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孙枢

月刊

1674-7240

geo@scichina.org

010-64015883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nica(Terra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球深部碳循环新视角

    孙卫东
    2445-2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始大气是碳循环的重要起点.利用火星和金星的大气数据估算,地球原始大气含有>110个大气压的CO2和>2.6个大气压的氮气.在岩浆海阶段,地球获得水之后,原始大气有超过1000个大气压的水蒸气.此时气-岩界面,水和二氧化碳均处于超临界状态,与岩浆海表面发生强烈的蛇纹石化反应,形成大量的氢,将氮气还原为氨气;将CO2还原为甲烷,同时形成碳酸盐.甲烷、氨气和氢主导的原始大气在闪电的作用下形成大量氨基酸,为生命起源奠定了基础,也控制了地球早期的碳-氮循环.到冥古宙,大量CO2以碳酸盐和有机物的形式被固定下来,之后主要通过地幔倒转或者板块俯冲进入深部地幔.碳酸盐在地幔转换带发生"还原固定"(Redox freezing),在熔体中被二价铁还原转化为金刚石.在下地幔,Fe2+发生歧化反应,形成Fe3+和铁单质.其中,Fe3+主要赋存在布里奇曼石中,因此并未提高下地幔的氧逸度;而金属铁由于密度大,倾向进入地核.地幔中碳的分布对深部碳循环极其重要.金刚石与地幔橄榄岩熔体的密度曲线在地幔转换带底部(约660km)相交.这种密度反转导致岩浆海阶段金刚石聚集于此.当深俯冲板片等进入下地幔时,下地幔物质补偿性上涌.进入上地幔的布里奇曼石分解,释放Fe3+,将金刚石氧化为碳酸盐和二氧化碳,在热扰动下形成金伯利岩、火成碳酸岩等,造成了660km边界处"地形"强烈起伏.目前这一层中金刚石仍未完全被氧化为碳酸盐或二氧化碳,起到氧化还原缓冲层的作用.这是制约深部碳循环的关键因素.俯冲带是深部碳循环的重要途径.地球深部碳循环过程会显著影响地表储库的碳含量.新生代以来大气CO2含量的波动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西太平洋板片的起始俯冲紧密联系.约60Ma前,新特提斯洋闭合,印度大陆被动陆缘开始俯冲;具有巨厚沉积的被动陆缘俯冲将大量碳酸盐和有机物带入地幔,形成的火山将大量的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约51Ma前,新特提斯洋被动陆缘俯冲减弱,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开始.西太平洋水深普遍超过碳酸盐补偿深度,俯冲洋壳所携带的碳酸盐很少.因此,俯冲带碳酸盐输入大幅度减少,火山释放的CO2大幅度降低.根据过去12000年火山数据估算,俯冲带火山喷发的平均速率为约3km3/a.火山灰风化速率远高于花岗岩等大陆地壳物质.全球火山灰风化所提供的钙、镁等离子与全球河流入海通量相当.火山灰的增加和俯冲带二氧化碳排放的减少导致大气CO2含量降低,是51Ma年以来全球持续降温的关键.

    碳循环原始大气氨基酸俯冲起始被动陆缘俯冲大气二氧化碳

    地震各向异性与地质构造揭示的红河断裂带分段性

    李莹高原
    2458-2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控制地壳深部运动变形的重要断裂带,被视为川滇块体西边界,对东南缘中下地壳流问题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球物理资料显示红河断裂带具有分段性,由北向南地震活动、速度结构与地壳变形皆表现明显的差异性;地震各向异性表现了区域横向空间展布和垂向层次分布的复杂形态.从地壳分层角度看,(1)上地壳:红河断裂带北段快波方向较为复杂,可能受三江侧向碰撞带以及附近不同走向断裂的影响;中段快波方向表现很强的NW向定向排列特征,暗示可能形成了闭合(或闭锁)的局部变形一致区域;南段快波方向较为杂乱,表明楔形交汇区端部具有复杂的构造形态和应力环境.(2)中下地壳:断裂带北段和南段的方位各向异性表现出较强的接近壳内低速薄弱带走向的形态,可能与中下地壳物质的运移有关.在全地壳(整个地壳)尺度,红河断裂带两侧快波方向平行NW构造走向,揭示了红河断裂带作为一个可能贯穿地壳的深大断裂对周围介质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在岩石圈尺度,红河断裂带附近快波更近EW向,完全未受断裂带走向的影响,与上地幔P波和S波低速区以及正径向各向异性形态有很好的一致性.快波方向可能与岩石圈橄榄岩变形和软流圈物质流动等有关.本文认为在红河断裂带域,主要在~26°20′N以南,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解耦变形,并可能与板块俯冲和回撤等有关.综合分析多种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和反演结果,可以刻画出红河断裂带附近精细的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结构.更密集的地球物理台阵与更高精度的观测资料有助于探明红河断裂带横向和垂向的壳幔变形细节变化,深化对该断裂带构造意义的理解.

    红河断裂带地震各向异性地质构造岩石圈分段特征

    中国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增汇途径

    李金帅郝天象杨萌于贵瑞...
    2478-2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因其强大的固碳潜力已经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然而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碳循环过程仍然缺少系统性的总结.在保护和修复湿地的背景下,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倍增技术途径还缺少一致的认识.本文对沼泽及泥炭湿地、河流及河岸湿地、湖泊及湖岸湿地、河口及滨海湿地四种主要湿地类型的光合碳吸收、微生物碳分解和碳沉积埋藏等碳循环关键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基于碳循环关键过程,进一步提出了碳汇倍增的三种技术途径,即植被固碳增汇技术、土壤碳减排技术和碳沉积埋藏技术.针对三种增汇途径又进一步细化了每种途径下的关键技术,对碳汇技术在不同湿地类型下的碳汇效应进行定性描述,并结合中国湿地区域特征给出了对应区域湿地保护和修复方法,为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倍增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湿地碳循环碳汇技术途径保护与修复

    太阳活动预测:太阳黑子数和太阳综合磁图

    卓睿何建森段叠林荣...
    2496-2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阳磁场的演化对于了解和预测太阳活动至关重要,而目前对于太阳磁场的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光球磁场.本文基于威尔科克斯天文台观测的光球磁场及其球谐展开形式,对光球磁场球谐系数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并对第25太阳活动周的太阳黑子数和综合磁图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光球磁场在太阳高年存在着复杂的短周期扰动.此外,光球磁场球谐系数g70与太阳黑子数的时间序列接近同相位,这可能与太阳的子午环流有关.利用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本文预测第25活动周的太阳黑子数峰值可能出现在2024年6月前后8个月内,峰值黑子数预计为166.9±22.6,下一个黑子数最低值可能出现在2031年1月左右.结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进一步预测了截断到5阶的太阳综合磁图,并验证了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此次预测不仅弥补了太阳磁场全球分布预测的空白,而且对未来的太阳观测计划具有潜在的参考价值.

    太阳活动预测太阳磁场球谐展开长短时记忆(LSTM)经验模态分解(EMD)

    秦岭造山带赋存于黑色页岩中的夏家店金矿床独居石U-Th-Pb和绢云母Rb-Sr定年及其对区域金成矿作用的启示

    玉雪玲李建威靳晓野赵少瑞...
    2515-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岭造山带发育若干赋存于黑色页岩中的金矿床,但它们的成矿时代以及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准确限定.本文通过赋存于黑色页岩中的夏家店金矿床独居石U-Th-Pb和绢云母Rb-Sr定年,精确限定了金矿床的成矿时代,查明了与金成矿作用相关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夏家店金矿床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水沟口组黑色页岩中,少数矿体赋存于下泥盆统西岔河组砂砾岩中.赋存于黑色页岩中的金矿体因出露至近地表而普遍遭受了强烈的氧化作用,矿物组成以赤铁矿、针铁矿、石膏、石英、方解石、自然金和其他一些未定名的铁氧化物为主.而赋存于砂砾岩中的金矿体则以原生矿石为主,矿物组成主要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绢云母、石英以及独居石、磷灰石、榍石等副矿物.金主要呈不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白铁矿中,少数金以自然金包裹体形式包裹于黄铁矿颗粒中.独居石在高品位矿石中十分常见,与载金黄铁矿和白铁矿具有紧密的共生关系,并发育很好的环带结构,包括核部的Mnz1和边部的Mnz2.Mnz1含有4.8wt.%~13wt.%ThO2,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图解中,HREE变化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Mnz1经普通铅校正后的208Pb/232Th年龄变化范围为(910±10)~(416±4)Ma(2σ).Mnz2的ThO2含量相比Mnz1要低得多,变化范围为0.8wt.%~1.7wt.%,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图解中显示弱负Eu异常,经普通铅校正后的208Pb/232Th年龄变化范围为229~209Ma(2σ),加权平均年龄为(217.6±3.0)Ma(2σ).本文认为,Mnz2的208Pb/232Th加权平均年龄代表夏家店金矿床热液蚀变矿化的时间,而Mnz1的年龄则是赋矿围岩中碎屑独居石的结晶年龄.矿石中与载金黄铁矿和白铁矿关系密切的绢云母所获得的原位Rb-Sr等时线年龄为(222.2±3.3)Ma,在误差范围内与Mnz2的208Pb/232Th加权平均年龄一致.综合独居石和绢云母的定年结果,提出夏家店金矿床形成时间约为220Ma,即晚三叠世(诺利期),成矿作用发生于秦岭造山带三叠纪造山过程中洋壳俯冲向陆-陆碰撞的转换阶段.秦岭造山带下伏早古生界-元古界富碳质沉积岩的变质脱挥发分作用可能为夏家店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金等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

    独居石U-Th-Pb定年绢云母Rb-Sr定年晚三叠世(诺利期)造山型金矿床夏家店

    地壳深熔过程中锆石的Zr同位素分馏

    朱二林夏琼霞李赵雅陈仁旭...
    2534-2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锆(Zr)作为高场强元素之一,由于有限的Zr同位素数据库,地质演化过程中的Zr同位素行为仍然存在许多疑问.岩浆体系中Zr同位素常用于示踪岩浆分异过程,而对于地壳深熔过程中Zr同位素分异与锆石结晶过程之间的关系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对采自南拉萨和北大别两个高温变质地体的混合岩进行了锆石原位Zr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较大的同位素分馏,δ94/90ZrIPGP值(标记为δ94Zr)变化范围分别为-0.30‰~+0.81‰和-0.58‰~+0.49‰.在这些锆石中,除岩浆源区的残留锆石外,发现有两类新生锆石.根据寄主岩石的类型、锆石的微量元素含量和Zr同位素值,新生锆石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要赋存于原位浅色体中的转熔锆石,具有最高的铌(Nb)-钽(Ta)-铪(Hf)-铀(U)含量,其δ94Zr值变化范围较大,并显著高于残留锆石δ94Zr值;第二类是主要赋存于异位浅色脉体中的深熔锆石,具有较高的Nb-Ta-Hf-U含量,其δ94Zr值与残留锆石相似.数值模拟计算表明,新生锆石的Zr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主要是部分熔融过程中锆石和非锆石相的差异分解所释放的Zr同位素不同而导致的.转熔锆石的Zr主要来自于原位深熔熔体中含锆矿物相的分解(非锆石效应),而深熔锆石的Zr主要来自于演化熔体中残留锆石的溶解(锆石效应).混合岩中显著的Zr同位素分馏很好地反映了部分熔融过程中深熔熔体生成-迁移-聚集-结晶的动力学过程.因此,Zr同位素可以作为区分地壳深熔过程中转熔锆石和深熔锆石的有力工具.

    Zr同位素锆石效应非锆石效应混合岩地壳深熔作用

    2022年四川泸定Ms6.8地震同震变形及地震活动性变化数值模拟研究

    孟秋王子韬张怀
    2546-2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鲜水河断裂带作为川滇菱形块体与巴颜喀拉块体的分界断裂带,平均左旋走滑运动速率约为10~15mm/a,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性最强和构造运动最为活跃的大型走滑断裂带之一.2022年9月5日,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段发生泸定Ms6.8地震,烈度最高可达Ⅸ度,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严重的财产损失.本次地震打破了鲜水河断裂带持续40多年的强震平静期,造成磨西段附近区域大量的余震活动.在本次地震发生后,鲜水河断裂带和区域强震活动性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泸定地震后区域地震活动性变化与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发生可能性正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内容.文章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发震断层及附近区域地震孕育环境进行了模拟,同时根据泸定地震同震形变特征,利用分裂节点法构建真实地震同震位错模型,计算本次地震主震对周围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影响,得到区域内主要断裂带库仑应力变化分布特征,结合观测地震资料分析邻近断层地震活动性.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段区域构造运动以东南向为主,应力场整体呈现近南北向的拉张和近东西向的挤压状态.泸定地震震中应力场变化量达1MPa以上,同震形变场最大位移集中分布于磨西镇和团结村地区,区域内断裂带库仑应力下降最大.然而,本次地震震中位置及周围区域G-R(震级-频度)关系的b值存在降低-降低-升高的异常现象,区域应力可能未完全释放.地震导致鲜水河断裂带其他段、安宁河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库仑应力增加,而龙门山断裂带和小金河断裂带库仑应力减少,同时触发了附近区域一系列正断型中强震活动.此外,距离泸定震中约20km的大岗山水电站受到NWW-SEE向约5.3MPa的拉张应力影响.而距离震中约225km的溪洛渡水电站受本次地震影响较小,水库附近地震活动性变化不大.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泸定Ms6.8地震附近区域震后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预测,可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泸定地震地震活动性库仑应力变化有限元数值模拟

    代用资料选取对过去2000年全球年平均温度重建的影响

    杨保李霞贺敏慧王丰...
    2561-2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PAGES 2k工作组重建了一条极具影响力的过去2000年全球年平均温度序列.但重建过程中由于多源代用资料的纳入及代用资料的时空分布不均等因素,使得重建结果仍具有不确定性.为综合阐明代用资料的选取对重建结果的潜在影响,本文从PAGES 2k代用资料网络中选取了长度达2000年的不同代用记录,基于"综合-比例法"分别重建了半球和全球尺度的年平均温度变化,系统分析了温度序列的长期趋势、频谱特征及其对火山喷发活动的响应.结果显示,在公元1~1850年期间,全球年平均温度序列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南半球降温趋势比北半球的更为明显.但是,这种长期温度变化趋势受到代用资料组合的影响.此外,不同类型的代用资料也具有不同的火山喷发响应和频谱特征.基于树轮资料的温度重建序列揭示的对热带火山喷发的降温响应更为强烈.而基于非树轮资料的重建结果,由于其定年存在误差且时间分辨率较低,难以揭示火山喷发导致降温这一现象.频谱分析显示,基于树轮资料的温度重建序列具有更加明显的高频(<200年)变化,而非树轮资料重建序列能够捕捉到更长时间尺度的低频(>200年)变化信息.未来需要通过进一步改善代用资料的时空分布范围,特别是第一个千年时间段和南半球以及热带代用资料数量有限的地区,提高代用资料的气候信号强度并降低代用资料的不确定性,改进和发展综合的重建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重建结果的可信度.

    长期趋势全球变化代用资料火山喷发频谱特征过去2000年

    早全新世生境改善促进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起源

    贾鑫张志平孙永刚江润琪...
    2574-2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起源的机制尚不明晰.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是探索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机制的关键区域.本研究以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新石器文化开端的裕民文化为研究对象,对裕民、坝南遗址中的沉积剖面(YM、BN1和BN2)开展石英光释光(OSL)测年,建立了各剖面的年龄.深度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裕民遗址的植物浮选和炭化种子的鉴定、各剖面的多指标分析,系统探讨了中国北方农业起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裕民遗址记录的该区域农业起源的时间明显滞后于降水显著增加的早全新世,但与8.4ka前后该区域植被显著增加的时间一致.通过进一步与裕民文化圈周边高分辨率古环境记录的比对,证实了区域农业起源与气候变化的"异步"现象.自全新世伊始,随着水热条件的逐渐转好,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促使地表由贫瘠的砂质层逐渐转变为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早全新世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为8.4ka前后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基础.早全新世的"环境积累效应"在中国北方农业起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农业管理提供参考.

    农业起源环境积累效应裕民文化中国北方全新世

    黄土高原植物脂肪酸生物标志物"植物类型效应"胜于季节性变化

    刘金召S.Nemiah LADD赵家驹严东娜...
    2587-2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烷烃生物标志物"植物类型效应"已经得到广泛研究,然而关于脂肪酸(n-FAs)"植物类型效应"的研究相对缺乏.理解植物脂肪酸分布特征和氢同位素组成变化对于解译沉积物中脂肪酸氢同位素组成(δ2HFA)作为古水文气候和植被变化的代用指标非常关键.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黄土高原不同季节植物n-FAs的分布特征和δ2HFA值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n-FAs分布特征和δ2HFA值的季节性变化并不明显,但是δ2HFA值随植物类型的变化非常显著.黄土高原双子叶植物δ2HFA值分布从-185%0到-125‰,均值为(-161±28)%o,而单子叶植物δ2HFA值分布从-215‰到-170%o,均值为(-196±22)‰.δ2HFA值和降雨δ2H值的显著性分馏值(εFA-P)也存在双子叶植物相对单子叶植物偏正.在黄土高原区域尺度上,δ2HFA值与降雨δ2H值不相关性.然而,黄土高原植物δ2HFA值符合全球尺度的预测变化,但是与降雨δ2H值对应的植物δ2HFA值在不同植物种类之间存在较大的变率和均值.由于分馏值εFA-P的部分变化是源自于植被类型效应,因此当利用δ2HFA值指示古水文气候变化时,陆地沉积物中蜡质潜在源的评估可能是关键的前提条件.

    脂肪酸氢同位素植物类型古水文气候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