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徐达传

双月刊

1001-165X

chjcana@126.com

020-61648203

510515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级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是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学术园地,旨在加强解剖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以促进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侧重发表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实验形态学、临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学术论著。读者对象为显微外科、手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胸心血管外科、颌面外科、耳鼻咽喉外科、中医外科以及放射科医师和解剖学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凝炼科学问题,深入开展虚拟解剖学研究

    刘树伟
    361-363页

    青少年海马亚区体积的侧别差异及性别差异

    刘宇宁滕野唐倩娄云霞...
    364-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青少年时期双侧海马进行精细的亚区划分并统计各亚区体积的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为海马的功能和相关精神疾病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收集101例健康青少年3.0T脑磁共振成像.利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全脑和双侧海马的亚区分割,获取颅内体积和各亚区体积.利用Cendes法结合颅内体积对海马各亚区体积标准化,最后进行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使用Cendes法标准化后,HBT(head/body/tail)协议下海马头、海马体和整体体积均右侧>左侧.FS60协议下海马尾、下托等体积无侧别差异;旁下托、前下托体积左侧>右侧,CA1、CA3、海马伞等体积右侧>左侧.HBT协议下双侧海马各亚区体积均女性>男性;FS60协议下左侧下托、CA4,右侧下托、CA1、海马尾等亚区体积均存在女性>男性.结论 青少年海马不同亚区体积具有不同的性别差异和侧别差异性,体现了此时期海马的异质性发育状态,为揭示大脑功能偏侧化的形成和相关精神疾病机制提供了基础.

    海马亚区青少年磁共振成像侧别差异性别差异

    3岁女童盆部虚拟解剖模型的建立

    尹兆正李琨张凤珍赵靖...
    372-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女童连续超薄断层解剖及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模型,以辅助解剖学研究和模拟手术.方法 选取学龄前女童可视人数据集自髂前上棘到会阴下区域的横切面图像,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从图像中交互式分割感兴趣区域.对图像行格式转换和分割处理.用三维重建软件Digihuman Reconstruction System提取重建该区域的数字三维模型.结果 获取了女童盆部断层高清解剖图像,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标注;成功建立了虚拟女童盆部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该三维模型精确地显示了各结构间的解剖位置关系,为盆部手术模拟系统提供了可靠的三维模型.结论 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重建可视化能立体真实地显示该区域及其邻近结构,为该区域的解剖、影像诊断和虚拟手术提供发育形态学依据.

    盆部断层解剖三维重建可视化人体女童

    基于颅颌面数据集驱动的三维修复研究

    金泽文张新康汪文胜陈欣荣...
    378-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提出基于学习的颅颌面自动修复方法,在自主构建的数据集上进行学习,以自动生成缺损部分的形状,为复杂颅颌面结构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头颅CT数据重建并标注了 125例头骨数据,每一例构建21种缺陷分类,使用图像配准、阈值滤波等技术完成数据预处理,并提出一种新的颅颌面自动修复技术,完成颅颌面缺损部分的形状生成.结果 提出的方法在CMF Defects数据集上能够重建出兼具美观和保护功能的形状.结论 颅颌面骨骼形状各异,解剖结构复杂,本研究结合深度学习与数据驱动方法能很好地完成颅颌面骨骼缺损的生成,为颅颌面修复手术的术前规划和术中操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颅颌面修复图像处理三维重建深度学习

    基于MRI和解剖学测量的宫颈癌精准T分期诊断预测研究

    邹雨忻王瑞伟吴哲侯文静...
    382-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确定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宫颈癌(CC)肿瘤三维重建后的三维形态学参数测量能否精准预测其T分期诊断.方法 回顾收集108例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患者的术前MRI图像,将其分为T1、T2、T3和T4四组,又将T1和T2分为T1a、T1b、T2a和T2b四组.使用Amira2019软件对肿瘤、子宫、阴道、膀胱、尿道和直肠进行分割和三维重建,测量肿瘤的表面积、体积、纵径、前后径、横径、最长径、粗糙程度、质地均一程度和侵犯阴道程度.通过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Kruskal-Wallistest)、卡方检验(x2-test)、接收者操作特性(ROC)曲线等来评估统计学差异,并根据约登指数计算不同T分期间的临界值.结果 肿瘤的表面积、体积、纵径、前后径、横径、最长径和侵犯阴道程度在T1-T4间和T1a-T2b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粗糙程度和质地均一程度在T1-T4间和T1a-T2b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T1-T4肿瘤纵径分别平均为2.82 cm、3.78 cm、4.82 cm和6.61 cm(P<0.001),纵径的临界值分别为3.17 cm、4.24 cm 和 6.57 cm(AUC=0.699、0.73、0.708).T1a-T2b肿瘤纵径分别平均为 2.31 cm、2.84 cm、3.63 cm和 4.09 cm(P=0.008),纵径的临界值分别为 2.32 cm、3.12 cm 和 3.94 cm(AUC=0.597、0.689、0.561).结论 MRI上宫颈癌肿瘤的形态学参数包括表面积、体积、纵径、前后径、横径、最长径和侵犯阴道程度,为预测宫颈癌患者T分期有价值的诊断因素.本研究有助于宫颈癌的精准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

    宫颈癌磁共振成像T分期诊断三维重建

    组织透明化技术在器官可视化应用中的初步探讨

    唐倩侯兰伟刘宇宁娄云霞...
    393-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 CUBIC(clear,unobstructed brain imaging cocktails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组织透明化技术在小鼠不同器官中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并探究该技术与细胞核染色及病毒示踪神经元标记技术的兼容性.方法 (1)摘取并解剖新鲜灌注小鼠的脑、心以及肝,分别取1.0 cm×1.5 cm×0.5 cm的组织块,使用 clear,unobstructed brain imaging cocktails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L(CUBIC-L)和 clear,unobstructed brain imaging cocktails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R(CUBIC-R)组织清除液进行透明化处理;(2)对小鼠整脑进行透明化处理,应用碘化丙啶(PI)对鼠脑神经元的细胞核染色,激光片层显微镜(LSFM)获取小鼠左、右脑半球及小脑脑干的细胞核体积三维图像;(3)分别在鼠脑海马和黑质区显微注射腺相关病毒(AAV)-U6-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特定解剖部位的神经元,对完成病毒转染后的鼠脑进行透明化处理,LSFM进行三维立体成像.结果 经过透明化处理的脑组织、肝组织、心脏组织都呈现透明凝胶样状态,但不同组织块的清除效率不同,脑组织清除效率最高,其次为肝脏组织,最后为心脏组织.LSFM可以对透明化并核染的脑组织进行整体积三维立体成像.AAV可以清楚的标记不同部位的神经元,配合透明化处理后可以观察到这些神经元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还可以观察到不同部位神经元的物理投射.结论 CUBIC组织透明化技术在小鼠脑组织、心组织、肝组织中具有普遍应用性,其中对脑组织的透明效率最高.CUBIC组织透明化方法与细胞核染色技术及病毒示踪神经元标记技术有很好的适配性.

    CUBIC透明化组织器官可视化

    腹腔镜扩大结肠癌根治术与单纯中横结肠癌根治术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曾俊张越刘奇刘春生...
    399-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中横结肠癌解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关联,研究术式选择的差异与预后关系,确定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利用解剖学和影像学数据,研究大体标本、三维血管重建图,回顾性分析中横结肠癌患者不同腹腔镜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和生存情况.结果 (1)解剖并观察大体标本,发现一、二级血管结扎可确保结肠吻合口的血液供应;(2)术前三维血管重建与术中血管探查符合率大于90%;(3)横结肠切除组与扩大结肠切除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腹腔镜下单纯横结肠切除较扩大结肠癌根治术有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趋势,两者预后无统计学差异,横结肠切除是中横结肠癌最佳手术方式.

    中横结肠癌单纯中横结肠癌根治术扩大结肠癌根治术临床预后

    第4腰动脉穿支蒂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与设计应用

    吴富章张鹏礼章振华何永兵...
    406-410,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解剖观察并设计第4腰动脉穿支蒂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形态学依据.方法 解剖成人国人腰臀区标本,观测第4腰动脉后支、臀上皮神经及分支走行、分布区域,在深筋膜穿出点的位置;测量第4腰动脉的后支外径,及臀上皮神经前支的粗壮中间支的长度等数据;在应用解剖学基础上,设计第4腰动脉穿支蒂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并应用于修复骶尾部巨大创面12例.结果 第4腰动脉后支穿出深筋膜处外径:(1.16±0.43)mm,30侧中19侧为单干,占63.3%.11例穿出深筋膜前分为2~3支后再穿出深筋膜,占27.7%.臀上皮神经前支的粗壮中间支长度(147.82±16.37)mm.皮瓣可切取范围:上界在旋转点上方2~4 cm,内侧达后正中线,外侧至腋后线,下界至臀中部.皮瓣切取面积17.4 cm×12.5 cm~25.4 cm×18.3 cm,皮瓣长宽比∶(3~5)∶1.设计第4腰动脉穿支蒂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创面12例.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 该皮瓣血供主要来自第4腰动脉后支,臀上皮神经及分支支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此皮瓣设计容易,解剖恒定、清晰,覆盖面积大,手术操作简便,是修复骶尾部巨大创面较理想的方法.

    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第4腰动脉解剖观察创面修复

    基于Sihler's染色的眼外肌神经肌亚部划分与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定位

    袁凌周国燕吴俊檄杨胜波...
    41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揭示眼外肌的神经肌亚部划分,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CINDR)的体表投影位置、穿刺角度和深度.方法 中国成人头颅标本24个.紧贴眼眶边缘皮肤的弧线(眶缘线)为参考线,穿刺针与眼睑皮肤形成锐角为θ.改良的Sihler's染色显示眼外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用硫酸钡标记CINDR,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测量CINDR的体表投影点(P点)在参考线上的百分位置、经P点刺向CINDR所需的角度和深度.结果 大体解剖发现7块眼外肌(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的神经入肌处均无血管伴行.神经入肌后,常先分为2条独立的初级神经支,再树枝状分支.依其神经分布模式,每块肌均可分为2个神经肌亚部.肌内树枝状神经支形成神经密集区,其CINDR的体表投影点分别位于眶缘线(内侧至外侧)上的68.42%、53.43%、53.21%、11.76%、98.56%、30.15%和 43.73%处;穿刺角度分别为 83.54°、69.75°、74.15°、82.98°、80.58°、83.69° 和 71.52°;穿刺深度分别为3.05 cm、2.71 cm、2.82 cm、3.02 cm、3.00 cm、3.09 cm和2.18 cm.左右侧间和男女性间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这些结果可为亚部化眼外肌移植和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纠正斜视提供形态学指导依据.

    眼外肌肌内神经神经肌亚部斜视靶点定位

    经颈内静脉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陈永正刘维周旭茹黎珂仰...
    419-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测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长度及途经血管半径,为临床经颈内静脉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选取31具防腐成年大体标本,解剖静脉全程及其属支,确定穿刺入针点和置管终点,测量置管通路左、右侧入路点到各属支及终点的长度和血管压扁径,依据压扁径推算半径.结果 左侧入路,至锁骨下静脉长度(20.47±9.08)mm;左右头臂静脉交汇处(91.17±14.12)mm;终点(148.27±17.25)mm.右侧入路,至锁骨下静脉长度(21.59±7.32)mm;左右头臂静脉交汇处(61.06±9.74)mm;终点(123.22±12.68)mm.左侧,颈内静脉半径(3.85±1.29)mm;锁骨下静脉(4.64±1.07)mm;头臂静脉(5.08±1.01)mm.右侧,锁骨下静脉半径(4.79±0.89)mm;颈内静脉(5.03±1.65)mm;头臂静脉(5.23±0.91)mm.上腔静脉半径(7.92±0.97)mm;奇静脉(4.16±1.21)mm.结论 右侧入路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优势大于左侧;左侧用长度20 cm导管、右侧用长度15 cm导管可基本满足临床需求.

    中心静脉置管颈内静脉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