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王大成

月刊

1674-7232

life@scichina.org

010-64015399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Journal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类器官研究的发展

    陈晔光赵联正
    137-139页

    胰岛类器官研究进展

    陶玉陈心怡俞清曾艺...
    14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被列为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三类疾病之一,是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的药物治疗无法从根源上恢复血糖的自主调节.异体胰岛移植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但由于尸体胰岛的来源有限,如何在体外获得大量胰岛素分泌细胞是糖尿病移植治疗的关键.近年来,类器官(organoid)培养技术日益发展,给再生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带来了新思路.胰岛类器官不仅为探究胰岛发育、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了体外模型,也为糖尿病的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本文综述了胚胎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转分化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等不同来源的胰岛类器官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如何优化胰岛类器官的培养条件以助力糖尿病的研究与治疗.

    胰岛类器官糖尿病β细胞多能干细胞胰岛成体干细胞

    脑类器官技术研究进展

    庞溦刘彦彤向阳飞
    16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类器官是指体外培养的,具备与大脑相似的细胞类型、一定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对应生物学功能的三维神经组织.脑类器官可为研究人类大脑发育与功能、疾病发生、药物发现等提供新的研究模型.区域特异性脑类器官的构建,推动了脑类器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脑类器官技术,包括区域特异性脑类器官的发展进程.重点综述了脑类器官模型用于探究大脑发育机制的技术及应用.此外,本文也讨论了多种关键技术,包括脑类器官血管化、基因编辑、单细胞测序以及其他工程性技术在脑类器官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

    脑类器官迁移模型共培养血管化基因编辑单细胞RNA测序

    肝脏类器官的应用

    李春章正涛董双舒惠利健...
    175-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肝病是因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揭示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以及建立医学治疗新方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目前对于人类肝脏疾病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细胞系与动物模型,但是二维(two-dimensional,2D)培养的细胞系缺少组织三维(three-dimensional,3D)结构,而物种差异又限制了利用动物模型对人类肝脏疾病的进一步认识.类器官是一种新的体外培养系统,利用人类细胞构建的类器官体一方面能模拟体内器官的结构,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型.最近,肝脏类器官体技术也得到建立与发展,加深了人们对于肝脏疾病的认识,促进了药物靶点的研究,并催生了 一些治疗方案的开发.本文将就肝脏类器官的疾病模拟和治疗应用进行综述.

    肝脏类器官疾病模型药物筛选

    肝脏类器官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林丽雷妙林佳漫胡文祥...
    185-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医药研究主要依赖动物模型及人源细胞系,但是这些研究系统往往不能模拟人类个体发育过程、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反应,因此在向临床转化方面遇到极大的困难.类器官是能模拟体内器官结构和功能特征的体外3D细胞簇.本文按照肝脏类器官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讨论了成体干细胞来源和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多种肝脏类器官模型,同时概括了肝脏类器官在疾病建模、药物反应、毒性测试及再生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类器官肝脏干细胞肝代谢再生医学

    从视网膜类器官到"视网膜器官"的思考

    许佳金子兵
    196-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引起严重致盲的常见眼科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仍是棘手难题.视网膜组织难以获取且无法培养,使视网膜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及治疗很困难.由于动物与人的视网膜存在显著的种属差异,既往诸多动物实验结果往往难以转化落地而解决实际治疗问题.视网膜类器官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希望.它使视网膜相关疾病能重现在细胞培养皿中,用于疾病致病机制及药物筛选研究,更重要的是可用于细胞移植替代变性的视网膜细胞,有望使失明患者重见光明.但也必须认识到视网膜类器官模拟疾病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分化稳定性低、缺乏血管及神经免疫细胞等瓶颈问题.虽然微流控生物反应器系统的应用改善了视网膜类器官的分化和培养,但当前的技术只能做到"类器官",尚未达到"视网膜器官"的标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视网膜类器官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发展可用于再生医疗的视网膜器官,以期更好地推动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视网膜视网膜类器官视网膜疾病视网膜器官

    类器官芯片

    王亚清陶婷婷秦建华
    21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器官芯片是一种新兴前沿交叉技术,它通过整合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可在体外构筑具有高度生理关联性的器官模型系统,在组织器官发育、疾病研究、药物筛选和再生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本文概述了类器官芯片的产生、技术特点及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类器官芯片类器官干细胞疾病研究药物筛选

    类器官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莫少波管若羽张龙蔡三军...
    22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器官是具有三维结构、高度保留来源组织器官特性的体外3D类组织培养物.类器官的兴起和发展为临床医学提供了一项重要的工具.患者源性类器官可以作为模拟和研究疾病模型,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疾病病理生理,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肿瘤患者类器官可以为药物筛选提供更准确的平台,帮助和指导临床医生为癌症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临床预后.本文将介绍类器官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类器官临床医学应用研究进展

    类器官:新冠病毒研究新模型

    王婷范时盼陈晔光
    238-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成为一场"大流行病",这一致命的疾病对人体多器官造成了损伤,包括呼吸系统、胃肠道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类器官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自我组织能力和再现来源组织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的新型研究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研究.它不仅能模拟新冠肺炎的感染机制、临床特征,还能为抗病毒药物筛选带来新的希望.

    类器官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筛选

    肝脏NK细胞亚群的异质性

    陈雅雯田志刚彭慧
    250-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以来备受关注,但早期研究多以循环NK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直到近十年,NK细胞的组织异质性才受到学界重视.肝脏作为NK细胞含量丰富且异质性的器官,为研究NK细胞亚群提供了很好的窗口.肝脏NK细胞由参与血液循环的经典NK细胞和肝脏驻留NK细胞组成,本文重点介绍肝脏驻留NK细胞与经典NK细胞在发育起源、分化、转录调控、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肝脏区域免疫特性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肝脏驻留NK细胞经典NK细胞发育起源转录因子病毒感染肝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