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医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国临床医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玉琦

双月刊

1008-6358

zglcyx@126.com

021-64037955

200032

上海市医学院路136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

中国临床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临床医学》杂志(CN 31-1794/R,ISSN 1008-6358;邮发代号4-636)1994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办的临床医学类科技核心期刊,由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樊嘉教授担任主编,目前为双月刊,主要刊登临床医学、转化医学、生命科学、药学等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栏目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述评、论著、研究快报、短篇论著、技术与方法、临床病理(例)讨论、综述、研究简报、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LASSO-Cox回归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机械通气患者的压力性损伤风险

    康百慧颜美琼高键蔡诗凝...
    593-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机械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ies,PI)的发生风险.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15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ICU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数据作为训练集,2023年10月1日至2023年12月11日同一医院ICU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数据作为外部验证集.基于LASSO回归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PI的风险变量,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评价模型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将验证集数据代入列线图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训练集共纳入580例机械通气患者,84例(14.5%)发生PI.LASSO回归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共筛选10个变量,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预测机械通气患者发生PI的AUC为0.830.校准曲线和DCA曲线提示模型校准度和预测效能良好.外部验证集共100例患者,12例发生PI,AUC为0.870,校准曲线和DCA曲线显示模型性能良好.结论 基于LASSO-Cox回归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性能较好,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PI高危人群的筛查.

    压力性损伤机械通气列线图LASSO回归预测模型

    心脏原位巨噬细胞在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中的作用

    贾代乐张景洪陈圻炘胡凯...
    603-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原位巨噬细胞在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巨噬细胞特异性Cre工具鼠(Cx3cr1CreER-YFP小鼠)与双重转基因小鼠(R26tdTomato/DTR小鼠)进行杂交,获得心脏原位巨噬细胞特异性红色荧光标记小鼠.选择60只Cx3cr1CreER-YFP:R26Td/DTR杂交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白喉毒素+假手术组(DT+Sham组)、心肌梗死模型组(MI组)和白喉毒素+心肌梗死模型组(DT+MI组),每组15只小鼠.MI组和DT+MI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进行心肌梗死造模,DT+MI组小鼠使用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DT)诱导心脏组织中原位巨噬细胞的缺失,构建心脏原位巨噬细胞敲除模型.小鼠心肌梗死造模第5天,对小鼠心脏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观察炎症浸润情况以及心肌梗死面积;造模第14天,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小鼠心功能相关指标,并检测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MI组相比,DT+MI组小鼠心脏原位巨噬细胞明显减少[(53.75±4.62)vs(6.37±1.25),P<0.05].心肌梗死造模14d,与MI组相比,DT+MI组小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11±0.22)mm vs(5.92±0.26)mm,P<0.05]和收缩末期内径[(4.77±0.17)mm vs(5.38±0.16)mm,P<0.05]显著增大,而射血分数显著降低[(27.76±1.20)%vs(17.61±0.94)%,P<0.05];此外,DT+MI组小鼠心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上升,炎症细胞浸润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大.DT+MI组小鼠NF-KB/p-P65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I组[(0.28±0.14)vs(1.09±0.12),P<0.05].结论 心脏原位巨噬细胞在心肌梗死后通过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和心肌梗死面积,在心肌梗死后心脏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心脏原位巨噬细胞心肌梗死心脏修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经不同给药途径对小鼠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影响

    张源欣杨蒲媛付芃翰孔祥萌...
    612-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并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CAR-T细胞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 将成功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24只SCID Beige免疫缺陷小鼠随机均分为Hank's平衡盐溶液(HBSS)组、CAR-TIM 组、CAR-TIV 组及 CAR-TIMIV 组(均n=6),另设 Sham 组(n=6).Sham 组、HBSS组、CAR-TIM组和CAR-TIMIV组于造模后第7天,心肌局部注射HBSS或CAR-T细胞;Sham组、HBSS组、CAR-TIV组和CAR-TIMIV组于造模后第7天、第14天,尾静脉注射HBSS或CAR-T细胞.造模28d后,观察小鼠电生理指标,并对心肌组织进行Masson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与Sham组相比,HBSS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未明显升高.与HBSS组相比,不同给药途径的CAR-T细胞治疗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缩小(均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CAR-TIV组与CAR-TIM组间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CAR-TIMIV组较CAR-TIV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静脉联合心肌局部注射CAR-T细胞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面积,但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嵌合抗原受体T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注射静脉注射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难治性耳鸣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脑功能网络调控效果

    杨双凤涂敏张磊谭裕玲...
    619-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难治性耳鸣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成像差异,探讨rTMS调控耳鸣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 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难治性耳鸣患者37例,分为试验组(n=20)与对照组(n=17).试验组予rTMS治疗,对照组予以相同参数的假刺激.治疗前后行耳鸣残疾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耳鸣响度视觉模拟评分(loudness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 rs-fMRI 扫描.扫描后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计算,并选取差异脑区为感兴趣区(ROI),行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耳鸣患侧、病程、听力水平、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THI、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2周后,试验组THI、VAS评分降低(P<0.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在治疗过程中,试验组有3例患者出现左侧面部肌肉颤动或短暂轻微的头皮疼痛,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rTMS后左侧小脑9区ReHo增加(P<0.005);对照组干预后右侧颞下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的ReHo增加(P<0.005).试验组rTMS后右侧颞下回与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前扣带回FC增强(P<0.005),与左侧缘上回FC减弱(P<0.005);试验组rTMS后右侧楔叶与左侧梭状回、右侧枕上回FC减弱(P<0.005).对照组干预后右侧楔叶与左侧梭状回FC增强(P<0.005),其他FC无明显改变.结论 rTMS对难治性耳鸣有一定治疗作用,安全性较高;调控听觉脑网络及相关非听觉脑网络可能是rTMS治疗难治性耳鸣的中枢机制之一.

    难治性耳鸣重复经颅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

    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术后自控镇痛对单次神经阻滞后暴发痛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陈佳慧方婕张晓光
    628-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单次神经阻滞后暴发痛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以单次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进行上肢骨折手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PCIA组(Ket组)和舒芬太尼PCIA(Ctrl组)两组,每组40例.记录术后8 h、12 h、24 h、48 h的疼痛评分,初次疼痛时间和疼痛评分,按压镇痛泵30 min后疼痛评分,术后24h、48 h阿片类药物用量和患者按压镇痛泵自控按钮次数.患者术后突然感到从"不痛"到"异常疼痛"[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ous rating scale,NRS)评分≥7],并且需按压镇痛泵自控按钮判定为发生暴发痛.结果 Ctrl组17例(45.95%)发生暴发痛,Ket组12例(36.36%)发生暴发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et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少于Ctrl组,PCIA按压次数少于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两组发生暴发痛的患者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和PCI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暴发痛的患者在暴发痛出现并按压PCIA按钮后30 min,Ket组有12例(100.00%),Ctrl组有3例(17.65%)患者NRS<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与单纯使用舒芬太尼PCIA比较,联合使用艾司氯胺酮不能降低上肢骨折手术单次神经阻滞后暴发痛的发生率.联合使用艾司氯胺酮可能有更快缓解暴发痛的作用.

    暴发痛单次神经阻滞艾司氯胺酮舒芬太尼术后自控镇痛

    肾盂旁囊肿的临床诊治

    林文耀庞阳阳程捷王海丽...
    63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盂旁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5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B超、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和CT尿路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对肾盂旁囊肿的诊断价值,并进一步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肾盂旁囊肿的效果.结果 65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提示肾门处囊性占位;55例患者行IVU检查,均未发现囊肿显影,其中7例由于患侧肾盂显影不佳行膀胱镜肾盂逆行造影术;53例患者行CTU检查,均明确显示肾盂以及囊肿.65例患者中5例未行手术治疗,随访观察;60例接受手术治疗,4例术前考虑恶性可能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6例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其中11例为开腹手术,37例为腹腔镜手术,8例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腹腔镜手术组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相比,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更低,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更短.结论 B超、IVU及CTU是诊断肾盂旁囊肿常用的有效检查.B超可作为常规检查,而CTU较IVU在肾盂旁囊肿诊断上准确率更高.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肾盂旁囊肿诊断治疗手术方式

    基于水凝胶的细胞外囊泡递送系统在再生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王泽曹婧媛
    639-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生医学是通过替换和修复受损的组织、器官使其恢复正常结构与功能的科学,其常用技术包括组织工程、器官移植、无细胞治疗等.其中,无细胞治疗降低了免疫排斥的风险,减少了致瘤性,成为再生医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发现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为实现无细胞治疗拓宽了道路.EVs是由几乎所有细胞释放到胞外的膜性囊泡,是细胞间通信的重要媒介,它们作为治疗药物和药物递送载体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基于EVs的治疗存在半衰期短、缺乏靶向性及滞留性等问题.生物材料水凝胶可一定程度提高EVs在体内的稳定性和滞留性,基于此,研究者们探究了基于水凝胶的EVs递送策略.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基于水凝胶的EVs递送系统在再生医学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和挑战.

    细胞外囊泡水凝胶再生医学

    重塑巨噬细胞的肿瘤治疗策略

    杨袁媛张红霞朱海英
    647-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能够诱导巨噬细胞分化,在不同微环境下巨噬细胞可分化为经典活化型(M1型)和替代活化型(M2型),而大量活化的巨噬细胞浸润肿瘤间质,被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目前普遍认为,M1型TAMs具有激活机体肿瘤免疫的功能,起到抗肿瘤的作用;而M2型TAMs可抑制肿瘤免疫,发挥促肿瘤作用.通过耗竭M2型巨噬细胞或重塑巨噬细胞的极性可以达到肿瘤免疫治疗的目的.然而,耗竭巨噬细胞可能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因此重塑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显示出更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重塑巨噬细胞用于肿瘤治疗的最新相关研究进展.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免疫治疗M1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极化

    调节性细胞死亡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于洋徐芸曹婧媛韩俊岭...
    652-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3.调节性细胞死亡(regulated cell death,RCD)是由信号转导模块激活而引起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与胃癌的进展和治疗密切相关.RCD包括多种形式,如凋亡、焦亡、铁死亡、铜死亡、自噬等.这些形式不仅在清除受损细胞中发挥作用,还在抑制胃癌扩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不同RCD形式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旨在为胃癌的新型诊疗方法提供参考.

    胃癌调节性细胞死亡凋亡焦亡铁死亡铜死亡自噬

    血压变异性与认知障碍关系研究进展

    侯阿龙程文彬孙文静陈晓晗...
    659-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障碍是导致老年人人格及行为能力减退的一种老年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认知障碍患病率随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而逐年升高.认知障碍发病受众多危险因素影响.现阶段中晚期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欠佳.因此,早期识别、干预以延缓病情进展成为目前相关研究的焦点.血压变异性能够导致心脏、脑组织及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为拓展认知障碍早期干预的新视角,本文综述了血压变异性对不同认知障碍疾病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致病机制.

    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脑小血管病血压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