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徐达传

双月刊

1001-165X

chjcana@126.com

020-61648203

510515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级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是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学术园地,旨在加强解剖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以促进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侧重发表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实验形态学、临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学术论著。读者对象为显微外科、手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胸心血管外科、颌面外科、耳鼻咽喉外科、中医外科以及放射科医师和解剖学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副神经和迷走神经、颈神经根交通支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李海艳刘英东宋东帅杨志鹏...
    24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测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颈神经根交通支的形态特点及副神经在颈静脉孔处的毗邻.方法 解剖剥离头颈标本,观测颈静脉孔内的结构毗邻、颈静脉孔下方处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间的交通支及副神经脊髓根与颈神经根的交通支.结果 在颈静脉孔处,左侧迷走道的面积为(6.99±0.74)mm2,右侧的面积为(5.02±0.37)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静脉孔下方处,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有交通支者29侧(76.3%),交通支有4种分型,左侧交通支的长度为(5.82±1.18)mm,右侧长度为(6.60±1.17)mm,左右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2侧标本上观测到副神经脊髓根和C1、C2颈神经后根存在交通支者17侧(77.27%,17/22).结论 副神经和迷走神经在颈静脉孔下方存在交通支,这种解剖结构特点,为临床上避免损伤副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副神经和颈神经后根存在交通支,说明副神经含有感觉纤维,来源于颈神经后根,其功能可能与维持头部姿势有关.

    副神经颈静脉孔迷走神经颈神经

    横突根部入路经皮椎弓根螺钉的解剖基础研究

    孙克周广文蒋智烨王洪岗...
    246-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横突根部入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解剖学基础,分析该置钉方法可行性.方法 整理100例成人腰椎三维CT图像,在PACS系统测量L1~5置钉横断面置钉内倾角度,椎弓根宽度,理想钉道长度,椎弓根内理想钉道长度.结果 各椎节指标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角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大部分长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大于女性.L1~5最小内倾角平均值分别为:15.40°、16.63°、14.74°、11.82°、6.82°;最大内倾角为:36.22°、38.86°、42.99°、49.05°、54.70°;理想进钉内倾角为:23.67°、24.30°、25.08°、27.10°、29.96°,大于传统进钉点置钉内倾角,且存在20.83°~47.88°的安全范围.置钉所在横断面,L1~5椎弓根的宽度平均值男性分别为:6.82、6.96、8.38、10.31、13.65 mm,女性为:5.39、5.78、7.24、9.09、13.21 mm;理想钉道长度男性为:54.90、55.19、55.75、54.87、56.27 mm,女性为:51.04、51.31、52.68、52.11、54.71 mm;椎弓根内理想钉道长度男性为:20.85、19.87、18.41、15.87、15.02 mm,女性为:20.18、19.02、17.00、15.19、15.05 mm.结论 测量结果表明横突根部入路的特定解剖位置作为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方法安全可行,为经皮置钉技术进钉点的选择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腰椎进钉点椎弓根螺钉影像解剖学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测量研究

    马仁财马向阳邹小宝付索超...
    25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度、高度及长度、棘突根部宽度、模拟的螺钉长度、螺钉内倾及头倾角度、椎板与矢状面的夹角.分析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置钉的可行性.结果 左右两侧的测量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枢椎椎板高度、厚度、长度以及棘突宽度、螺钉长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女性的螺钉的头倾、内倾角度,以及椎板与矢状面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男性为(27.16±3.92)mm,女性为(23.90±4.25)mm,螺钉内倾角度为(61.88±6.93)°,螺钉头倾角度为(28.26±5.95)°.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与椎板高度及下部厚度呈中等正相关,与椎板上、中部厚度呈强正相关.结论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在影像学解剖研究上是可行的,CT测量及计算机模拟置钉的结果为后续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寰枢椎脱位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CT解剖学

    更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258页

    华南地区国人成人腹腔干分型变异的临床应用研究

    赖文华毛隆昆王诗雨李奕宣...
    259-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成人腹腔干的分型及其解剖变异特点,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4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进行了腹腔干解剖.观察腹腔干各分支的走形,根据Panagouli分型法以及其起源椎体水平对其进行进一步量化和描述.结果 成人腹腔干标本存在5种分型:83%(36例)拥有典型的腹腔干解剖结构(分型Ⅰ),18%(8例)有解剖变异,其中11%(5例)为分型Ⅲ,2%(1例)为分型Ⅳ,2%(1例)为分型Ⅴ,2%(1例)为分型Ⅸ.结论 成人腹腔干变异较多,术前需结合影像学做好充分评估,避免损伤.

    腹腔干腹腔血管解剖研究

    氯膦酸盐脂质体通过消耗巨噬细胞延缓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性修复的实验研究

    李云伦许逸舟蔡家乐许淑怡...
    265-269,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巨噬细胞消耗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氯膦酸盐脂质体消耗巨噬细胞后制备坐骨神经夹伤模型,另外部分小鼠注射空载脂质体后神经损伤作为对照组.术后7 d利用免疫荧光检测F4/80阳性巨噬细胞和GAP43阳性再生轴突.术后28d再次进行免疫荧光检测F4/80阳性巨噬细胞,并通过行为学、神经电生理检测运动功能和神经传导功能,腓肠肌称重和HE染色评估靶区肌萎缩.结果 术后7 d和28 d,实验组神经夹伤远端巨噬细胞消耗效率均达到70%以上,术后7 d神经远端的GAP43阳性再生轴突比对照组更少、更短.术后28 d,实验组小鼠的运动能力和神经传导强度显著下降,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面积显著变小.结论 氯膦酸盐脂质体通过巨噬细胞消耗可导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能力下降.

    巨噬细胞氯膦酸盐周围神经损伤功能性修复

    当归多糖调控肠道菌群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影响

    阙松年涂经典韩尚峰熊航...
    270-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当归多糖(Angelic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ASP)改善小鼠肠道微生态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 injury)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大脑中动脉栓塞组(MCAO组),当归多糖灌胃组(ASP组),粪菌移植组(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ASP-FMT),每组16只.连续给药7 d后建立MCAO模型,24 h后使用mNSS法检测小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相对面积;试剂盒法测定右侧大脑缺血半暗带组织SOD、MDA、GSH含量;Western blot测定炎症因子IL-1β、IL-5、IL-6、IL-10表达量;盲肠内容物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结果 与MCAO组相比,ASP干预后小鼠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01),脑梗死相对面积明显减少(P<0.01),氧化应激水平下降(P<0.05);与MCAO组相比,ASP降低了脑组织IL-1β、IL-5及IL-6表达、上调IL-10表达量(P<0.05);MAC O后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明显减少,益生菌比例下调,当归多糖灌胃或菌群移植均可部分恢复菌群丰富度,上调益生菌比例;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脑组织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结论 当归多糖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下调炎症因子水平,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损伤,减少梗死范围.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当归多糖肠道菌群炎症反应

    大麻二酚对大鼠多重脑震荡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杨丽芳于春泽张先俊吴春云...
    27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大麻二酚(CBD)抑制大鼠多重脑震荡神经炎症、保护神经组织的机制.方法 制备大鼠多重脑震荡模型(MCC),分别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多重脑震荡后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大麻二酚的保护作用.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脑区Iba-1(小胶质细胞标记物)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较之Sham组,大鼠MCC后神经元出现明显病理改变;CBD干预后神经元形态趋于正常,高剂量组更显著.免疫组化显示,与Sham组呈静息状态的小胶质细胞相比,MCC后数量增加呈激活状态,CBD干预后小胶质细胞向静息态恢复,高剂量组更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大鼠MCC后Iba-1、IL-1β、TNF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CBD干预可下调不同脑区Iba-1、IL-1β和TNFα的表达(P<0.05).结论 大麻二酚可减轻多重脑震荡大鼠皮质及海马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大麻二酚多重脑震荡炎症

    右股外侧皮神经变异1例

    蒲勇华彭哲王学锋刘鑫...
    283页

    法舒地尔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功能恢复

    荆幸施进兴徐丹庄跃宏...
    284-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在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SD大鼠30只,重(200±30)g,切断右侧坐骨神经,缝合后等分入2组,即对照组与法舒地尔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与10mg/kg的盐酸法舒地尔腹腔注射.术后2周,利用NF-200一抗对损伤远端的轴突密度进行评估.术后4周,利用逆行示踪剂荧光金评估发出轴突进入损伤远端的位于L4~6DRG和腰骶膨大处的神经元数量.术后12周,对腓肠肌的湿重比、肌纤维的横截面积进行测量;利用NF-200与MPZ 一抗及透射电镜对轴突的直径与髓鞘的厚度进行测量.术后4、6、8、10、12周采集足印,对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进行评定.此外,体外培养大鼠胚胎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运动神经元(SMN),评估法舒地尔对其轴突生长的影响.结果 术后14 d,法舒地尔组损伤远端神经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4).术后4周法舒地尔组被荧光金逆行标志的L4~6DRG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法舒地尔组有髓轴突的数量、有髓轴突的直径以及髓鞘的厚度都高于对照组(P<0.05),G-ratio值则低于对照组(P<0.05).SFI数据结果显示,术后6、8、10及12周,法舒地尔组SFI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对照组的患侧腓肠肌的湿重比及肌纤维的横截面积显著小于法舒地尔组(P<0.01).培养5d后,法舒地尔组DRG及SMN的轴突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 法舒地尔能够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其运动功能恢复.

    ROCK抑制剂法舒地尔坐骨神经横断伤轴突与髓鞘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