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刘起勇

双月刊

1003-4692

bingmei@icdc.cn

010-58900731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杀虫、灭鼠、防治病媒传染病的专业期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已连续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是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登革热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现状及展望

    刘小波任东升梁莹岳玉娟...
    63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媒介生物传染病,给全球和我国造成了沉重的疾病、经济和社会负担.受气候变化、全球化、城市化和公共卫生杀虫剂抗性等多维驱动因素的影响,全球及我国的登革热传播及暴发风险日益增加.当前,传统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技术在登革热防控中已经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创新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工具产品及施用技术研发相对不足,已难以满足新时期登革热防控工作的需求.未来,需要积极落实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策略,按照登革热分级响应做好媒介伊蚊防控,综合利用各种适宜的技术,为我国登革热的风险评估、预警及科学精准防控提供依据.

    登革热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耶尔森菌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研究

    柏吉祥靳娟李胜辛有全...
    639-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了解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种群结构特点,为该地区鼠疫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三江源地区81株代表性鼠疫菌,通过比对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中的2298个SNPs位点的变异情况,用MEGA 6.0软件完成系统发育树,分析该地区鼠疫菌种群结构及分布特征.结果 81株鼠疫菌分布在3个SNPs分支中,分别为1.IN、2.ANT和0.PE.在整个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中1.IN支群为该地区优势种群,均为喜马拉雅旱獭自然疫源地鼠疫菌,2.ANT和0.PE支群散在分布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仅存在0.PE4C支群.结论 三江源地区鼠疫菌全基因组SNP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可为该地区鼠疫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科学提示.

    鼠疫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三江源地区

    1株不完全耐受鼠疫诊断噬菌体的田鼠型鼠疫耶尔森菌表型特征

    李存香祁芝珍杨晓艳李翔...
    644-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田鼠型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90017表型特征,为探索细菌抵抗噬菌体机制、鼠疫疫源地鼠疫菌长期保存机制和传染病进化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用2×109、1×106、1×105个/ml浓度田鼠型鼠疫菌株悬液皮下感染BALB/c小鼠,动物死亡后脏器经压印培养,观察动物实验前、后培养的菌株特征和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结果.结果 动物实验前鼠疫菌90017在固体培养基上28℃培养24 h时生长缓慢,培养48~100 h后细菌菌落呈典型鼠疫菌形态;经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28℃裂解24 h,噬菌带中央呈碎玻璃状、不典型菌落碎片残留,培养48~100 h后鼠疫诊断噬菌体滴下及流过的区域除了受侵蚀的残余鼠疫菌落外,还有个别较完整的鼠疫菌落生长,而对照鼠疫菌141划线区域有明显菌苔,鼠疫诊断噬菌体滴下及流过的区域无细菌生长,形成的噬菌带宽于噬菌体流过的痕迹,鼠疫菌90017经动物实验后未恢复到鼠疫菌典型状态,与动物实验前菌株生长状态和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结果相似.结论 田鼠型鼠疫菌90017中存在对鼠疫诊断噬菌体具敏感性菌株和抗性菌株共生的现象,这种混合群体的菌株显示了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生物复杂性,可能在维持鼠疫流行和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鼠疫菌田鼠株鼠疫诊断噬菌体抗性动物实验布氏田鼠

    2种杀虫剂有效成分在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体内的代谢研究

    唐丽萍赖云燕梁泽权朱剑...
    648-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对2.5%吡虫啉杀蟑饵剂和0.5%呋虫胺杀蟑饵剂的取食量和肠道代谢差异,为2种杀虫剂有效成分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致死速率的差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测试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对饵剂的取食量,并进行肠道解剖和粪便收集,用液相色谱法分析肠道及粪便中的2种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计算中肠代谢率和消化道代谢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间的差异.结果 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对2种饵剂的取食量均明显低于对正常饵剂的取食量[德国小蠊对呋虫胺:(7.56±0.79)mg/只,t=-62.310,P<0.001;德国小蠊对吡虫啉:(0.66±0.29)mg/只,t=-25.873,P<0.001;美洲大蠊对呋虫胺:(9.53±0.58)mg/只,t=-34.067,P<0.001;美洲大蠊对吡虫啉:(2.72±0.28)mg/只,t=-27.191,P<0.001].2.5%吡虫啉杀蟑饵剂在德国小蠊中的消化道代谢率和中肠的代谢率分别为96.17%、81.04%,在美洲大蠊中分别为92.71%和97.01%,2种蜚蠊对吡虫啉饵剂的消化道代谢率和中肠代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7.290,P=0.054;F=5.436,P=0.080).0.5%呋虫胺杀蟑饵剂在德国小蠊中的消化道代谢率和中肠代谢率为54.69%和78.82%,呋虫胺在美洲大蠊的前、中、后肠及粪便中均未检出.结论 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均对吡虫啉和呋虫胺饵剂产生明显拒食,可能是造成2种饵剂对2种蜚蠊致死速率差异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呋虫胺对美洲大蠊致死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消化道代谢不是2种药物致死速率具差异性的原因.

    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呋虫胺吡虫啉代谢

    挂笼法用于无人机喷雾地面不同位置白纹伊蚊处理效果评价

    郭玉红林君芬黄文忠郭颂...
    652-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挂笼法评价无人机喷雾在居民区内地面不同位置的灭蚊效果,为现场喷雾灭蚊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为蚊虫和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方法 选取浙江省浦江县2个居民区(村庄)进行无人机喷雾灭蚊,在灭蚊喷洒开始前将装有白纹伊蚊的蚊饲养笼挂在地面的露天环境、稀疏树枝上、茂密树下等3种不同环境中,观察不同位置蚊笼中白纹伊蚊的死亡情况,并与对照笼结果比较,分别计算不同位置、不同时间蚊笼中蚊虫的死亡率,用以评价无人机喷雾对地面不同位置蚊虫的杀灭效果.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组间死亡率.结果 无人机喷雾后,挂笼中的白纹伊蚊敏感品系在露天环境中2.5 h内全部死亡;稀疏树枝上2.2~2.5 h死亡率为90.21%,4.5~5.0 h死亡率为94.89%,10.0 h死亡率达到最高,为99.15%;茂密树下2.2~2.5 h死亡率为82.74%,4.5~5.0 h死亡率为91.15%,10.0 h死亡率达到最高值(96.02%);露天环境、稀疏树枝上、茂密树下3种环境中蚊虫最高死亡率依次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露天环境中的白纹伊蚊本地野外种群2.2~2.5 h内死亡率达到77.63%,4.5~5.0 h死亡率为94.74%.结论 挂笼法是一种评价无人机喷雾灭蚊效果的有效方法.无人机喷雾对露天环境、稀疏树枝上、茂密树下挂笼中的白纹伊蚊均有良好的杀灭效果,无人机喷雾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城乡居民区环境灭杀成蚊的方式.

    挂笼法无人机喷雾灭蚊居民区

    河北省2011-2023年蝇类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马丽华高文王喜明张晓杰...
    657-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河北省蝇类种类构成、密度、生境分布及季节消长等特征,为河北省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23年4-11月,在河北省17个市、县蝇类监测质控点选择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和居民区4类生境,采用笼诱法糖醋诱饵进行蝇密度监测,使用WPS Excel 11.1.0.11045和R 4.2.2软件处理数据,并采用x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和Friedman检验分析蝇种构成,比较不同种类、不同年份、不同月份、不同生境和不同地区蝇密度差异及其季节消长变化规律.结果 2011-2023年河北省共布放诱蝇笼9349个,捕蝇42647只,平均蝇密度为4.56只/笼,优势种群为家蝇、厩腐蝇、麻蝇科蝇类和丝光绿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2.91%、13.46%、9.26%和5.54%.河北省2019-2023年蝇类总密度呈下降趋势.蝇类总密度季节消长呈单峰型,峰值在8月,密度达7.25只/笼.不同生境蝇密度季节消长亦呈单峰型,7-8月达到峰值.4种生境中,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达6.13只/笼,其次是居民区、绿化带和餐饮外环境,不同生境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6.012,P<0.001).2011-2020年,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2021-2023年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不同生境蝇密度年度消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41,P<0.001).河北省南部地区平均蝇密度为5.88只/笼,北部地区为3.98只/笼,南、北部地区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5,P=0.009).结论 河北省蝇类的主要防制对象是家蝇、厩腐蝇、麻蝇科蝇类和丝光绿蝇,农贸市场是重点防制场所,近年绿化带蝇密度有所上升,蝇类活动高峰期在7-8月,各地区应结合当地蝇类活动规律,在蝇类发生高峰期前采取防制措施.

    蝇类生态学监测密度季节消长质控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2020-202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李涛侯海龙李明珠詹军...
    664-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监测资料,了解HFRS宿主动物分布与带病毒情况,为该地区HFRS疫情防控和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2020-2023年间,固原市原州区按照《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春、秋两季野外和居民区捕获小兽工作,采用夹夜法捕获小兽,进行分类鉴定并计算小兽密度、描述其分布特征,并采集小兽肺、血标本进行汉坦病毒抗原(直接免疫荧光法)和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PSS 26.0软件用于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020-2023年共捕获小兽795只,每年小兽密度均<2.00%,小兽密度秋季高于春季(x2=22.326,P<0.001),居民区高于野外(x2=278.319,P<0.001).各监测乡镇野外小兽密度均≤1.00%,捕获小兽以黑线姬鼠(38.14%)、长尾仓鼠(29.38%)、大林姬鼠(18.56%)为主;居民区小兽密度均>1.00%,捕获小兽为褐家鼠(62.06%)和小家鼠(37.94%).秋季野外黑线姬鼠和居民区褐家鼠构成比均高于春季(x2=6.269,P=0.012;x2=52.511,P<0.001).捕获小兽中鼠血抗体阳性率高于肺抗原阳性率(x2=187.756,P<0.001),野外仅发现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携带汉坦病毒,居民区小家鼠感染率高于褐家鼠(x2=22.340,P<0.001).结论 当前固原市原州区小兽密度总体较低,居民区高于野外,秋季高于春季,建议强化开展监测、防鼠灭鼠和疫苗接种等防控工作,同时提升医务人员HFRS的早期识别和诊疗能力.

    肾综合征出血热鼠类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杭州市2014-202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及感染来源分析

    朱雷陶明勇王哲黄仁杰...
    671-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杭州市2014-202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特征及感染来源进行分析,为SFTS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获取2014-2023年杭州市SFTS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病例的分布特征及感染来源.使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地图绘制;利用R 4.3.0软件进行Mann-Kendall Z趋势检验.结果 2014-2023年杭州市累计报告SFTS病例9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8/10万;死亡14例,平均病死率为15.56%(14/90);杭州市SFTS历年发病率整体呈整体上升趋势(Z=1.789,P=0.037),2023年SFTS发病率快速升高;男性46例,女性44例,男女性别比为1︰0.96;高发人群为≥45岁中老年人,占92.45%(86/9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1.11%(73/90).病例发病季节从早期多在夏季发病,逐年扩增到全年均有发病,以春、夏、秋3季居多.2014-2023年杭州市报告SFTS病例的地区从1个(淳安县)逐年扩增至8个县(市、区),发病数最多的为淳安县(50例),其次为临安区(26例),其余县(市、区)发病数均<5例.感染来源分析显示,5例为接触SFTS死亡病例而感染;其余病例中发病前2周有明确蜱虫叮咬史者18例,占21.18%(18/85);否认有蜱虫叮咬史者37例,占43.53%(37/85);不详者30例,占35.29%(30/85).结论 SFTS在杭州市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区域明显扩大,感染来源包括蜱虫叮咬与接触感染病例,防控工作应做好病例监测、疫情处置及蜱虫综合防治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感染来源

    山东省青岛市2006-2022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潘蓓董礼艳韩雅琳胡晓雯...
    676-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山东省青岛市报告的恙虫病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为恙虫病疫情趋势研判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22年青岛市恙虫病病例信息,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joinpoint回归分析、x2检验分析恙虫病的发病率、三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2006-2022年,青岛市累计报告恙虫病病例1112例,年均发病率为0.74/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3-12月均有恙虫病病例报告,其中10-11月为报告发病高峰期,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96.13%;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不同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6.119,P<0.001),男性以60~<65岁年龄组发病数最多(93例),女性以55~<60岁年龄组发病数最多(106例);年平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市(区)为莱西市(2.42/10万)、即墨区(1.49/10万)、黄岛区(1.11/10万)、胶州市(0.58/10万)和平度市(0.40/10万),不同市(区)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0.577,P<0.00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85.16%).结论 2006-2022年恙虫病发病有显著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农民是恙虫病发病的高风险人群.建议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恙虫病预防控制健康宣传教育,多效并举加强恙虫病媒介生物与宿主动物的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水平.

    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监测影响因素

    2013-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特征分析

    冯一兰于欣欣范蒙光李建云...
    681-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物种构成、密度及动物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鼠疫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22年内蒙古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监测和疫情数据进行分析.采用Excel 2019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染蚤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鼠密度和鼠体蚤的比较采用t检验;洞干蚤和巢蚤蚤指数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松辽平原地区捕获宿主动物20种61756只;获蚤12种44299匹;达乌尔黄鼠平均密度为0.45只/hm2.察哈尔丘陵地区捕获宿主动物19种14096只;获蚤15种42713匹;达乌尔黄鼠平均密度为2.26只/hm2.松辽平原地区未发生疫情.察哈尔丘陵地区在4个年度2个旗(区)发生动物疫情,分离到长爪沙鼠鼠疫菌4株、检出达乌尔黄鼠阳性血清2份.结论 松辽平原地区鼠疫流行暂处于静息状态.察哈尔丘陵地区鼠疫疫情活跃,沙鼠鼠疫和黄鼠鼠疫同时流行,疫情形势复杂.

    鼠疫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松辽平原察哈尔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