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陈贤义

月刊

2096-4528

zglcyszz@pmph.com

010-5978720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for Clinicians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创刊于1972年,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期刊。以面向基层、突出实用性、规范继续教育为特色(与中国医师协会培训部共同主办继续教育栏目,答题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学分),为没有进修机会的医务工作者搭筑一个适宜自学提高的学习平台。内容突出新颖、实用,使读者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结核性胸膜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文祎李洁邱其武徐永梅...
    674-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荆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18~<60岁),探讨老年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就诊延迟、合并症、呼吸困难、双侧积液、胸膜增厚、包裹性积液、胸腔积液总蛋白水平、治疗方案、持续胸腔闭式引流及预后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延迟(OR=9。792)、肺结核(OR=12。932)、胸腔积液总蛋白含量(OR=1。136)是影响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持续胸腔闭式引流(OR=0。044)是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老年结性胸膜炎患者合并症多、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检查阳性率低;就诊延迟、肺结核、胸腔积液总蛋白为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持续胸腔闭式引流为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

    结核性胸膜炎临床特征预后老年

    亚急性甲状腺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安艳华温力嘉袁小丽徐瑞明...
    679-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SAT)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亚急性甲状腺炎不同转归的预防和随访策略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 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122例,收集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等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结束时间为发病后1年。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99例)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相比,甲状腺功能减退组TG-Ab、TPO-Ab、TRAb水平升高(P分别为0。005、0。023、0。000),超声显示血流信号异常增多(P=0。038),更多存在呼吸道的前驱症状(P=0。029)、发热(P=0。041)及疲劳倦怠症状(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RAb水平升高(P=0。003)、存在发热症状(P=0。015)是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结论 TRAb水平升高、存在发热症状是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初诊时存在上述表现的患者应加强随访,早期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时治疗。

    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促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凝集素途径激活与原发性膜性肾病外周血栓发生及纤维蛋白原相关抗原沉积的关系

    刘思雨李佳怡王莹姜世敏...
    684-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原发性膜性肾病(PMN)患者肾活检组织补体凝集素途径激活与血栓栓塞发生和纤维蛋白原相关抗原(FRA)沉积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4年8月至2023年9月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期间发生血栓栓塞的10例PMN患者纳入血栓组(病例组),按照病例组的年龄和临床表现,选择同期与之匹配的无血栓的PMN住院患者纳入无血栓组(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对两组患者的肾活检组织进行补体凝集素途径(MBL)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凝集素途径激活与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关性;应用免疫荧光检测肾活检组织中FRA沉积,分析PMN患者肾活检组织凝集素途径激活与FRA沉积的相关性。结果 血栓组MBL沉积水平显著高于无血栓组(P=0。024),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MBL沉积是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OR=6。888,P=0。027);MBL阳性组患者肾脏FRA沉积显著高于MBL阴性组(P=0。030)。结论 在PMN中,凝集素途径补体活化是外周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凝集素途径的激活与肾小球FRA的沉积相关。

    凝集素途径原发性膜性肾病血栓纤维蛋白原相关抗原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

    一次性电圈套器在牙线牵引技术辅助结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取出病变组织的应用

    代静张杰杨军
    687-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一次性电圈套器在牙线牵引技术辅助结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取出病变组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以2023年6月1日至 2023年 10月3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消化内科行结肠ESD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采用圈套器电凝的16例纳入圈套器电凝组,同期选择其中采用圈套器牵拉的16例纳入圈套器牵拉组。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及内镜下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间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圈套器电凝组患者周围黏膜的损伤程度显著低于圈套器牵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圈套器电凝组1例患者在电凝过程中,由于肠道蠕动,圈套器接触到了组织夹,损伤了黏膜。圈套器牵拉组16例患者均由于圈套器的牵拉造成了黏膜的损伤、出血,需要补充固定组织夹。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在牙线牵引技术辅助ESD治疗操作完成后,使用一次性电圈套器固定于病变组织和黏膜组织之间的牙线,电凝切断牙线,可安全有效取出病变组织。

    一次性电圈套器牙线牵引技术结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虚实结合挂线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李昕侯文肖刘宁远郑丽华...
    690-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虚实结合挂线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围手术期是否使用抗生素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3年1-10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诊断高位马蹄形肛瘘并且完成手术治疗患者60例,在保证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抗生素组)和观察组(非抗生素组)各30例。术后两组每天均予以静脉及口服止疼药物镇痛,术后48h后每天常规中药坐浴及清洁换药2次,凡士林纱条引流,纱布外敷固定;对照组患者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连用1周。观察两组术后有效率及3个月内复发率、感染相关化验指标及体温、创面分泌物量、创面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和肛门功能失禁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术后1d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体温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4d CRP和体温数值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和NE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7d CRP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BC、NEU及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内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创面分泌物逐渐减少,术后7d和14d肛门创面分泌物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随着术后时间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术后7d,疼痛程度评分明显大幅度降低;但两组术后1、4、7、14、21d创面疼痛程度评分数值对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失禁评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呈现下降趋势,但两组患者术后30、60、90d肛门功能失禁评分数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实结合挂线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围手术期是否使用抗生素对患者术后的治愈率及短期复发率、创面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短期肛门功能基本无影响,仅对术后早期感染指标、体温及分泌物量影响有统计学差异。

    高位马蹄形肛瘘虚实结合挂线围手术期抗生素

    微型腹腔镜与标准腹腔镜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在肾囊肿治疗中效果比较

    李高张鑫陈明赵昱...
    694-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微型腹腔镜与标准腹腔镜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肾囊肿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88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患者,将其中使用微型腹腔镜器械的患者45例纳入微型腹腔镜组,将使用标准腹腔镜器械的患者43例纳入标准腹腔镜组,记录并分析各组临床数据。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标准腹腔镜组相比,微型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止痛药物使用需求更低(P<0。05);微型腹腔镜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更短(P<0。05)。两组患者的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腹腔镜组患者对术后切口外观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标准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微型腹腔镜进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与使用标准腹腔镜一样安全有效,且手术切口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更为美观。

    肾囊肿微型腹腔镜标准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

    改良1470nm半导体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比较

    郭洪玉石蕊曹宇京
    698-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改良1470nm半导体激光前列腺剜除术(DiLEP)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PKEP)对前列腺增生(BPH)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30例BPH患者。按照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改良DiLEP组65例(采用改良1470nm半导体激光剜除术治疗)与PKEP组65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观察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排尿情况(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及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表(IIEF-5),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PKEP组患者相比,DiLEP组患者手术、术后膀胱冲洗及导尿管留置时间均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IPSS评分及残余尿量呈下降趋势,最大尿流率呈上升趋势(P时间<0。05);但两组各时点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IIEF-5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IIEF-5评分高于术后3个月(P时间<0。05);但两组各时点IIEF-5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DiLEP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K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DiLEP与PKEP均能有效改善BPH患者下尿路症状,且对其性功能影响均较小,而改良DiLEP与PKEP相比又具备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加速患者术后恢复。

    改良1470nm半导体激光前列腺剜除术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前列腺增生性功能

    血清糖化白蛋白与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程度的相关性

    买尔比亚·阿不都拉西提许珊珊迪丽妲尔·都来提开里迪阿不都外力·赛买提...
    702-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糖化白蛋白(GA)与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水肿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以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数据库中113例TB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3h内脑水肿体积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63)、中度组(n=32)和重度组(n=18),分析入院时血清GA水平与TBI后脑水肿程度的相关性。根据患者治疗后30d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价患者短期预后情况,GOS评分≤3分表示预后不良,GOS评分>3分表示预后良好 分析入院时血清GA水平与TBI患者短期以后的关系。结果 三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血清空腹血糖(FPG)水平及血清G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血清GA水平是影响TBI患者脑水肿程度的相关因素(P<0。05)。GA水平是与TBI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血清GA水平是影响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TBI患者入院时血清GA水平与其脑水肿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患者入院时血清GA越高,神经功能预后越差。

    创伤性脑损伤脑水肿糖化白蛋白

    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不同引流方式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

    路明雷张世敏沈兰妹王红艳...
    707-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单管引流与双管引流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用单管引流,对照组采用双管引流。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的疼痛情况、术后胸片肺不张情况及胸管引流量。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72h的视觉模拟评分、术后镇痛剂使用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d和术后2d的引流量、术后再次置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肺癌患者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后,采取留置单根引流管的操作方法,引流效果与双管引流等同,并且不增加术后的并发症风险,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并发症引流管

    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变化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刘源黄笑宇王晓东刘建军...
    710-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SII)、预后营养指数(PN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等炎症指标变化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划分为预后不良组19例和预后良好组61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SII、PNI、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LM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R)水平变化。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手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SII、PNI及NLR的预测效能。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平均肿瘤直径、周围淋巴结情况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手术后的SII、NLR、LMR及PLR显著升高,PNI显著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乳腺癌患者术后SII、LMR水平升高及PNI水平降低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表明乳腺癌患者术后SII及PNI对于预测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效能(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SII、PNI及NLR等指标变化与临床转归之间存在相关性。

    乳腺癌术后预后免疫性炎症指数预后营养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