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道德认知情况及攻击性变化.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及门诊招募精神分裂症患者391例,匹配招募健康人410例.采用国际精神科访谈问卷(MINI 7.0.2)对患者及健康人进行评估.采用道德基础问卷(MFQ)和道德认同量表(MIM)评估二组研究对象的道德认知水平;使用Buss和Perry攻击问卷(AQ-CV)评估二组研究对象的攻击性水平,并采用童年创伤问卷(CTQ)额外评估二组研究对象的童年创伤经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比较二组研究对象的各指标差异.结果 二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人口学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人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道德认知评分较低,攻击性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经历(F=72.520,P<0.001)、既往攻击行为(x2=27.920,P<0.001)、留守经历(x2=15.510,P<0.001)显著更多.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控制协变量后,仍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道德认知[MFQ为(92.66±26.64)vs.(114.49±26.14),F=111.660,P<0.001;MIM 为(62.40±15.53)vs.(67.42±11.62),F=9.430,P=0.002]存在损伤,攻击性为(60.49±25.25)vs.(54.52±20.67)(F=3.440,P=0.064),二组之间存在增高的倾向性.分层分析显示,在童年创伤条件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道德基础为(91.85±26.87)vs.(110.23±32.29),低于健康人(F=15.740,P<0.001);攻击性的敌意维度为(16.02±7.27)vs.(13.23±5.15),自我指向性攻击性维度为(10.38±5.30)vs.(8.50±3.71),二者均高于健康人(F=5.880,P=0.016;F=4.990,P=0.026).在不存在童年创伤的条件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道德基础为(94.43±25.46)vs.(115.00±25.30),低于健康人(F=79.990,P<0.001).结论 相较于健康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童年创伤经历更多,道德认知存在损伤,攻击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