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徐达传

双月刊

1001-165X

chjcana@126.com

020-61648203

510515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级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是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学术园地,旨在加强解剖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以促进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侧重发表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实验形态学、临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学术论著。读者对象为显微外科、手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胸心血管外科、颌面外科、耳鼻咽喉外科、中医外科以及放射科医师和解剖学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

    于峻懿宋达疆李赞周波...
    55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肿瘤根治术后遗留大面积胸壁全层缺损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钛合金支架或骨水泥重建完成22例胸壁全层重建术,患者胸壁缺损面积为300~700 cm2(中位面积360 cm2),共设计切取44块肌皮瓣,其中皮肤面积(173.55±67.78)cm2,肌瓣面积(158.68±94.93)cm2.将皮瓣转移至胸壁缺损处,动脉行端-端吻合,根据可用受区动脉数量,采取外增压或内增压的方式重建2块肌皮瓣动脉血运.吻合静脉时,根据血管蒂及受区静脉数量与形态,采取不同的吻合策略.结果 肌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块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清创后创面愈合.双侧大腿供区伤口全部顺利愈合,遗留线性瘢痕.术后随访6~36月,平均(18.27±8.62)月,所有患者未见局部复发,1例乳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重建胸壁质地良好,患者呼吸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肌力、关节活动正常,患者满意度高.结论 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能很好地覆盖胸壁缺损,根据不同的血管解剖特点切取肌皮瓣能最大程度保护供区功能,是行胸壁重建术的可靠方法.

    股前外侧肌皮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吻合胸壁修复

    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的临床应用

    刘亦杨张春郭峭峰沈立锋...
    560-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报道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的疗效、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6月,应用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51.19±17.42)岁.手术均在脓腔充分清创后,采用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其中双侧股外侧肌串联移植1例,其余均为单侧.结果 随访(20.94±8.27)个月,1例在术后6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肌瓣全部成活,皮瓣部分坏死2例,清创后直接缝合.脓腔填塞良好,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例,经支气管镜封堵胸膜瘘后治愈.患者均无胸闷等不适.下肢供瓣区均直接缝合,愈合良好,行走及膝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 股外侧肌血管恒定,解剖清楚,肌肉形态长而宽且体积较大,能够有效填塞脓胸形成的空腔并闭合创口.这一术式不仅拓宽了股外侧肌皮瓣的应用范围,还为顽固性脓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股外侧肌肌皮瓣脓胸显微外科技术

    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战杰孙鹏吴锦生王思夏...
    564-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报道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1月至2024年4月,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168例.皮瓣切取面积24 cm×7 cm~37 cm×10 cm.穿支皮瓣的动脉、静脉、皮神经分别与受区动脉、静脉、皮神经吻合,168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随访5个月~7年,随访方式门诊及微信,内容包括皮瓣血运、色泽及质地、外观、感觉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 16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发生.1例单叶皮瓣坏死,2例皮瓣完全坏死,二次手术清创,待创面清洁后予以游离皮片移植,创面愈合.皮瓣供区一期美容缝合,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术后随访5个月~7年,成活皮瓣血运良好,色泽、质地与受区相近,其中3例外形略臃肿,二期行皮瓣整形手术,术后外形满意.皮瓣供区术后呈线形瘢痕,位置隐蔽,无明显增生.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由旋股外侧动脉滋养,该动脉解剖分支位置相对稳定,穿支多,适合进行分叶皮瓣的设计.分叶设计及切取的方式既可以修复位置相近的多处创面;又可以将受区的宽度转化为供区的长度,使供区一期闭合创口;同时,在手足解剖分界部位通过分叶设计可以展现良好的生理折线.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一种理想的的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分叶穿支皮瓣旋股外侧动脉软组织缺损四肢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应用

    孙向东阿布都赛米江·阿西木乔维龙麦吉米·司马义...
    570-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报道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20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35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病例资料,平均年龄62岁(45~70岁),创面大小5.0 cmx6.5 cm~24.0 cmx8.0 cm,创面位置:前足11例、足背9例、足底9例、足跟6例,所有患者均一期清创+VSD负压引流控制感染,二期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结果 所有患者受区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3例皮瓣发生动脉危象,1例抢救成功,2例皮瓣完全坏死而截肢;1例皮瓣静脉危象及皮瓣下积液,部分坏死,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其余31例皮瓣完全存活,存活率91.4%(32/35),保肢率94.3%(33/35);术后6个月,患者均能独自行走,足踝功能AOFAS评分73~95分,中位平均数87分;随访6~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用于修复糖尿病足溃疡,可降低复发率和截肢率,并获得较好的功能及外观.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糖尿病足溃疡负压式封闭引流创面修复

    穿支形态学的层次解剖与3D定位

    周小兵张兴姚婕王潜...
    575-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数字解剖学技术构建穿支血管层次解剖及定位的标准方法,为穿支血管的形态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新鲜成人标本5具,行全身动脉灌注,2具用红色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混悬液灌注,另外3具用氧化铅-红色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混悬液灌注.前者供大体层次解剖,后者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应用图像工作站(Mimics,Materialise,Belgium)先行数字解剖,建立皮瓣数字解剖模型,然后大体层次解剖.结果 标本的血管填充良好,边缘连续平滑,无空泡产生及中断现象.真皮下血管网,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清晰可见.三维图像的血管主干及大、小分支均饱满清晰,无齿状伪影,立体感强.结论 ①碱化、温控与混悬剂配比为数字化前期处理的三要素;②应用Mimics建立的皮瓣数字解剖模型,可对穿支进行精准的层次解剖与3D追踪定位.

    穿支皮瓣血管造影数字解剖Mimics3D导航定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唐举玉
    581-585页

    股前外侧皮瓣常用术语的中西方表达差异计量学分析

    毛以华赵丽娜张鑫鑫戴旌羽...
    586-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的全球推广为背景,初探ALT常用术语的中西方表达差异,为医学领域的精准交流和ALT技术的更广泛应用提供清晰的概念区分和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科学院—术语在线、PubMed、Gray's Anatomy、Wikipedia以及Research gate等检索平台进行ALT相关主题词的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 在ALT研究领域,经不同的主题词检索出的文献数量有显著差异.结论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体系、临床实践传统以及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 ALT常用术语表达上的多样性,国人向外界投稿时应尽可能地使用本领域的特色术语,从而让ALT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与应用.

    股前外侧皮瓣文献检索常用术语表达差异

    基于慢性硬膜下血肿血管内治疗的脑膜中动脉造影解剖研究

    周富佳魏庭丰孙勇匡雄伟...
    589-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的脑膜中动脉(MMA)造影解剖,探讨其对脑膜中动脉栓塞(MMAE)手术策略的指导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间期间80例CSDH患者的102支MMA造影解剖图像,由2名高年资神经介入医师独立评估,参照Adachi分型进行MMA分型,记录MMA分型、起源和变异、危险吻合、栓塞策略、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结果 共对101支MMA(79例)进行分型,Ⅰ型44支(43.6%),分型结果一致性程度中等(Kappa=0.54,95%CI:0.39~0.69);A型32支(31.7%),分型结果一致性程度强(Kappa=0.84,95%CI:0.72~0.96).MMA异位起源于眼动脉(OA)1支(1.0%),OA发自MMA2支(2.0%),MMA与OA侧支吻合5支(4.9%),与对侧MMA吻合8支(7.8%).术后随访出现影像学复发2例.结论 熟悉MMA造影解剖,尤其是MMA分型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吻合,对指导MMAE治疗CSDH栓塞剂的选择及栓塞策略制定,提高CSDH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解剖学危险吻合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膜中动脉栓塞

    腹主动脉与左侧腰大肌距离影响因素CT解剖学研究

    高峻李玉伟吴航李飒爽...
    595-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CT图像测量不同层面腹主动脉与左侧腰大肌距离(distance between the abdominal aorta and the left psoas major,DALP),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116例正常成人CT和临床资料,测量L2-L5椎间盘层面DALP、左侧腰大肌径线、腰大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主动脉直径,L2椎体横径及面积、L2和脐水平前腹壁脂肪组织厚度、L2和脐水平皮下脂肪组织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及腹内脂肪组织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并计算 L2和脐水平 VFA/SFA;测量82例患者L2~5椎间盘层面左侧腰大肌放射学密度、密度标准差、放射性密度比(radiographic density ratio,RDR).分析不同椎间盘层面DALP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DALP于L2~L5呈递减趋势.年龄与L2~L5椎间盘层面DALP呈正相关(均P<0.01).L2~L3椎间盘层面DALP与该层面腰大肌CSA呈负相关(P<0.01),与L2水平VFA/SFA呈正相关(P<0.05);L3~L4椎间盘层面DALP与腰大肌CSA呈负相关(P<0.01),与L2水平VFA/SFA呈正相关(P<0.01);L4~L5椎间盘层面DALP与该层面腰大肌CSA呈负相关(P<0.01),与L2水平VFA/SFA呈正相关(P<0.05).结论 CT图像上,腹主动脉与左侧腰大肌距离与年龄、腰大肌CSA和L2水平VFA/SFA有关;术前行CT检查对OLIF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CT腹主动脉腰大肌影响因素距离

    腰椎滑脱对椎体节段血管及OLIF手术通道安全区的影响

    高飞段洪凯王洪伟李显...
    601-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MRI研究Ⅰ~Ⅱ度腰椎滑脱对腰椎左侧节段血管及OLIF手术通道安全区的影响.方法 回顾2019年10月~2022年11月收治的221例符合选择标准的腰腿痛患者腰椎MRI资料,将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塌陷且椎体间无移位的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源性腰痛、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归为对照组(n=107),Ⅰ~Ⅱ度腰椎滑脱的患者归为观察组(n=114).测量并比较左侧椎体侧方节段血管发出角度、血管走行角度、血管长度、椎体不同Moro区域节段血管间距及其与相邻椎间盘边缘的距离,分析血管间面积和22 mm模拟通道内出现血管比例的差异.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4血管发出角度、L1/L3/L4/L5血管走行角度、L2/L4血管长度均减小;在Ⅱ~Ⅲ、Ⅲ~Ⅳ区交界,L1,2、L3,4节段血管间距减小,二者血管间面积也相应减小.②两组L4、5椎体节段血管间距在Ⅲ~Ⅳ区交界均<22 mm,除L3~5在Ⅰ~Ⅱ区交界节段血管尾侧与同序列椎体下缘的距离>10 mm外,两组患者其它部位节段血管与同序列椎体上/下缘的距离均<10 mm.节段血管与同序列椎体下缘距离:观察组L1 Ⅱ~Ⅳ区交界的距离减小,L4 Ⅱ~Ⅳ区交界的距离增大;节段血管与同序列椎体上缘距离:观察组L2 Ⅰ~Ⅱ区交界、L2~5 Ⅱ-Ⅲ区交界、L2/L4 Ⅲ~Ⅳ区交界的距离减小.③观察组模拟通道内发现血管的比例大于对照组,其中以L45 Ⅰ区、Ⅱ区发现L5节段血管的差异最显著.结论 Ⅰ~Ⅱ度腰椎滑脱影响腰椎左侧节段血管的走形,缩小L1,2、L3,4节段血管间距,缩小Ⅱ~Ⅲ区交界L2~L5节段血管至同序列椎体上缘的距离,增加了OLIF通道建立的难度和风险.尤其是在L45间隙进行操作时,需避免在距椎间盘边缘10 mm的椎体及Ⅲ~Ⅳ区交界放置OLIF扩张通道,可适当将通道向Ⅱ区头侧调整,密切注意L5节段血管在Ⅰ区、Ⅱ区的走形分布以避免损伤.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节段血管磁共振成像放射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