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煤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煤炭
中国煤炭

黄盛初

月刊

1006-530X

mt@zgmt.com.cn

010-84657853 8465780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

中国煤炭/Journal China Co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煤炭行业专业期刊。宣传国家工业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报道煤炭工业科技成果,以及世界煤炭工业与煤炭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吐哈盆地大南湖矿区富油煤赋存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李致潍赵正威冯烁韩长城...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吐哈盆地大南湖矿区富油煤的赋存特征及主控因素,选取大南湖矿区 3号、7 号和 25 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煤岩煤质和焦油产率特征,对大南湖矿区富油煤赋存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显微煤岩组分、H/C 原子比、镜惰比、灰成分等方面,研究影响大南湖矿区富油煤赋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南湖矿区 3 号、7 号和 25 号煤层以镜质组为主,总体属中水分、特低灰-低灰分、高挥发分煤;各煤层富油煤资源均在矿区边缘零星分布.煤焦油产率与镜质组、壳质组、氢元素含量、H/C 原子比、灰成分指数呈正相关,与惰质组含量呈负相关.在潮湿、覆水的还原环境以及较低的煤化程度条件下,越有利于富油煤的形成和赋存.

    大南湖矿区富油煤焦油产率赋存特征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深部与浅部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对比分析

    邢丽茹张洲任峻杉余婉莹...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深部与浅部煤层气赋存的差异,采集准噶尔盆地煤矿 1 500m以浅煤样和煤矿钻孔 1 500m以深煤样,通过资料搜集和室内测试分析了研究区深部与浅部煤储层物性特征的差异,最终得到以下结论:深部镜质组含量比浅部高,煤体结构更完整,储层改造性更强;深部比浅部含气量大,煤层气赋存状态由欠饱和状态逐步转变为超饱和状态,煤层气成因多样;浅部煤岩的渗流孔比深部发育,深部煤岩的吸附孔比浅部发育.浅部煤岩以外生裂隙为主,孔裂隙间连通性好;深部煤岩以内生裂隙为主,有矿物质充填裂隙,且深部孔隙度和裂隙密度比浅部小,渗透性较差.对比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深部煤层气比浅部富集性更优,具有较大开发潜力.但渗透性远不如浅部,且开发难度大,因此建议通过压裂改造与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深部煤层气开发.

    准噶尔盆地深部煤层浅部煤层物性特征煤层气开发

    "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特色院校教育改革的路径研究

    黄建李敏慧冯升波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的提出决定了我国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教育体系,煤炭行业特色院校作为我国能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从煤炭行业特色院校的定位、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师资队伍、学生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特色院校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与社会需求,并探索其教育改革的路径,助力煤炭行业特色院校锚定"双碳"目标,加快人才培育.基于此,建议顺应时代发展,推动"双碳"院校和专业建设;优化教师队伍,强化"双碳"领域师资队伍建设;以"双碳"需求为导向,培养"煤炭+"复合型高质量人才;以"双碳"创新研发为引领,多渠道推动产学研用;提升国际视野,加强"双碳"国际合作.

    "双碳"目标煤炭行业特色院校教育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能源教育体系

    综放面强动压区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锚索强化支护机理研究

    高朝刘超王方田张旭彤...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山西宁武榆树坡煤业有限公司 5107 综放工作面开采强度大、超前支护劳动强度高、动压区巷道变形严重等问题,监测分析综放工作面超前段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建立了巷道顶板锚索支护力学结构模型,基于冒落拱理论与悬吊理论精准量化动压区回采巷道所需强化支护强度,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分析综放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优化综放面强动压区回采巷道锚索强化支护参数并进行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综放工作面动压区回采巷道超前支护强度整体不足,巷道顶板起伏剧烈,侧帮严重鼓出,严重制约安全生产;结合冒落拱理论与悬吊理论分析了巷道厚煤层开采顶煤破坏冒落特征,精准量化了动压区回采巷道超前段所需强化支护强度为 33.74 kN/m2;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3 根全长锚固补强锚索",最外侧锚索向外倾斜 15°的补强支护方式可有效控制动压区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进行了现场工业性试验,试验表明 5107 工作面回风巷顶底板、左右帮变形分别为 81、189、134、145 mm,锚索补强支护条件下回风巷超前段围岩平整规则、整体稳定性良好.

    综放工作面动压区超前支护补强锚索

    巷道围岩承载圈演化特征与工程应用

    黄金彪冯涛刘进晓辛承锐...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了巷道环向围岩承载圈在不同垂直应力影响下的演化特征,随着垂直应力的增加,巷道围岩承载逐渐向围岩深部转移,承载圈的厚度也会增加;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分析了在掘进过程中巷道轴向围岩承载圈演化特征,按照承载圈演化特征将承载圈划分为承载圈生成区、承载圈变化区和承载圈稳定区 3 个区域.根据巷道围岩承载圈演化特征给出了相应的支护对策.以济宁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居煤矿为例,对其-1 100 m水平运输大巷的围岩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其巷道围岩承载圈内边界半径已经超出了锚杆支护范围,根据提出的支护对策确定了相应的支护方案;选择-1 100 m 水平运输大巷某段巷道进行了现场试验,监测结果表明支护效果良好.

    围岩承载圈承载圈演化特征数值模拟支护方案

    煤矿事故应急状态下井下作业人员行为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张笃学王冰山汤瑞山栗磊...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事故应急状态是煤矿事故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初步事故的突发紧急状况,此时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能否及时察觉异常状况、提前做好准备、从容应对突发情况,对降低煤矿事故损失非常关键.主要研究了煤矿事故应急状态下人的行为反应影响因素,通过模糊德尔菲法(FDM)对井下作业人员应急状态下人的行为反应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并结合模糊决策与评价试验(Fuzzy-DEMATEL)和解释结构模型(ISM)对人的行为反应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情绪类型、个性、应急知识、群体行为 4 个因素是决定人在应急状态下表现的关键因素,未来对工人应加强在该方面的培养.研究煤矿事故应急状态下人的行为反应影响因素可为提升煤矿生产安全、增强工人应急行为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煤矿事故应急状态井下作业人员行为反应模糊决策解释结构模型

    浅埋工作面过煤柱群强矿压防治技术研究

    史佳斌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浅埋工作面过上覆采空区遗留煤柱群时极易造成工作面强矿压、支架稳定性差、动载现象明显等难题,以上湾煤矿 22104 工作面回采过上覆 1-2 号煤层旺采区集中煤柱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采空区遗留煤柱失稳时载荷传递机制与下伏煤层工作面坚硬顶板悬顶长度的时空关系,通过采用层间弱化技术调控坚硬顶板悬顶长度以实现工作面过煤柱群强矿压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力压裂减小层间坚硬顶板悬顶长度可以弱化煤柱载荷失稳向下伏工作面的冲击性传递,采用数值模拟研究层间坚硬顶板弱化及未弱化条件下悬顶长度差异性对工作面应力传递规律的影响,得出层间坚硬岩层弱化后悬顶长度减小可以明显缓解工作面围岩应力环境,结合 22104 工作面的弱化效果验证了防治技术的可行性,为浅埋工作面过煤柱群强矿压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浅埋煤层采空区遗留煤柱覆岩破断强矿压水力压裂

    煤矿综采工作面沿空掘巷支护及智能预警技术研究

    袁学旭赵军伟秦洪岩李雪冰...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深井综采工作面传统留设宽煤柱方法护巷困难、巷道围岩失稳等问题,以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蒋家河煤矿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原巷道围岩环境以及应力、变形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巷道应力响应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留设小煤柱沿空掘巷护巷方法,同时对护巷煤柱尺寸进行了适应性分析.现场实践表明,通过对采煤工作面建立监测断面,实现了巷道围岩应力以及支护体的实时监测;通过在地面建立数据分析站对井下各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超过阈值的数据进行整合评估预警,最终实现沿空巷道围岩智能预警.

    沿空掘巷小煤柱智能预警巷道围岩失稳

    基于激光技术的智能化选煤系统研究与应用

    郝全生张树森赵欣高山...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中煤华晋集团有限公司王家岭选煤厂(以下简称"王家岭选煤厂")现有选煤过程效率低、煤炭资源浪费等问题,结合王家岭选煤厂实际生产现状,研究了一种基于激光选煤法的智能化选煤技术.通过激光检测装置分析计算原煤入料灰度值,将精煤与矸石进行精确识别,由PLC系统控制气压分离装置实现物理分离,对煤矸石进行智能循环分选.通过在王家岭选煤厂进行 30d 的工程试验表明,与传统选煤技术相比,应用智能选煤技术不仅选煤效率提高了 18.3%,而且节约了 20.38%的煤炭资源,同时减少了人工投入21 人次,综合考虑建厂成本直接创造 84 元/t 的净利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智能算法智能选煤选煤系统智能循环分选

    智能综采工作面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

    王鑫吴士良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煤矿智能综采工作面系统功能划分不明确、设备协同运行存在困难等问题,基于智能综采工作面要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智能综采工作面系统总体架构,并深入分析了远程集控中心、设备协同控制系统、智能监控预警系统、通讯网络系统、透明地质系统、智能负荷系统六大子系统功能、组成和工作流程.此外,对智能综采工作面三维透明地质建模技术、远程通信及数据传输技术以及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系统架构构建了智能综采工作面系统的集成模型,完成了单系统向多系统智能化、系统化的转变,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在河南龙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陈四楼煤矿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帮助作业人员更加直观精准地掌握综采工作面工况,可以有效提高了各系统的联动性,为矿井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煤矿智能化建设智能综采工作面透明地质协同控制智能系统集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