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96-2223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Journal China Scientific DataCSCDCSTP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0-2020年塔里木盆地南部荒漠草地凋落物回收量月动态数据集

    王鹏李向义热甫开提林丽莎...
    227-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科学院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策勒站")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南依昆仑山,北临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具有植被群落简单,土壤有机质积累缓慢等特点。凋落物是该区域重要的养分来源。基于对策勒站荒漠植物群落的长期定位观测,通过对不同植物凋落物器官(枝、叶、果)分组,本文整理统计得到2010-2020年塔里木盆地南部荒漠草地凋落物的回收量月动态数据,同时记载了观测场群落以及土壤养分的年度变化情况。数据的产生严格遵照CERN生物观测规范执行,数据的审核及质量控制由台站与分中心质控人员共同完成。本数据集以期为深入研究塔里木盆地南部荒漠草地凋落物动态变化提供基础数据,为了解和评估极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提供理论支撑。

    极端干旱区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月动态塔里木盆地南部土壤养分循环

    1951-2021年欧洲地区木本植物的格网物候数据集

    朱梦瑶戴君虎王焕炯郝雨龙...
    238-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物候记录了植物重复生命周期事件的发生时间,是指示全球变化的重要指标。植物物候研究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是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平衡的重要基础。本数据集基于过去70年欧洲物候项目(Pan European Phenology Project,PEP725)整编的6种代表性木本植物的地面观测物候数据,采用三种考虑春季冷激和积温累积过程的物候模型(Unified、Unichill和时空耦合模型)在大洲尺度上对物候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研制了欧洲地区代表性木本植物格网物候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1951-2021年欧洲地区(34°57′N-72°3′N,25°3′W-40°3′E)6种木本植物的逐年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格网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1 °,时间分辨率为天。数据集的质量评估表明,欧洲地区各物种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平均误差分别为7。9和7。6天,与其他区域尺度研究中春季物候的模拟误差接近,因此本文格网物候数据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本数据集旨在更好地表征欧洲地区大洲尺度植物物候的时空格局,为区域其他来源的植物物候数据产品提供有价值的验证参考,亦可为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模拟等研究领域提供支撑物候数据。

    物候气候变化木本植物物候模型展叶始期开花始期欧洲

    2000-2018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250米空间分辨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数据集

    王军邦张秀娟叶辉
    250-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量化陆地生态系统光合生产的关键指标,随着生态系统过程模拟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空间异质性较高的陆地生态系统长期时空动态变化及机制研究提供关键数据基础。应用遥感-生态过程耦合模型GLOPEM-CEVSA以2000-2018年空间插值的气象数据和基于遥感反演的植被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率(FPAR)数据为输入,得到2000-2018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250米空间分辨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集,并通过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开放共享。通过数据共享,以期为三江源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持。

    高寒草地三江源遥感数据GLOPEM-CEVSA模型

    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的2003-2015年青海三江源地区地表蒸散发数据集

    杨妍希王军邦叶辉张秀娟...
    261-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陆地水、碳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不同模型和不同遥感数据估算的ET,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贝叶斯模型平均(Bayesian model averaging,BMA)提供了降低不确定性的一种途径。本研究采用中国三江源地区水热通量观测数据,以ARTS、PT-JPL、MOD 16和SSEBop遥感蒸散发产品为基础,进行了 BMA集成研究,生成了三江源地区2003-2015年250 m空间分辨率的年均地表蒸散发数据集。通过验证各输入模型和BMA集成模型结果,发现基于BMA的ET与通量观测数据相关性达0。94,能够解释观测数据季节变化的89%,优于单个模型的性能。说明BMA模型集成能够整合不同模型内在优势,降低结果估算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更可靠的估算结果。本数据集可为三江源区域水热变化研究和生态系统调节功能评估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蒸散发中国三江源贝叶斯模型平均BMA通量数据遥感产品

    2020年中国1 km格网土地利用程度数据集

    张小桐张定祥汪秀莲彭晋福...
    272-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从土地利用方面定量地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区域土地利用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指标。2020年中国1km格网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数据集是基于2020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制作的30米栅格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对全国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将土地利用分为4级:未利用地、林草水用地、农业用地和城镇聚落用地,综合计算区域土地利用受到的人为干预程度;同时为了保证数据正确性和准确性,采用统一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样本采集规则和质量控制体系,对数据成果进行质量控制。本数据集可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开发与发展评价、主体功能区评价、人地关系耦合分析等研究。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国土调查格网分级指数中国

    2019年中国1 km格网路网密度数据集

    李亚南张定祥张小桐彭晋福...
    280-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网密度是评价区域道路发展规模和路网发达程度的基本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表征指标,路网密度的测算和监测是区域评价地区交通与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为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对区域社会经济联系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城镇村道路用地、轨道交通矢量数据,提取道路中心线,使用公里格网生产软件,通过格网空间计算,得到2019年中国1 km格网路网密度数据集。在道路矢量抽取、道路骨架线提取和公里格网路网密度计算等数据处理的各个阶段采取了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措施,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本数据集可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评估、区域交通发展状况因子测算、通达度计算等方面的研究。

    路网密度国土调查交通用地栅格中国

    2020年中国1 km格网耕地破碎度数据集

    张定祥王荣彬张嘉
    290-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破碎度是对耕地破碎化的定量描述,破碎化不仅会影响耕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不利于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及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本文利用2020年度变更调查栅格数据,使用公里格网耕地破碎度计算软件,通过斑块密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及景观耕地类型分离度指数等3种景观指标格网空间计算,得到2020年中国1 km格网耕地破碎度数据集。在耕地图斑读取、公里格网破碎度计算、对比验证等数据处理阶段均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查和质量控制,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本数据集可用于耕地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

    破碎度耕地景观格局斑块密度中国

    煤矿井下钻场目标检测数据集

    周蔚董立红叶鸥厍向阳...
    300-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井下钻场打钻是解决瓦斯灾害、水害、隐蔽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我国煤矿井下灾害防治水平。为了实时监测打钻过程并提高打钻效率,需要进行煤矿井下钻场目标检测,即对打钻现场所涉及的重要目标进行识别和定位。相对于传统的煤矿井下钻场目标检测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煤矿井下钻场目标检测方法可以提升目标检测的精度、时效性和稳定性,但需依赖高质量的数据集。目前,煤矿井下钻场目标检测研究主要依赖于小规模的私有数据集,难以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提供充足而可靠的数据。本研究通过采用煤矿用本安型执法记录仪对煤矿井下打钻现场进行拍摄,经过数据清洗、数据标注、专家抽检核查等步骤,构建了标准化的煤矿井下钻场目标检测数据集,并使用主流的YOLO系列目标检测模型进行数据质量评估。本数据集包含了来自不同钻场和环境背景条件下的70948张图片,涵盖了夹持器、钻机卡盘、煤矿工人、矿井安全帽和钻杆等5类目标,并提供了 PASCAL VOC格式的标注文件。本数据集可为煤矿井下钻场目标检测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对推动智能化煤矿井下监测预警具有重要作用。

    煤矿井下打钻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数据集

    1949-2022年海南岛登陆台风特征数据集

    李铮贺山峰陈超冰邱兰兰...
    313-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岛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频繁、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探究海南岛登陆台风的特征、活动规律及变化趋势,对于台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和中国台风网数据,筛选并提取出登陆海南岛的台风及其每6h的中心经纬度信息,应用ArcGIS平台和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得到台风登陆点经纬度、登陆时间、登陆时风速和强度、登陆时台风行进速度以及海南岛各市县台风过境频次和路径长度等数据,制作了 1949-2022年海南岛登陆台风特征数据集。通过与其他台风数据源及历史台风事件记录对比验证,本数据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在时空尺度上更加精确,提供的数据也更加全面,可直接用于海南岛登陆台风时空特征变化分析,也可为评估县市尺度的台风致灾危险性和台风灾害风险提供数据支撑。

    登陆台风时空特征台风路径海南岛

    中尼交通廊道318国道沿线泥石流分布及特征数据集(2022年)

    何佳璇江玉红
    326-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尼交通廊道地区在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限制下,缺乏可信且较为完整的泥石流分布数据。本数据集是基于泥石流早期识别和野外实地调查,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质图,得到的1990年至2022年中尼交通廊道318国道沿线范围内的泥石流编目及特征信息。泥石流流域的提取主要采用ArcGIS中的水文分析方法,考虑到DEM的精度限制,结合Google Earth影像进行必要的人工校正。降水和温度参数信息取自1980-2009年共30年的国家气象站点实况数据内插年降水数据和年气温数据,断层分布信息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中国1:50万数字地质图》,地形信息来自12。5 m分辨率的ALOS DEM数据。在28。0°-29。4°N,85。1°-88。9°E范围内,共提取255条泥石流记录,覆盖面积为1660。73 km2。本数据集包含中尼交通廊道318国道沿线泥石流主要分布范围的矢量文件、泥石流目录矢量文件、泥石流参数特征文档3个文件。本数据集均经过现场实地调查、确认,数据信息可靠,可作为基础数据集,应用到该地区的泥石流研究中。

    中尼交通廊道318国道泥石流数据集GoogleEarth影像ALOSDEM泥石流分布泥石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