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中国药学会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中国药学会

姚明辉

双月刊

1007-4406

lcyx@fudan.edu.cn,cjcpfdu@citiz.net

021-54237256;64176498

200032

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八年来坚持以促进临床药学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为办刊宗旨,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主要报道我国临床药学及相关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动力学,血药浓度监测以及有关医院药学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本刊的读者为医院药师、医师、临床药学研究人员和其他医药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的银杏叶治疗神经胶质瘤机制分析

    郑心怡余舒帆汤君毅覃韦苇...
    641-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究银杏叶治疗神经胶质瘤的机制.方法 运用TCMSP数据库获取银杏叶活性成分,利用ETCM、symMap,BindingDB数据库挖掘银杏叶活性成分对应的靶蛋白,通过DisGeNET、GeneCards、DrugBank数据库挖掘胶质瘤靶点基因信息,筛选获得共同靶点基因,采用Cytoscape 3.9.1绘制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图获得hub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银杏叶治疗神经胶质瘤的疾病-靶点-通路网络模型,采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活性成分与靶点的结合性,通过TCGA和GTEx数据库获得低级别胶质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表达和临床数据,对核心靶点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挖掘到银杏叶活性成分和神经胶质瘤共同靶点基因197个,并获得hub基因.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神经胶质瘤hub基因中STAT3、TNF、TP53、ACTB、VEGFA、GAPDH的靶蛋白均能与相关银杏叶活性成分产生高效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核心靶点基因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并具有潜在诊断、预后预测和治疗价值.结论 银杏叶可能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等主要活性成分作用于STAT3、TNF、TP53、VEGFA等核心靶点基因的蛋白,调控氧化应激、MEK/ERK、PI3K/AKT等信号通路在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银杏叶提取物神经胶质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在药物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王钰博丁楠尹海龙宋菲...
    652-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在药物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2019-2020级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选取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的方法进行药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调查学生对药物经济学课程各章节的理解程度、满意度、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结果 98名五年制临床药学本科学生中,有88.8%的学生完整参与了药物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满意度为84.2%,其中84.7%的学生愿意向其他同学推荐本课程.在各章节的理解程度方面,"模型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2个章节只有16.3%和17.4%的学生选择了"完全理解".81.6%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对于课程的学习有帮助,77.6%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提高了学习兴趣.结论 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对基于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的药物经济学课程比较满意,但在"模型分析"与"不确定性分析"2个章节上存在理解难点.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建议强化难点章节的教学,持续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药物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临床药学药物经济学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案例教学

    "互联网+临床药学"中药药学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效果

    朱亮王群星吕惠玲徐菲拉...
    656-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互联网+临床药学"中药药学服务模式并分析其应用效果,以提升中药药学服务质量.方法 基于传统医学中心构建以患者为中心、以中药临床药学和智慧中药为两翼的"互联网+临床药学"中药药学服务模式,并于2022年起实施.抽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的3 600份处方进行点评,并评估患者对"互联网+临床药学"中药药学服务模式的满意度、处方脱落率、处方配送量和外部差错情况.结果 2022和2023年不合理处方率与2021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综合满意度达96.02%.2023年处方脱落率为0.26%,2023年配送处方量较2022年增长53.68%,外部差错例数由2021年的7例降至2023年的0例.结论 "互联网+临床药学"中药药学服务模式能够提升中药药学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中药师在中医药诊疗过程的价值感.

    中药药学服务中药临床药学智慧药房

    集中带量采购替格瑞洛仿制药与原研药用于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李一辰伊曼曼邵腾飞庄宗...
    661-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替格瑞洛仿制药和原研药用于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病例181例,根据使用替格瑞洛品种的不同分为集采前组(n=93)和集采后组(n=88).比较2组在住院期间的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和ADP抑制率的达标率,随访并比较2组术后出院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集采后组和集采前组住院期间的ADP抑制率[(59.01±29.05)%vs(62.35±27.62)%]和ADP抑制率的达标率(60.00%vs 64.8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集采后组和集采前组术后6个月的缺血事件发生率(5.88%vs 4.71%)、出血事件发生率(18.82%vs 15.29%)、GOS 评分(4.89±7.05 vs 4.85±7.12)和 mRS 评分(0.50±0.21 vs 0.62±0.2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集采替格瑞洛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

    集中带量采购替格瑞洛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低分子肝素预防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管理效果

    陈芸萱周慧肖春王朝...
    667-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药物治疗管理(MTM)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预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39例产妇,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8例和MTM组71例.根据VTE风险评分,将常规治疗组分为中危常规治疗组(37例)和高危常规治疗组(31例),将MTM组分为中危MTM组(38例)和高危MTM组(33例).比较4组用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Sc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中危MTM组和中危常规治疗组用药1 d后PT、APTT和AST水平均高于用药前(P<0.01).中危MTM组用药1 d后D-D低于中危常规治疗组(P<0.05).高危MTM组和高危常规治疗组用药7 d后D-D低于用药前,用药7d后APTT、PLT计数、ALT和AST水平高于用药前,FIB水平低于用药前(P<0.05).中危MTM组共发生不良反应1例,高危MTM组共发生不良反应3例,高危常规治疗组共发生不良反应7例.中危MTM组的疾病认知度低于高危MTM组(P<0.01).接受MTM后高危MTM组的用药依从性提高(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产褥期产妇高凝状态,长期使用需关注对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MTM能够提高VTE的防治水平、产妇对疾病的认知度和用药依从性.

    低分子肝素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药物治疗管理

    不同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初次治疗的疗效影响及影响因素分析

    袁菁菁罗孟钊周锋
    673-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初次治疗疗效的影响,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使用含铋剂的四联方案初次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病例3 292例,根据使用药物不同分为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组(2 707例),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组(261例),头孢呋辛+克拉霉素组(150例)和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组(174例).比较4组性别、年龄、治疗方案、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情况和疗效.结果 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组和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组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呋辛+克拉霉素组和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组的治疗成功率均低于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组(P<0.05).年龄(OR=1.013,95%CI 1.00~1.02,P<0.01)和治疗方案(OR=1.268,95%CI 1.11~1.46,P<0.01)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左氧氟沙星联合克拉霉素方案在部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初次治疗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可用于幽门螺旋杆菌初次治疗的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患者.年龄和治疗方案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初次治疗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

    幽门螺旋杆菌阿莫西林青霉素过敏左氧氟沙星

    更年期代谢综合征女性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曹韶娟郭丽莲呼亚清郭晓丽...
    678-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更年期代谢综合征女性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就诊的更年期代谢综合征女性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支持程度、疾病认知程度、药物不良反应和居住地等一般资料.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评估患者用药依从性.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有效回收率为97.00%.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更年期代谢综合征女性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194例患者中,71例(占36.60%)用药依从性中等,123例(占63.40%)用药依从性良好.单因素分析发现,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支持程度、疾病认知程度、药物不良反应和居住地是影响更年期代谢综合征女性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教育程度(OR=1.915,95%CI:1.141~3.213)、家庭人均月收入(OR=2.273,95%CI:1.200~4.306)、家庭支持程度(OR=1.761,95%CI:1.094~2.835)、疾病认知程度(OR=2.641,95%CI:1.194~5.841)、药物不良反应(OR=1.548,95%CI:1.036~2.314)和居住地(OR=2.236,95%CI:1.117~4.475)是更年期代谢综合征女性患者用药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支持程度、疾病认知程度、药物不良反应和居住地是更年期代谢综合征女性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应针对此类患者及时开展用药指导和健康宣教,提高用药依从性,进而提高疗效.

    女性更年期代谢综合征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

    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镁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薛林峰曹满占张宇
    682-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BP)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BP抑郁发作病例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丙戊酸镁治疗)和观察组45例(丙戊酸镁+阿立哌唑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评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62.22%),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治疗后2组HAMD-17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镁可以提高BP抑郁发作的疗效,改善患者抑郁状态,缓解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并且安全性较高,可以临床推广.

    阿立哌唑丙戊酸镁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疗效安全性

    氟桂利嗪联合倍他司汀对梅尼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周华容常玮
    687-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氟桂利嗪联合倍他司汀对梅尼埃病(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就诊的梅尼埃病病例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予氟桂利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1 d.比较2组治疗后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平均听阈、耳鸣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眩晕每周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DHI评分、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平均听阈和耳鸣程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桂利嗪联合倍他司汀能够改善MD患者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听力状况,疗效优于单用倍他司汀,并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梅尼埃病氟桂利嗪倍他司汀眩晕血液流变学

    新型青少年斑秃治疗药物:选择性JAK3/TEC抑制剂利特昔替尼

    张亚安朱咏娟林玉婷刘媛媛...
    692-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特昔替尼是一种特异性Janus激酶(JAK)3共价抑制剂,通过阻断导致斑秃的信号分子传导,抑制免疫细胞因子的活性,阻止免疫系统杀伤毛囊细胞,进而发挥治疗作用.美国FDA于2023年批准利特昔替尼用于12岁及以上患者重度斑秃的治疗.利特昔替尼作为首款获批的治疗青少年严重斑秃的靶向药,临床疗效显著,并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腹泻、痤疮和皮疹等.

    利特昔替尼斑秃青少年Janus激酶3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