硅纳米晶在发光器件、低碳技术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表现.最后,结合自身研究结果的分析,从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机制、共性规律与普适原理等科学逻辑出发,提出了本领域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硅纳米晶固相合成表面化学光电器件光催化光致发光

    分子基磁双稳态材料的研究进展

    周颖倩姚婵莹倪兆平刘俊良...
    1413-1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分子磁体(single-molecule magnets,SMM)和自旋交叉(spin crossover,SCO)材料因其独特的磁学行为以及在器件应用上的巨大潜力,在分子基磁双稳态材料的研究领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精准化学合成和外部刺激等手段,可以在分子层面上对双稳态材料的磁能级进行精细调控.本文回顾了单分子磁体和自旋交叉材料的发展历程,并基于本课题组研究成果综述了其在设计合成、磁学行为和调制策略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该领域在分子尺度的精准结构设计、性能提升和多功能化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展望了分子基磁双稳态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双稳态分子磁性单分子磁体自旋交叉

    基于六苯并蔻的螺旋纳米碳分子

    朱燕鹏林朝俊赵超群王娇炳...
    1435-1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碳分子是一类在纳米尺度上具有原子级精确结构的共轭碳分子,为研究碳基纳米物质的构性关系提供了理想的分子模型.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螺烯与平面纳米碳分子六苯并蔻的融合,创造出一系列新型螺旋纳米碳分子.此类分子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与内禀手性特征,在手性有机光电材料、超分子化学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概述本课题组在螺旋纳米碳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质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挑战作出了展望.

    纳米碳分子六苯并蔻螺旋手性构性关系

    氢原子转移介导的C(sp3)-H键选择性硼基化

    王淼黄雅豪胡鹏
    1445-1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高度原子经济性和步骤经济性的策略,C(sp3)-H键的选择性官能团化一直备受关注.其中硼基化反应以低毒害、高效多样的转化能力,倾注了合成化学家最多的努力.然而,由于C(sp3)-H键的惰性,控制C(sp3)-H键硼基化的化学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利用氢原子转移(HAT)实现C(sp3)-H键选择性硼基化相比以往过渡金属催化的过程有着其独特之处.此专题中,我们对最近兴起的各种HAT介导的C(sp3)-H键选择性硼基化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从分子内和分子间的HAT的角度分类,重点介绍了各种方法不同选择性的来源,并对所涉及的机理进行了具体的讨论.最后,我们整理了目前方法的局限性,并对这一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氢原子转移C(sp3)-H键硼基化区域选择性烷烃光催化

    基于四苯乙烯发光核的氢键有机框架研究进展

    葛向宇黄秋忆杨湛邓皇俊...
    1455-1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键有机框架(HOF)在化学传感、主客体组装、催化反应、加密防伪、刺激发光响应、气体吸附分离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把聚集诱导发光(AIE)核心基元四苯乙烯(TPE)引入到HOF构筑单元的分子结构中,可以综合AIE核心基团高效的固体发光性能和构象易旋转的介稳性能,同时HOF多孔结构又赋予它许多特别的性能,是一类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的HOF材料.本文综述了基于四苯乙烯发光核的氢键有机框架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组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氢键有机框架聚集诱导发光四苯乙烯

    过渡金属配合物抗肿瘤级联靶向策略

    郑越刘文婷曹乾谭彩萍...
    1471-1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顺铂为代表的铂类药物在临床上的成功,使金属配合物的抗肿瘤特性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靶向性缺失与多药耐药性制约了金属药物的发展.因此,如何获得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金属配合物是目前研究的关键.过渡金属结构易修饰,可以通过合理引入不同功能的有机配体,改变金属配合物的亚细胞器分布及生物分子靶标,激活与经典铂药不同的抗肿瘤机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通过级联靶向策略实现从亚细胞器富集到生物大分子靶向及干预的金属配合物,并对其抗肿瘤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未来靶向金属药物的设计提供新的研究基础与启发.

    过渡金属配合物亚细胞器靶向生物分子调控抗肿瘤治疗

    基于超分子作用设计余辉材料的策略、应用与最新进展

    黄睿琦潘梅苏成勇
    1488-1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余辉材料因其长寿命发光特性成为热门的研究对象,在防伪加密、生物成像、检测传感、光电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不同于早期从分子水平的努力和尝试,超分子的概念理论和组装策略,赋予了余辉材料更加强大和丰富的性能.本文围绕基于超分子作用的余辉材料,系统归纳其发光机理、通用设计策略和实际应用,以近几年的文献报道为例详细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展望未来超分子余辉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

    余辉材料超分子室温磷光长持续发光延迟荧光

    氮氧化物电转化合成氨基酸研究进展

    廖培森刘先龙李光琴
    1506-1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氨基酸是构成生命体的重要"基石"之一,在生物多肽、小分子药物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可再生能源与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绿色电合成氨基酸极具发展潜力.特别地,如能将氮氧化物(NOx)通过电催化手段精准转化成高附加值氨基酸,不仅可为处理工业废气废水提供新的思路,也可为合成常规方法难以合成的非天然氨基酸提供新的合成方法,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挑战.本文回顾了 NOx电转化合成氨基酸的历史进程,从NOx结构差异、碳源反应位点活性、催化剂设计与合成、体系传质等多角度总结了该领域相关研究进展、反应机理、影响系统效率的因素,为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将NOx转化为氨基酸提供了独特视角.

    氮氧化物氨基酸电催化活性氢有机氮电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