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侯甬坚

季刊

1001-5205

zglsdllc@snnu.edu.cn

029-85303935

710062

陕西师范大学校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其创办人、前任主编史念海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为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和中国古都学研究等方面均做出过开创性贡献。现任主编朱士光教授曾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历史自然地理、城市历史地理与古都学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末吉林东部县级政区界线的变迁

    江震
    9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末的吉林东部,设置县级政区是官方应对边疆危机、深化地域治理的重要措施.这些政区的界线走向,既有原八旗驻防区、垦区的影子,也体现了划界者对山川分布和边疆形势的顺应.政区界线的划定,使得这些政区成为一系列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地域开发单元.政区多以山川为界,这不仅是出于垦务的便利,有时也是为了应对边事交涉、民务管理的需要.

    吉林东部政区界线屯垦边务山川形便

    梁启超的文化地理思想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司徒尚纪许桂灵
    113-11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梁启超引入西方地理环境论学说,诠释文化发生的原理,指出了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因果关系.他通过分析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阶段、内涵、作用和影响,重新评价广东的区位优势和世界影响,指出鸦片战争后海上丝绸之路的中止.梁氏是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根据各地历史、学风、流派、人物、论著等差异,将中国划分为20个文化区及若干亚区,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纵横剖面.梁氏后来重新审视了地理环境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并明确指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局限性.

    地理环境论与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梁启超

    再论瓦罕疆域与清末帕米尔国界——答复《18-19世纪瓦罕疆域范围考辨——与侯杨方教授商榷》

    侯杨方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结果,再次确认19世纪瓦罕国的疆域,回应学界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观点.瓦罕国主体部分位于喷赤河两岸,并不等同于现在阿富汗的瓦罕行政区.现代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精确复原"离不开文字、地图等纸面史料,更要重视实地考察的作用.

    帕米尔国界瓦罕喷赤河坎巨提

    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在陕北补证——兼论战国中期秦赵边界情况

    陈陶然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的地望,学界尚有分歧.根据战国中晚期秦、赵、魏三国在今陕北地区疆域变迁情况并参照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可推定中山王所迁肤施就是秦汉时上郡的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南,赵国曾经占据这一地区约十五年.赵国能够在赵武灵王末期占领今陕北,与本国战略和秦国形势密切相关.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战略重心逐渐转向东方,失去了西部大片领土.

    战国中晚期肤施秦赵边界

    《云南山川志》辨伪

    杜春雷
    131页

    汉五原郡武都县地望新考

    雷庆庆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有关汉代五原郡武都县故城地望的研究中,吴荣曾《武都城考》一文以出土"武都"戳印瓦文为依据,可靠性最高,但其未提及"武都"戳印瓦具体出土于纳林川流域的哪一座城址,因而武都故城的地望依然不清.前城城址位于陕西府谷县与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的纳林川东岸,是一座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城.近年,在前城城址考古调查中,新采集到"武都"戳印筒瓦1件.结合文献记载,可以认定该城为汉五原郡武都县故城,其始建年代应在秦昭襄王长城修建前后.

    五原郡武都县前城城址

    北魏"阴山却霜"习俗新解

    牛敬飞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西晋末年到北魏开国,拓跋鲜卑在其境内大力发展农耕,农业已成为北魏新的经济支柱.北魏恰逢气候史上的寒冷期,《魏书·灵征志》有大量关于霜灾的记录.阴山、平城一带频发的霜灾制约了当地农业之发展,故拓跋氏才形成了"阴山却霜"习俗."阴山却霜"与鲜卑游牧旧俗关系不大,它是北魏中前期转向以农立国的见证.

    北魏阴山却霜平城农业

    蒙元时期漠北野马川地望再探

    高建国
    145-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马川是蒙元时期漠北交通路线上一处重要地名,是窝阔台冬猎地,附近有不连古、者邻古两座小山.日本学者调查认为,翁金河流域瓷器城遗址既是窝阔台冬营地,也是其冬猎地.有论者承袭此论,认为野马川为瓷器城遗址附近方圆二三里原野,并推论不连古、者邻古两山为窝阔台夏猎地.近年来,中蒙联合考察队数次考察燕然山摩崖区域,发现燕然山南遗留有狩猎场遗迹,其南又有相邻小山.结合当地环境、动物种类与文献记载,燕然山南区域应是窝阔台冬猎地野马川,距离瓷器城遗址尚有百余公里.

    燕然山野马川不连古者邻古冬猎地

    元前期"陕西五路西蜀四川"称谓考

    刘晓郭星雨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前期文献中颇为常见的"陕西五路西蜀四川"称谓,系元人整合前代对陕西、四川两地的习称而成."陕西五路"与"西蜀四川"具有文字对仗关系,其中的"四川"应理解为四路.曾被前辈学者视为误称的"秦蜀五路四川"实则是"陕西五路西蜀四川"乃至"秦蜀九路"的另一种表述.这一称谓的产生,与元初陕西四川同属一个军政大区有关,使用时段也与这一大区的存续时间大致同步.这一称谓在元初全真道职官系统中也曾出现,时间较地方行政层面稍迟.

    元前期陕西五路西蜀四川秦蜀五路四川秦蜀九路

    "秦岭山地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学术研讨会暨秦岭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

    程森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