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医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国临床医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玉琦

双月刊

1008-6358

zglcyx@126.com

021-64037955

200032

上海市医学院路136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

中国临床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临床医学》杂志(CN 31-1794/R,ISSN 1008-6358;邮发代号4-636)1994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办的临床医学类科技核心期刊,由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樊嘉教授担任主编,目前为双月刊,主要刊登临床医学、转化医学、生命科学、药学等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栏目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述评、论著、研究快报、短篇论著、技术与方法、临床病理(例)讨论、综述、研究简报、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十而立再出发,创新发展谱新篇

    樊嘉
    1-2页

    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汪若晨戴宇翔葛均波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是常用的冠脉疾病微创检查及治疗术.经桡动脉入路是目前国内外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这一入路从诞生伊始,便逐步发展,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更新,目前作为手术的常规入路已被广泛认可.同时,有充分证据表明,经桡动脉入路可以胜任复杂、高危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经桡动脉入路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迅速,普及率极高.中国的冠脉介入治疗指南比欧洲、美国更早一步就推荐将经桡动脉入路作为手术入路的首选.虽然经桡动脉入路也存在一些客观限制,但随着器械的进步及介入医师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远桡动脉入路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也在不断开展.此外,经桡动脉入路在外周动脉介入及神经介入领域的应用亦在探索之中.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发展历程

    经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应用的思考

    刘斌李智杨志刚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治疗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具有并发症少,满意度高等优点,但存在学习曲线长、受到桡动脉及上肩部解剖因素限制、专用器械缺乏等缺点及难点.经桡动脉入路很少存在绝对禁忌证,远端及左侧桡动脉入路也逐渐作为入路选择,而通过无鞘经桡动脉入路或更大内腔的桡动脉鞘及器材组合,可以更广泛地开展各种神经介入手术.但在目前缺乏高级别证据的背景下,经桡动脉入路在颅内动脉瘤、颈动脉支架、机械取栓等神经介入治疗场景中仍存在一定困难及挑战,应用时更应权衡利弊.

    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治疗解剖结构冷思考

    经桡动脉入路在外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展望

    黄松江张雯颜志平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已成为冠脉介入手术中的标准入路方式,TRA与经股动脉入路相比有创伤小、舒适度高等优点.近年来,TRA在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正逐步得到重视,然而其在临床推广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本文总结了TRA在外周介入治疗中的优势与挑战,并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深入探讨了其在外周介入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本文对TRA在外周介入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旨在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

    经桡动脉入路经股动脉入路外周血管疾病外周介入

    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血管外科处理

    刘浩董智慧符伟国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现已成为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首选入路方式.随着TRA患者数量的增加,其并发症也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TRA相关并发症可根据发生时期分为术中、术后并发症,根据是否涉及出血事件分为出血性、非出血性并发症.若能早期识别术中并发症如桡动脉夹层、穿孔、痉挛及导管弯折断裂等,可通过腔内方法干预,预后良好.术中并发症及穿刺点处理不当可发生血肿、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对于上述并发症,若保守治疗方法无效,应尽早外科干预,避免出现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截肢.桡动脉闭塞为最常见的TRA相关并发症,患者可能无手部缺血症状,但通畅的桡动脉有重要临床意义.因此,对于桡动脉闭塞,应及时监测、尽早发现并干预.目前,TRA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较少,且病例数量有限,亟需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

    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并发症桡动脉闭塞

    书讯

    29页

    经桡动脉入路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术肢并发症护理研究进展

    崔嘉盛李月姚亮沈徐韬...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经桡动脉入路作为PCI的主要血管入路,由于其便捷性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而被广泛采用.然而,经桡动脉入路PCI仍存在血管损伤、出血等并发症.因此,针对经桡动脉入路PCI并发症的管理非常重要.本文对经桡动脉入路PCI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护理要点进行阐述,期望增加临床医护对桡动脉入路并发症的认识,为PCI患者争取更大获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经桡动脉入路并发症护理

    经双侧桡动脉入路与经桡股复合入路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兰金玲陈坤黄嘉戴宇翔...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经双侧桡动脉入路与经桡股复合入路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经双侧桡动脉入路或经桡股动脉复合入路实施冠状动脉CTO介入治疗的患者.对比2组患者基线数据,手术策略,术中参数(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射线量、造影剂用量和肝素用量等),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36例患者,其中76.8%的患者经双侧桡动脉入路完成介入治疗.与经桡股动脉复合入路组相比,经双侧桡动脉入路组手术时间短,造影和肝素用量少(P<0.05).经双侧桡动脉入路组手术成功率不劣于经桡股动脉复合入路组(P>0.05).经双侧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CTO介入治疗,出现冠状动脉穿孔、血管入路并发症及急性肾损伤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结论 经双侧桡动脉入路已成为冠状动脉CTO介入治疗的重要入路,其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双侧桡动脉入路桡股复合入路

    基于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手术的主动脉弓上脑供血动脉分型及应用

    李宸刘斌杨瀚涛高洋...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适合指导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手术的主动脉弓上脑供血动脉分型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22年2月拟接受脑血管造影或治疗的186例患者.应用主动脉弓上造影、术前CTA影像,根据推送力与支撑力作用点的关系,将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手术中进行弓上脑供血动脉超选患者的弓上脑供血动脉分为1型(普通型)、2型(中等难度型)及3型(困难型).比较不同分型患者超选成功率及透视时间.结果 186例患者共394根目标血管,1型、2型、3型分别为164、151、79根.1型血管超选成功率100%(164/164),透视时间平均(6.98±2.19)s;2型血管超选成功率100%(151/151),透视时间平均(7.16±2.40)s;3型血管超选成功率81.0%(64/79),透视时间平均(14.32±5.10)s.不同分型患者间超选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型透视时间与1型、2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推送力与支撑力作用点关系进行的桡动脉入路弓上脑供血动脉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制订个体化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治疗策略,其中3型目标血管超选成功率相对较低,材料及技术要求更高.

    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弓上脑供血动脉分型

    持续动脉压监测对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术中导管扭转打结的预防价值

    高洋刘斌李智李宸...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中持续动脉压监测在发现导管扭转打结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的1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80例造影过程中接受持续动脉压监测(测压组),另36例作为无测压组.在操作过程中,动脉压力差变小甚至曲线变平提示导管某段发生扭转打结.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主动脉弓型等基本临床病例信息,手术适应证、透视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造影过程中导管扭转打结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主动脉弓型、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测压组动脉导管扭转打结发生率低于无测压组(0 vs 8.33%,P=0.047).结论 持续动脉压力监测有助于发现早期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过程中导管扭转打结,进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脑血管造影经桡动脉入路导管扭转打结持续动脉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