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院院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院院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方新

双月刊

1000-3045

bulletin@cashq.ac.cn

010-68597146

100864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52号

中国科学院院刊/Journal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科院主办的科技指导类刊物,该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的核心媒体,重点刊登中科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的研究报告,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评述,探讨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介绍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进展,介绍中国科学院科研进展和重大成果。读者对象:科技决策层、管理层、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发展绿色设计 引领低碳社会

    路甬祥
    1301-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全面考虑产品制造运行过程中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排放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力求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设计准则及方法.在信息网络时代,绿色设计从网络得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协同设计、网络检测监控等支持,通过选用节能工艺、绿色低碳材料,以及优化产品的几何设计和表面处理,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绿色设计还需支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维护、废弃物回收和处置,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绿色设计策略对于构建绿色低碳社会至关重要,其有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低碳绿色设计全生命周期和谐人与自然

    关于公共科研机构应对开源中知识产权问题的思考

    包云岗李小娟
    1307-1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源在创新迭代、生态拓展和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科研院所、大学等公共科研机构在将成果进行开源或者参与建设开源社区等活动时,面临着国有资产管理、知识产权处置、法律风险防控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从开源项目的捐赠、开源许可证的选择、开源专利池的构建等几个方面,为应对上述问题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开源知识产权公共科研机构

    推动我国大模型开源创新生态建设的挑战与建议

    温馨张超郭锐陈凯华...
    1313-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决当前制约我国大模型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问题,推动我国大模型产业持续繁荣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需要构建大模型开源创新生态.文章分析了开源创新生态对我国大模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回顾开源创新生态构建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我国大模型开源创新生态构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文章发现,我国大模型开源创新生态面临技术能力制约生态形成、数据算力明显限制技术发展、创新主体无序竞争制约整体发展速度、开源支持体系建设水平较低、系统协同政策架构设计缺失等问题,阻碍了大模型快速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文章提出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同发展、打造共享的大模型研发基础体系、强化全产业链开源开放体系建设、完善大模型开源创新体系治理等对策建议.

    大模型发展开源创新生态对策建议

    科研院所数字化体系框架研究与实践

    于建军王月汪孔敏施卓敏...
    1327-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科研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数字政府均为数字经济大背景下新型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当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科研院所现代化治理,尤其是科技活动推动科研范式变革起到积极作用,加速了科研院所数字化转型.我们将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管理过程数字化转型形成的数字化体系称为"数字研究所".为此,文章分析了数字化变革对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管理的影响,归纳总结了数字研究所的典型业务场景及体系框架,给出了实施数字研究所的思考和建议.

    数字政府数字研究所数字化治理人工智能大数据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能源模型的创新发展研究

    高俊莲张博张国生刘合...
    1336-1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和新兴技术为能源模型研发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文章立足能源模型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当前动向,重新审视了能源模型的基本内涵及其狭义和广义之分,并从全球视角分别剖析了两类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技术前沿.聚焦国内实践,阐明了数字经济时代我国能源模型研发亟待解决的包括实现自主创新、契合国情、服务"双碳"目标和加速数字技术赋能在内的诸多现实需求,以及面临的数字处理能力水平不足、数据共享壁垒和模型理论技术创新难度升级等系列挑战.最后,文章从提升能源模型的综合集成能力,构建中国特色能源模型学科体系,改善能源模型的可靠性、实用性与灵活性,以及加快能源模型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开发等4个方面,提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推动我国能源模型研发及创新应用的相关建议.

    能源模型能源战略数字技术数字经济

    新阶段美国清洁能源战略解构与比较研究

    李岚春刘清陈伟汤匀...
    1348-1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美国政府积极推行清洁能源革命战略,系统解析美国战略部署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对我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具有现实意义.在系统论和政策范式理论基础上,文章选取政策目标、治理机制、政策工具三要素,设计提出宏观—中观—微观的战略政策研究框架模型.结果显示,美国将清洁能源作为实施气候安全"国策"的核心,聚焦科技创新、供应链安全、基础设施战略目标,构建政府统筹下跨机构决策、组织管理创新、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采用技术清单、规划蓝图、全链攻关、创新主体等政策工具.根据美国相关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建议强化宏观战略目标、完善创新推进机制,通过凝练若干技术清单、更新发展路线图,强化、重组或设立专项研究计划稳定支持,有组织推进战略科技力量技术攻关,推动国际深度合作等举措,建构全方位一体化清洁能源创新路径.

    清洁能源战略政策范式美国科技创新

    有效碳成本约束:环境、成本和激励有效性的统一

    孙永平蒋经宁张欣宇
    1365-1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对于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性发展,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及提升全球气候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碳市场的核心功能是碳定价,但只有当碳约束成本处于合理范围内时,碳价格信号才能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作用,从而实现从碳减排到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目标.环境有效性、成本有效性和激励有效性是评价碳市场有效性的3个重要维度,任何1个维度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无效碳成本约束.实现环境有效性就必须设置有雄心的配额总量,并逐步引入和提高有偿配额比例;实现成本有效性就必须扩展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和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激励有效性就必须维持碳价格的稳定,并逐步提高碳价格,扩大碳资产池的规模.环境有效性、成本有效性和激励有效性既是评价碳市场有效性的3个重要维度,也是碳市场制度建设的3个重要目标,必须注重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实现时序.

    碳排放权交易有效成本约束环境有效性成本有效性激励有效性

    科技治理与治理科技:以区块链数字资产的规制研究为视角

    吴一楷李国安
    1375-1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区块链作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多个部门也在出台的行业领域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中,对加快区块链创新应用,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以及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明确部署.区块链数字资产的规范和治理,离不开对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理解与分析,而从科技端观察区块链数字资产的发展机制,是其治理的创新视角和必要角度.中国区块链数字资产的治理研究,应构建科技治理和治理科技的双层制度设计,实现对区块链技术的有条件信任,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研发、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实现区块链技术伦理作用,并引导分布式数字身份和去中心化组织的发展,明确监管边界和政府责任.

    治理科技科技治理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数字资产

    权威与激励:中央和地方政府促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政策比较

    游玎怡肖帅张辰文皓...
    1389-1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开放共享是开放科学的题中之意,旨在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促进更多成果产出.政策是推动科研设施仪器开放共享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分析却较少.文章在时间—工具框架下对23份中央政策文件和65份省级政策文件进行了文本分析,凝练出强制开放和查重评议两类权威型政策工具,以及评价考核、正面和负面支付等多种激励型政策工具,揭示了省级政府沿袭和加码中央政策工具的现状.结合对高校院所调研访谈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强化使用率和产出率考核导向、分级开展查重评议、联动科研经费和开放共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4点政策建议.

    科研设施与仪器权威型政策工具激励型政策工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新时期自然资源要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目标选择与政策设计

    张志敏袁国华刘芮琳
    1401-1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塑自然资源要素在乡村地域系统与城市地域系统的"逆向漫流"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形态要求.以"目标选择—现实障碍—制度需求—体系构建"为逻辑主线,从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下自然资源要素配置现状出发,梳理出自然资源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存在城乡自然资源产权设计不对称、承载各类规划不统一、自然资源收益共享机制缺失、资产流动渠道与交易体系不畅等问题;以"统一布局、还权赋能、有偿使用、收益共享"为核心,以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从切实可行的角度出发,构建自然资源要素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

    自然资源要素流动城乡融合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