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骆振福

双月刊

1000-1964

journal@cumt.edu.cn

0516-83995897

221008

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内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中国矿业大学主办、刊登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具有矿业特色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与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等方面的原创性研究论文。1955年创刊,现为双月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一直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20多种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检索收录。《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也是由中国矿业大学主办、刊登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具有矿业特色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英文版创办于1990年,现为季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十分注重学术和编辑出版质量,刊登的论文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性以及较强的应用价值。曾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奖、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江苏省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奖、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奖、江苏省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水三角洲相控储层预测研究——以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大安地区泉四段为例

    王于恒于福生李忠诚王晓坤...
    564-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角洲前缘相变迅速,沉积演化复杂,储层分布多变,利用常规地震切片及钻井分析等传统方法无法有效分析其沉积演化规律和储层分布.为提升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预测精度与沉积模式刻画准确度,本文以三维地震反演为基础,综合钻井信息,通过密井网解剖和地层切片,重建大安地区白垩系泉四段沉积演化过程,定量表征储层分布范围.研究表明:构造稳定、地形平缓及湖平面不断波动的沉积背景下形成浅水三角洲,该三角洲经历由早期粗粒厚砂的平原至晚期细粒薄砂的前缘沉积演化过程,内部还有多期次级水体进退;沉积物主要为河道、河口坝及溢岸沉积的复合型砂坝,其宽厚比为35~225,彼此间可构成垂向孤立、叠加式、侧向叠加和替代式.随湖平面升高与水体能量减弱,砂坝推进距离减少,弯曲度增加,两侧溢岸沉积逐渐消失,倾向于在末端逐渐分叉形成指状形态;强水动力下则更易形成低曲度的枝状形态,倾向于在末端形成交织网状形态.沉积相控与属性约束可完成无井区或稀井区储层定量预测,砂厚预测准确率可达89.93%,为储层预测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波形指示反演沉积相控储层分布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

    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再利用根源因素识别及评价模型构建

    孙中博赵毅鑫任建东
    585-599,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推动废弃矿井空间资源的精准开发利用,根据地质条件和形态方位差异对影响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再利用的众多因素开展系统研究.首先,从资源禀赋状态、稳定性、安全性和区位条件4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8个因素的指标体系.然后,引入K-means聚类算法避免了阈值确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建立DEMATEL-ISM评价模型分析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构建多属性两阶段决策评价模型,采用TFN-TODIM方法对备选矿井排序.结果表明:"高度影响关系"类别的阈值包含63个,λ取值范围为0.107~0.248.各影响因素之间呈现复杂的同级和跨级作用关系,并得到了影响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再利用的5个关键因素(煤层稳定性、围岩性质、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开采深度、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3个根本因素(瓦斯浓度等级、矿井涌水量、煤层自燃倾向性).以地下旅游及休闲娱乐场所模式为例,各备选矿井的优劣势排序为A,(山西太原白家庄煤矿)>A3(山东济宁唐口煤矿)>A2(山西临汾团柏煤矿)>A5(陕西榆林山东煤矿)>A7(贵州遵义云安煤矿),最优先开发的矿井为山西太原白家庄煤矿.最后,展望了物资仓储、医疗场所、科研教学基地和深地工程等模式的决策评价模型的研究焦点和方向.研究结论为促进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资源再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推动矿区转型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再利用DEMATEL-ISMK-means聚类TODIM

    碳纤维增韧注浆体试块动态压缩力学特性及其数值模拟

    朱昌星吴大志孙家鑫
    600-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存在大量细微裂隙砂层的注浆加固效果,以级配砂砾为被注材料,碳纤维改性超细水泥基浆液为注浆材料,进行室内注浆试验.以注浆体试块(GCB)为研究对象,开展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冲击及其LS-DYNA模拟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试验,对不同应变率试块动态压缩力学性能及碳纤维增韧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应变率的增加,碳纤维(CF)对试块的增强效果逐渐增大,碎块数目增加,碎块尺度降低;模拟结果与试验基本一致,试块能量耗散率呈现应变率无关性,波动范围约在40%,水泥浆耗散能占总耗散能的85%以上,1%CF试块能量耗散率均略高于0%CF试块;通过SEM图像发现,试块基体中碳纤维的失效模式主要为拉拔破坏,少数为断裂破坏,碳纤维从基体中拔出或断裂吸收能量,阻止其破坏,且纤维改变微裂纹扩展路径,从而提高试块整体的力学性能.基于MATLAB创建碳纤维随机分布的数值模型,基体中不同位置、角度的碳纤维承受的轴向应力差距较大,碳纤维与冲击方向夹角的增大,碳纤维的主要承载方式由受压变为受拉.

    碳纤维注浆固结体能量耗散SHPBLS-DYNA

    煤矿井下智能超表面非视距无线覆盖技术综述

    李世银杨瑞鑫杨磊沈胜强...
    613-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井下环境存在大量的弯道、岔道、硐室和大型设备遮挡等非视距(Non-Line of Sight,NLOS)场景,导致煤矿井下无线通信覆盖范围受限且盲点和盲区多.在综采工作面等关键场景,无线通信覆盖能力与传输需求的矛盾更为突出.近年来出现的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ce Surface,RIS)技术为解决煤矿井下NLOS场景无线覆盖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路.本文在介绍了 RIS系统结构与特点基础上,讨论了 RIS在煤矿井下巷道、硐室和综采工作面等典型NLOS场景的应用优势,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信道测量与建模、近场效应、波束成形和部署规划等关键技术问题与基本思路,为解决煤矿智能化开采所需要的可靠通信技术难题指明了新方向.

    智能超表面(RIS)非视距(NLOS)覆盖被动中继煤矿井下

    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