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院院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院院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方新

双月刊

1000-3045

bulletin@cashq.ac.cn

010-68597146

100864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52号

中国科学院院刊/Journal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科院主办的科技指导类刊物,该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的核心媒体,重点刊登中科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的研究报告,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评述,探讨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介绍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进展,介绍中国科学院科研进展和重大成果。读者对象:科技决策层、管理层、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现状、需求与对策研究

    陈凯华蔺洁薛超凯段炜钰...
    947-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贯穿我国东中西部9个省级行政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黄河流域创新发展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但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差、产业发展"倚能倚重"特征明显、民生保障能力不足,制约了黄河流域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速度和质量。黄河流域必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强化宏观统筹、协同推进与深化改革,加快部署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战略,系统谋划建设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大走廊,推动形成创新引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基于此,文章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社会发展3个方面系统分析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现状与需求,提出黄河流域实现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从加强生态领域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科技赋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推进科技赋能社会服务提质增效、强化重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统筹推进全流域科技体制改革5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社会发展

    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比较分析

    段炜钰王全景陈凯华方思清...
    957-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各省份科技创新竞争力的评估与比较有助于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文章结合科技创新赋能黄河流域获得竞争优势的现实特征,横向上考虑"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业条件-科技创新收益-科技创新影响"5个维度,纵向上考虑"实力-效力"2类指标,构建了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多维度、兼顾规模和效率指标差异性的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测度分析。基于此,文章深入剖析了2012-2021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演化趋势与现状,并进一步比较了黄河流域省份间科技创新竞争力在不同维度的差异。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9个省份形成了科技创新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的3个梯队,上游省份科技创新竞争力显著落后。(2)横向5个维度评价结果显示,科技创业条件与科技创新收益水平低下是目前制约黄河流域所有省份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3)纵向"实力-效力"评价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处于第一梯队的山东省应着重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竞争效力,而处于第三梯队的省份(内蒙古、青海、甘肃、山西、宁夏)则应优化其科技创新竞争实力。最后,文章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黄河流域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比较分析指标体系区域差异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薛超凯陈凯华王全景张宇杰...
    971-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合理有序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文章分别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入手,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厘清了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发展方向。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链条短、能耗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水平差、匹配度低,以及未来产业整体规划较缺乏等关键问题。为此,黄河流域亟须系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全局视野统筹规划未来产业发展领域,为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增强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创新驱动西部大开发

    黄河流域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张古鹏郭文波梁会玲张晶晶...
    985-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有效的跨区域创新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黄河流域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对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地区产业升级与跃迁至关重要。黄河流域各类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构成的横跨各区域的创新合作网络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帮助各省级行政区及其所属城市在开放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中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文章构建了黄河流域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中各省级行政区间的内部创新合作关系,以及流域内与流域外省级行政区间的外部创新合作关系,研究了内、外部创新合作关系网络反映出来的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合作的现状。结果显示,内部创新合作网络在空间上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但密度近年有所增加;外部创新合作网络起初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均衡,但近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合作仍存在诸多障碍:(1)黄河流域内部创新合作不足,大规模、整体性的创新合作网络尚不健全;(2)黄河流域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缺乏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区域制度协同运作机制。鉴于此,文章提出应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完善创新协同合作体系,遵循"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合作网络—增强合作意识—协调地区法规—组建跨区域联盟—营造协同创新生态—挖掘创新合作机会"的优化思路建设黄河流域科创走廊。

    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创新合作网络黄河流域科创走廊

    数字技术赋能黄河流域创新发展治理研究

    孙茜贾颖颖孙高祚赵喜喜...
    1000-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应用是创新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生产力跃迁的核心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黄河及其流域创新发展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多个方面,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是其关键驱动力。文章通过聚焦数字技术赋能黄河及其流域创新发展治理,深入剖析其从"数字黄河"到"数字孪生黄河"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面临的问题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黄河及其流域创新治理仍面临数字创新生态建设、数字治理体系建设、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安全风险防范4个方面的挑战。文章围绕当下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黄河及其流域创新发展治理的建议,即构建黄河科技创新生态、健全敏捷数字治理体系、强化黄河创新要素价值开发和增强黄河数字安全屏障能力,以助推黄河及其流域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

    数字技术黄河治理创新发展数字孪生数字赋能

    数实融合塑造发展新优势:人机物三元融合新形态

    潘教峰吴静
    1012-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今时代,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下简称"数实融合")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数实融合以人机物三元融合为纽带,带来生产要素的增加和不确定性的减少,全过程、全链条渗透于实体经济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协同融合、供给服务等各环节,孕育实体经济系统性变革。着眼未来,数实融合将朝着以人为本的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新形态发展,推动经济向协同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文章建议深化人机物数实融合的理论方法研究、应用示范探索及伦理规范建设,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实融合新形态。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人机物三元融合知识社会

    构建数字时代产业变革的工程生态

    许正中产健
    1022-1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文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引领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国参与国际治理和重构国际秩序的重要政策工具,更是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摆脱周期约束的重要法宝。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为重要成果体现的崛起模式,还能有力提升国际治理中国方案的可行性和认可度。与此同时,数字时代的科技创新越来越强调以工程化思维促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产业的有机化合,工程生态范式提供了一个分析研究产业变革的演变过程及产业变革中的产业创新机制的全新框架,有助于我们理解产业变革的激励、创造新兴产业的机会、适应变革和转型,以及推动有关政策认识和政策制定的过程和机制,从而能加速数字时代的产业原创、产业衍生、产业升级。进入新时代,要进一步培育催生产业变革的工程生态新范式,不断孕育引领下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动能。

    数字文明时代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工程生态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中国氢能政策数据挖掘研究

    黄冬玲刘源袁小帅靳国忠...
    1032-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氢能作为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推动交通领域能源替代、加快工业领域深度脱碳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绿色解决方案。为全面系统研究我国氢能政策体系,文章调研621份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布的氢能政策文件,基于政策信息学,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挖掘氢能政策要素信息和结构化数据指标,结合文本分析、定量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分析研究氢能政策发展演化轨迹、产业区域格局及产业链布局等特征,该研究框架及分析方法有利于提高研究氢能政策的系统性和时效性。基于上述研究,文章最后针对我国氢能产业的薄弱环节提出加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氢能政策政策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数据挖掘

    "技术—组织—环境"视域下数字经济赋能低碳转型发展的路径

    魏文栋孙洋刘备王辉...
    1047-1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深入推进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管理和制度手段,但我国现阶段仍存在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有限、数字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数字治理体系亟待健全等问题,制约了数字经济对于低碳转型发展的赋能作用。文章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探讨数字经济对低碳转型发展影响的技术迭代路径、管理变革路径及制度优化路径,阐述数字经济在低碳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出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低碳转型TOE框架节能减排碳中和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员收益分配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对中国科学院15家院属单位调研为基础

    姚畅杜伟张超王春博...
    1060-1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下简称"转移转化")作为实现科技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科技创新体系运转效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促进转移转化的政策内容不断充实、覆盖范围愈加全面,但产学研用衔接难、技术转化比例与效率双低、知识产权运营及转移转化服务专业度不够等直接影响转移转化的难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一个重要原因是转移转化人员的收益分配模式不能有效匹配相关人员的工作属性和贡献,从而导致未能充分发挥转移转化人员的专业积极性。本研究从分析现有收益分配模式的问题入手,调研了15家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情况,对比国外成功案例与中国科学院案例收益分配模式的异同,分析造成收益分配模式不合理的学术和实践原因,提出工作建议,为转移转化工作的提质增效提供新思路。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员收益分配模式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