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院院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院院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方新

双月刊

1000-3045

bulletin@cashq.ac.cn

010-68597146

100864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52号

中国科学院院刊/Journal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科院主办的科技指导类刊物,该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的核心媒体,重点刊登中科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的研究报告,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评述,探讨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介绍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进展,介绍中国科学院科研进展和重大成果。读者对象:科技决策层、管理层、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散裂中子源与南方先进光源

    陈和生
    1583-1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散裂中子源为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和国家发展需求诸多领域提供先进的中子散射研究与应用的大型交叉平台,其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显著提升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成功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步辐射光源与散裂中子源"珠联璧合",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2种优势互补的"探针";同步辐射光源也是世界上著名大湾区的"标配".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建设南方先进光源.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部署.文章建议南方先进光源由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相关城市政府,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建设,强强联合,从而探索出一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光源南方先进光源

    中国特色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与保护利用

    刘鑫张偲
    1591-1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海洋环流、洋中脊及其熔岩热流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动力系统,海洋环流与物质能量循环构筑了全球海洋连通性的本质,洋中脊及其熔岩热流构成了全球海底连通性的基础,中国海域的环流系统与边缘海的海底系统支撑了中国海洋极其复杂的生物栖息地.珊瑚岛礁和冷泉是中国海洋最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开展远海珊瑚岛礁与深海冷泉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是经略海洋的关键.南海位于全球三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印—太交汇区"珊瑚金三角"的西北部,分布着大量的珊瑚岛礁,其珊瑚岛礁生态系统具有全球代表性、区域代表性、科学代表性和战略意义.冷泉系统广泛分布在南海陆架、陆坡及岛礁根部的海域,主要集中在海洋可燃冰的富集区、海底甲烷收支"源—汇"的关键地带,以及海洋生物化能合成作用的活跃区域.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主要由海底实验室、保真模拟系统和保障母船等构成,是研究冷泉区甲烷"源—汇"和海洋生物化能合成作用的利器.充分利用珊瑚岛礁与冷泉生态系统的特性与资源优势,发展以岛礁为基点的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牧场、休闲旅游等海洋生态产业和冷泉碳汇产业,必将构建我国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珊瑚岛礁冷泉海洋生态保护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类脑智能产业

    张旭阮梅花
    1602-1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脑智能产业属于战略性高端制造业,在智能时代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对类脑智能技术与产业都有巨大的需求.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并建设新型类脑智能专业科研机构,积极布局类脑智能技术研发,培育相关产业.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类脑智能产业链初步建立,科研人才初具规模,已实现了初步的科研成果转化,出台了知识产权保护、科创金融服务等配套政策,但面临着产业链部分环节较薄弱、供应链缺乏、应用场景待拓展、高端产业转化人才不足等问题.文章提出5点建议:(1)加强脑认知与类脑智能基础前沿研究,并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2)完善类脑智能产业链,重点补齐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短板;(3)发展类脑智能产业供应链,升级设备制造业;(4)粤港澳协同合作,引进和培育高端产业人才;(5)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国际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类脑智能产业类脑计算类脑芯片类脑计算系统脑机接口

    数字经济的基石:芯片技术的"危"与"机"

    须江张薇
    1612-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信息时代数字经济的基石,芯片的本质是利用物理现象来代表并处理信息.中国不仅在芯片制造领域面临"卡脖子"的挑战,在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EDA)工具和相关人才培养领域也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文章在回顾芯片技术的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潜在的技术突破领域.

    芯片集成电路电子设计自动化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粤港澳大湾区智慧道路创新发展的战略路径

    叶中华刘雅琦产健
    1619-1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型基础设施,智慧道路建设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建设交通强国的必要条件.从产业升级、城市治理、社会服务、区域发展逻辑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智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欧盟、美国、日本在智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发展历程,发现各国实践在建设主体、建设理念、发展方式和区域联通方面呈现共同特征,进而凝练出智慧道路创新发展路径.基于此,深入剖析大湾区智慧道路创新发展当前在制度、技术、模式、协同层面的挑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智慧道路新基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

    大模型发展趋势及腾讯公司自主创新实践

    司晓
    1631-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了大模型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腾讯混元大模型为例,重点剖析了国内大模型的自主创新和落地实践.当前,国际上谷歌、Meta、OpenAI等公司纷纷推出更强大的模型,如美国谷歌公司的Gemini和美国Meta公司的Llama 3,这些模型在多模态应用和推理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内大模型通过采用MoE(混合专家模型)架构,显著提升了模型性能和效率.腾讯公司在大模型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自研的MoE万亿参数大模型、Angel机器学习平台等,推动腾讯混元在多模态应用中表现优异,并推出了一站式AI智能体创作与分发平台腾讯元器.行业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战略落地的关键,腾讯公司积极助力大模型在零售、教育、金融、医疗、传媒、交通、政务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各行业提质增效.

    多模态腾讯混元大模型深度学习框架

    聚智引才咨政创新 打造大湾区思想新高地——大湾区科学论坛回顾与展望

    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
    1639-1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不断前行.文章深入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进展与成就,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高水平论坛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以大湾区科学论坛为实践案例,提出以高水平论坛为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提供参考.

    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科学论坛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态势

    杜德斌段德忠张强于英杰...
    1647-1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立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本质,通过构建包括5个维度33个指标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五力模型",对全球45个国家的140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呈现显著的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三足鼎立格局,但不同区域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呈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在国家层面,美国领导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中国紧随其后.其中,美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各维度呈现出了明显的领先优势;而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在顶尖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顶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以及创新环境建设上短板明显.根据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存在的短板及问题,文章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科技创新支撑环境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体系全球格局对策建议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区域格局

    杜德斌段德忠于英杰张强...
    1660-1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中国不断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的核心策源地,更是中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和重要战略"支点".文章从创新要素集聚、科学研究引领、技术创新策源、产业变革驱动和创新生态营造5个维度,对中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揭示了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北京是中国最为顶尖的科技创新中心.此外,城市群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东部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组成的"T"字架构成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两大地带.

    科技创新中心评价体系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政策速览(2024年8月)

    1673-16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