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严陆光

月刊

1674-7259

technology@scichina.org

010-64016732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NICA Technolog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本刊从2009年1月期变更为主要报道技术科学方面的优秀成果,主要学科为材料、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空间科学、航空、土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电工、电机、建筑、工程力学等,而不再刊登有关信息科学方面的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自适应扰动补偿观测器的漏磁可控永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

    朱孝勇彭忠飞张丽周以灿...
    91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独特漏磁设计的漏磁可控永磁(flux leakage controllable permanent magnet,FLC-PM)电机,具有宽调速和高输出转矩特性,能够满足电动汽车多变工况下广域高效的运行需求.然而,由于FLC-PM电机特殊的漏磁磁路设计,使其无位置传感器控制驱动系统存在周期性谐波干扰、非周期性谐波干扰和环路延迟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转子位置估算性能.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扰动补偿观测器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首先,提出自适应扰动迭代学习控制方法,通过迭代学习增益自适应扰动变化,以抑制周期性干扰和非周期性干扰的谐波,降低电流的谐波含量.此外,设计自适应补偿位置观测器,对估计位置误差进行实时在线观测和补偿,在提高FLC-PM电机转子位置估计精度的同时,改善驱动系统的动态性能.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漏磁可控永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谐波抑制迭代学习控制自适应扰动与补偿

    多维地震作用下桥上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动力响应

    张鹏飞蔡科王承隆雷晓燕...
    924-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多维地震作用下桥上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的动力响应,基于有限元法和梁-轨-板相互作用原理,建立了桥上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精细化空间模型,分析了El-Centro波与天津宁河波多维地震作用下系统的受力与变形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El-Centro波相比,天津宁河波对系统动力响应有显著的增强效应;多维地震作用下桥梁轨道结构将产生较大的纵横向位移,且结构所受的纵、竖、横向力均较单向地震作用时大;同一地震波下多维地震激励得到的轨道各结构纵向受力与位移响应分布规律与纵向地震激励时一致;钢轨应力曲线均关于跨中呈反对称分布;各层间构件受力与变形曲线均关于桥梁纵向呈轴对称分布;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层、底座板纵向位移随桥跨数的增加呈阶梯增减变化,最大值出现于最中间跨桥,轨板相对位移在最右侧梁缝处达到最大,极易导致轨下胶垫窜出引发扣件失效,同时左侧桥台与相邻固定支座墩顶最大位移差值显著,增加了落梁风险;采用小阻力扣件能有效减小地震作用下钢轨、固定支座墩/台顶的受力,但会显著增加轨板纵向相对位移,建议桥上扣件纵向刚度大小取值不低于10kN/组;为有效保证地震发生时桥上高速列车行车安全,同时各部件不至于产生较大的位移,建议桥上固定支座墩/台顶纵向刚度宜采用不低于1.0倍系数值.

    地震荷载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桥上无缝线路一致激励动力响应

    齿轨车辆-轨道(齿轨)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及其基本振动特性

    陈兆玮李世辉袁密奥王浪...
    940-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齿轨车辆-轨道(齿轨)系统动态特性,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和齿轮动力学原理建立了考虑齿轮-齿轨非线性啮合行为和轮轨非线性接触特性的齿轨车辆-轨道(齿轨)系统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开展工程线路动力学试验验证了本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齿轨车辆-轨道(齿轨)系统的基本振动特性以及轨道随机不平顺对齿轮-齿轨系统动态啮合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齿轨车辆-轨道(齿轨)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轨道随机不平顺对齿轨车辆振动有较大影响,齿轮-齿轨系统垂向和纵向振动受不平顺激励影响较小,而横向振动则受到明显影响;齿轮-齿轨系统对轨道高低和水平不平顺敏感程度较低,而方向和轨距不平顺则明显使齿轮-齿轨系统啮合不稳定,因此建议通过减小轨道横向不平顺来提高齿轮-齿轨系统稳定性,以保证齿轨车辆的安全平稳运行.

    齿轨铁路车辆动力学轮轨动态接触齿轮动力学轨道不平顺齿轮-齿轨系统稳定性

    基于驾驶行为量化因子的电动汽车剩余续驶里程预测

    李骏孙亚诚李继秋单丰武...
    95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基于聚类算法提取驾驶行为难以考虑聚类类别中每个样本点对能耗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基于驾驶行为量化因子的电动汽车剩余续驶里程预测模型.首先,从车速和加速度等影响能耗方面选取了七个驾驶行为评价指标,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将指标归一化后的加权和作为驾驶行为量化因子;其次,将电池荷电状态、驾驶行为量化因子、环境温度、电器用电负荷率和工况信息作为模型输入,建立电动汽车剩余续驶里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考虑驾驶行为量化因子的预测模型相比未考虑时预测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更小;与支持向量回归、前馈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算法相比,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预测效果最好.最后,通过实车运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可提高剩余续驶里程预测的准确度.可见,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改善驾驶员驾驶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电动汽车剩余续驶里程驾驶行为量化因子LSTM

    有人/无人机智能协同:机遇与挑战

    吕金虎冉茂鹏王成才王小谟...
    968-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无人机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驱动的有人/无人机协同有望成为未来战争新的制高点,其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本文综述了有人/无人机智能协同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在有人/无人机协同体系结构、协同感知、协同决策、协同控制以及评价体系等关键领域的研究现状,并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可解释性、牵制协同控制、有限网络带宽协同控制的新进展.最后,总结了有人/无人机协同的主要发展趋势,即智能化水平更高、复杂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博弈对抗能力更强、安全性更高等.

    有人/无人机协同人工智能智能协同分布式协同作战

    2024年67卷第5期中文摘要

    后插1-后插4页

    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