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刘起勇

双月刊

1003-4692

bingmei@icdc.cn

010-58900731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杀虫、灭鼠、防治病媒传染病的专业期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已连续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是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上海市东部沿海地区大型建筑工地灭鼠毒饵适口性研究

    冯磊陆丽华元永艇于思雨...
    513-516,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适口性好的灭鼠毒饵,为大规模灭鼠活动减少灭鼠时间和提高灭鼠质量提供支持.方法 将含0.005%溴鼠灵的蜡块、稻谷毒饵、玉米毒饵、小麦毒饵、花生毒饵与1种基饵(自然晒干的花生米)按照1∶1两两配对,饱和式投放,连续7 d观察和记录摄食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两变量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花生毒饵7 d累计摄食系数(FC)为0.57,适口性好;稻谷毒饵为0.18,溴鼠灵蜡块为0.18,玉米毒饵为0.17,适口性均为中等;小麦毒饵为0.10,适口性差.稻田(F=25.340,P<0.001)、居民区(F=5.667,P=0.002)和树林生境(F=3.190,P=0.022)中各毒饵7 d累计F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是花生毒饵的最高,分别为0.69、0.54、0.49,居民区中玉米毒饵的7 d累计FC为0.41,适口性均好.结论 上海市东部沿海地区建筑工地开工前,可采用含溴鼠灵的花生毒饵开展大范围灭鼠工作,可提高灭鼠的效率.

    建筑工地灭鼠毒饵适口性摄食率摄食系数

    溴氰菊酯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研究

    周秋明南春燕袁浩单文琪...
    517-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和鉴定稻田中可降解溴氰菊酯的细菌菌群,并测定其降解效能.方法 采用富集驯化、分离纯化获取溴氰菊酯降解菌群,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其种类.对单个菌落进行16S rRNA全长序列测定和分析,同时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菌群的16S rRNA V4区片段,对序列进行注释和分析,统计细菌物种和属水平的组成和丰度.在溴氰菊酯降解菌中培养3种菊酯类杀虫剂降解菌,根据杀虫剂的残留浓度,计算菌群降解溴氰菊酯、联苯菊酯和三氟氯氰菊酯杀虫剂的效率.结果 本研究从稻田水中分离筛选了可降解溴氰菊酯的菌群,单菌落分子鉴定为:广温拟无枝酸菌、鲍氏不动杆菌、屈曲杆菌、红球菌、拟无枝酸菌、苍白杆菌和黄色杆菌.MiSeq高通量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在属水平丰度>4%的菌群分别为假单胞菌属(26.78%),不动杆菌属(7.00%),苍白杆菌属(6.82%),无色杆菌属(5.00%),克雷伯菌属(4.39%)和微杆菌属(4.12%).降解菌群对3种菊酯类杀虫剂的降解率从第2天开始持续增加,第8天(最长观察时间)时达到高峰,分别为76.75%(联苯菊酯)、63.65%(溴氰菊酯)和74.20%(三氟氯氰菊酯),其中三氟氯氰菊酯在第6天达到平台期.结论 成功分离并获得了可降解溴氰菊酯的细菌菌群,其中假单胞菌属种类为优势菌群.降解菌群对菊酯类杀虫剂有广泛的降解效能,该研究为其在现场应用以及促进杀虫剂的快速降解方面提供了基础资料.

    溴氰菊酯降解菌降解效能

    浙江省2017-2022年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王金娜刘钦梅吴瑜燕罗明宇...
    523-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浙江省德国小蠊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德国小蠊合理用药和科学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7-2022年,在浙江省11个地市,在不同年份选择不同的监测地区进行德国小蠊现场种群的采集.采用三角烧瓶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敌敌畏和残杀威的抗药性,采用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功能,计算半数击倒时间(KT50)和抗性倍数.结果 2017-2022年,浙江省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总体抗药性水平较高,2022年金华、2021年绍兴、2018年温州和2018年丽水市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分别为11.49、6.48、16.00和6.87,出现中高度抗药性.2020年衢州、2017年温州、2018年金华和2018年丽水市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分别为8.66、10.20、11.66和7.58,出现中高度抗药性.2022年金华、2021年绍兴和2017年温州市对敌敌畏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86、7.33和7.05,出现中度抗药性.浙江省德国小蠊对乙酰甲胺磷和残杀威总体抗性水平较低,基本维持在低度抗性或敏感的水平.宁波地区德国小蠊对残杀威抗性从2020年开始由敏感发展为低度抗性;衢州地区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抗性从2020年开始发展为中度抗性;与2018年相比,绍兴地区德国小蠊2021年对菊酯类杀虫剂和敌敌畏由敏感发展为中低度抗性.2022年德国小蠊抗药性水平较高的地区为金华市,当地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为高度抗性,对溴氰菊酯和敌敌畏为中度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8.87和7.86;对残杀威和乙酰甲胺磷抗性水平较低,抗性倍数为2.36和1.16.结论 浙江省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水平较高,对其他种类的杀虫剂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在防制过程中,需根据德国小蠊的抗药性情况选择合适的杀虫剂.

    德国小蠊抗药性杀虫剂监测

    2023年河北省洪涝灾区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报告

    马丽华赵勇高文韩晓莉...
    529-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河北省洪涝灾区病媒生物密度变化情况,为做好灾区病媒生物防制、科学有序地指导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3年8-10月河北省7个洪涝灾害受灾地市21个县(市、区)192个安置点每日蚊、蝇、鼠密度监测数据,蚊、蝇密度监测采用目测法,鼠密度监测采用鼠迹法,利用R 4.2.2软件,采用Wilcoxon 符号秩检验、Friedman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省安置点蚊、蝇、鼠平均密度分别为1.05只/(人工·h)、0.45只/m2和0.037处/2 000 m.全省安置点蚊密度总体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监测的第1天平均蚊密度最高,达1.97 只/(人工·h),低于10只/(人工·h)的杀虫(蚊)参考指标;蝇密度总体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监测的第1天和第25天平均蝇密度较高,分别为0.71和1.00只/m2,接近或达到1只/m2的杀虫(蝇)参考指标;鼠密度呈迅速下降趋势,监测的第1天平均鼠密度最高,为0.181处/2 000 m,远低于5处/2 000 m的灭鼠参考指标.共完成安置点及其周围、厕所、垃圾点3类生境12 586处点位、1 353 104 m2面积的杀虫灭鼠工作.2023年8月洪涝灾区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数729例,高于2022年同期(t=-1.429,P=0.002)、2021年同期(t=-0.929,P=0.119),与2020年同期持平(t=-0.024,P=1.000),高于洪涝后期2023年9月(W=44.500,P=0.013),2023年8-9月未报告本地感染蚊媒传染病病例,报告鼠源疾病斑疹伤寒1例,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等蝇类机械性携带、传播相关疾病1 215例,其每日发病数与蝇密度相关性不显著(r=-0.195,P=0.146).结论 2023年河北省洪涝灾区安置点蚊、蝇、鼠密度较低,当密度超过杀虫、灭鼠参考指标时启动应急杀虫灭鼠,有效地控制了灾区病媒生物密度,防止了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暴发.

    洪涝灾区密度应急监测

    本刊关于参考文献的说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辑部
    537页

    2017-2022年长沙市淡色/致倦库蚊监测结果分析

    林斌陈建勇彭莱朱彩英...
    538-542,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长沙市2017-2022年淡色/致倦库蚊的季节消长趋势及在不同生境的分布规律,为长沙市淡色/致倦库蚊的防制和蚊媒传染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每年的4-11月,使用诱蚊灯法选择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民房、猪圈开展监测,获取淡色/致倦库蚊,对其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生境分布进行分析.采取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对不同年份的蚊密度进行分析,采取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不同月份、不同生境的蚊虫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2年长沙市淡色/致倦库蚊蚊虫平均蚊密度为17.83只/(灯·夜).全年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双峰分布,5-6月和9月为密度高峰.不同月份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21,P<0.001),5 月和 6 月蚊密度最高,分别为 38.92 和 40.42 只/(灯·夜);不同生境的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014,P<0.001),猪圈和民房蚊密度最高,分别为40.06和30.23只/(灯·夜);"月份"与"生境"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5.563,P<0.001).结论 长沙市淡色/致倦库蚊活动高峰在5月和6月,猪圈和民房蚊密度高,建议应根据生境和季节制定相应的防制方案,应重点加强农村地区5月和6月的蚊虫防制.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蚊密度月份生境

    山西省2015-2021年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监测结果分析

    赵俊英代培芳刘丽迎田晓东...
    54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山西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数据,了解伊蚊孳生环境,为登革热疫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制定防制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1年6-9月山西省登革热媒介伊蚊5个监测点生态学监测数据,采用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进行综合分析.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不同年份之间5个监测点季节消长、积水类型和监测生境媒介伊蚊孳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2015-2021年山西省白纹伊蚊总BI为4.48,CI为3.30,HI 为4.24.不同年份间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3,P=0.719),不同年份间CI和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18,P=0.002;χ2=72.243,P<0.001).积水类型以闲置容器(碗/瓶/缸/罐)数量最多,占比为41.18%,不同监测生境中以废旧轮胎年均BI最高,为13.37,伊蚊孳生地中轮胎/废旧轮胎阳性率最高,为5.64%.白纹伊蚊BI高峰主要出现在7-8月,最高值出现在尧都区的8月,为15.35.结论 应加强对废旧轮胎和积水容器的管理,特别是在7-8月,做好防蚊灭蚊科普宣传工作,防止登革热在本地传播.

    登革热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孳生地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指标与病情程度关系研究

    邓乐钟恢海
    547-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白蛋白(ALB)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病情程度预测的价值.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成人HFRS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包括白细胞(WBC)、血小板(PLT)、PCT、AL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比较WBC、PLT、PCT、ALB、APTT水平在不同病情程度的差异;Spearman秩相关(偏态分布资料)、Pearson相关(正态分布资料)、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分析PCT、ALB对HFRS病情程度预测的统计学效力.结果 重症组WBC、PCT、ALB水平均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LT和APTT水平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WBC、PCT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71,P=0.031;rs=0.819,P<0.001),ALB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s=-0.801,P<0.001).PLT、APTT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的PCT、ALB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独立相关[OR=7.812,95%置信区间(CI):1.579~38.655,P=0.012;OR=0.713,95%CI:0.546~0.932,P=0.013].结论 血清PCT、ALB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肾综合征出血热疾病严重程度,是HFR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其可作为评估HFRS严重程度早期预警指标.

    肾综合征出血热降钙素原白蛋白

    江苏省徐州市2013-2022年恙虫病流行特征与空间聚集性分析

    周强苗雨阳张雯
    552-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江苏省徐州市恙虫病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恙虫病报告发病数据和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徐州市2013-2022年恙虫病发病水平和趋势变化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集中度法和圆形分布法分析恙虫病的高发季节和时间;利用ArcGIS 10.3软件绘制可视化地区分布图;利用GeoDa 1.14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2013-2022年徐州市累计报告恙虫病病例259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0/10万;人群分类以农民为主(230/259,88.80%),其次为家务及待业(8/259,3.09%)和工人(6/259,2.32%);报告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40~<80岁(225/259,86.87%),其中60~<70岁年龄组最多(80/259,30.89%);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10-11月高发(243/259,93.82%),圆形分布模型分析结果推断11月2日为发病高峰日,发病高峰期为10月10日-11月25日;年平均发病率全局自相关Moran's I>0(P<0.05),局部自相关结果提示,邳州市为"高-高"聚集区、睢宁县为"高-低"聚集区.结论 徐州市恙虫病报告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属于秋季型疫区;报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整体呈上升趋势;恙虫病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徐州市东部3个县(市、区),应适时做好重点人群健康宣教工作和重点地区媒介生物控制工作.

    恙虫病流行特征空间自相关时空聚集性

    辽宁省丹东市2011-202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分析

    于丹梅庞亚男
    557-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23年辽宁省丹东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三间分布特征,为制定SFTS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3.0软件对SFTS的人群、时间和地区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5.0软件,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JRP模型)分析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1-2023年丹东市累计报告SFTS病例55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83/10万,发病率上升、回落再上升,呈整体上升趋势(χ2趋势=51.489,P<0.001).男女性别比为1.17∶1,发病年龄集中在45~<80岁(87.10%),职业以农民为主(66.85%).SFTS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5-10月,7-9月为发病高峰.2011-2023年丹东市SFTS报告发病数和年均发病率位居前2位的县(市、区)均为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县)(256例,4.70/10万)和凤城市(201例,2.78/10万).累计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乡镇(街道)为宽甸县宽甸镇、凤城市边门镇、宽甸县毛甸子镇、凤城市石城镇和宽甸县灌水镇.年均发病率位居前5位的乡镇(街道)为宽甸县毛甸子镇、大川头镇、杨木川镇、虎山镇和凤城市石城镇.结论 丹东市SFTS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分布,病例分布呈现由北部中低山区向中部丘陵地带、中南部平原地带扩散的趋势,中老年农民为发病主要人群,应高度重视SFTS防控,采取综合措施以控制高发区SFTS疫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季节性地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