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免疫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杨贵贞

月刊

1000-484X

zhmizazh@126.com

0431-88925027

130061

长春市建政路971号

中国免疫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mmu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免疫学会会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本刊宗旨是为我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医药单位的免疫学工作者及相关工作人员服务,报道我国免疫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各分支学科间工作经验,介绍国内外免疫学科发展动态,推动我国免疫学科研、教学事业的发展。主要栏目设置有分子与细胞免疫学、遗传免疫学、肿瘤免疫学、抗感染免疫学、中医中药与免疫、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神经内分泌与免疫、兽医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免疫学技术与方法、教学园地、述评、专题综述等,跟踪国内外免疫学研究的重点、热点、前沿等课题,组织专题讲座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免疫低下模型的方法学考察及金樱子提取物联合益生菌调节免疫功能的研究

    刘泽坤马俊丽李艳郑宁宁...
    1701-1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更符合人体免疫低下状态的小鼠模型,并基于此模型考察金樱子、益生菌以及二者联合用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不同给药剂量、时间和实验终点的环磷酰胺建立小鼠免疫低下模型,并与氢化可的松及环孢素A诱导的免疫低下模型对比,确立了25 mg/kg环磷酰胺隔日共注射7次,无恢复期的免疫低下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比例变化;qRT-PCR检测小鼠脾脏炎症因子(IL-1β、IL-6)mRNA表达.结果:80 mg/kg环磷酰胺连续注射3 d后,胸腺萎缩,脾脏肿大,脾脏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比例下降,IL-1β及IL-6 mRNA表达上调;25 mg/kg环磷酰胺隔日注射共7次后,胸腺和脾脏萎缩,脾脏中CD4+T及CD8+T细胞比例呈升高趋势,IL-1β及IL-6 mRNA表达上调;环磷酰胺造模后恢复1周或2周,小鼠免疫器官重量和指数、脾脏淋巴细胞比例、脾脏炎症细胞因子mRNA表达均显著恢复;金樱子联合益生菌可显著恢复环磷酰胺导致的CD4+T细胞上调以及炎症因子IL-1β上调.结论:本研究建立了25 mg/kg环磷酰胺隔日注射共7次,无恢复期的免疫低下小鼠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发现金樱子联合益生菌具有一定的正向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功能低下环磷酰胺动物模型药物评价

    基于脑肠轴探讨益气活血化浊解毒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影响

    孙亚萍石瑞孙玲玲谢占维...
    1709-1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脑肠轴探讨益气活血化浊解毒方(YHHJ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脑组织炎症因子、脑和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CAO)、YHHJP低、中、高剂量组(TCM-L/TCM-M/TCM-H).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治疗3 d后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计算脑梗死面积,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HE染色观察脑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ELISA检测脑组织IL-1β、IL-6、TNF-α和血清LPS含量,生物化学法检测血清D-乳酸(D-L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脑组织ZO-1、Claudin-5和结肠组织ZO-1、Claudin-1基因表达,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肠道菌群微生态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神经功能损伤加重,脑梗死面积增加,脑组织IL-1β、IL-6、TNF-α和血清LPS、D-LA含量升高,脑组织ZO-1、Claudin-5及结肠组织ZO-1、Claudin-1基因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YHHJP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肠道菌群微生态紊乱得到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减轻,脑梗死面积明显缩小,脑组织IL-1β、IL-6、TNF-α含量显著降低,结肠组织ZO-1、Claudin-1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YHHJP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LPS、D-LA含量明显降低,脑组织ZO-1、Claudin-5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YHHJP可改善CIRI,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抑制肠道细菌代谢产物LPS、D-LA释放,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Claudin-1基因表达,下调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脑肠轴益气活血化浊解毒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因子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紧密连接

    多发性硬化铜死亡基因的免疫浸润机制及潜在中药治疗预测

    蒙毅谭文澜江颖吴月霞...
    1718-1725,中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铜死亡基因在多发性硬化(MS)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免疫浸润的相关性,并进行中药预测,为铜死亡在MS免疫浸润方面的机制研究及中药干预免疫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GEO数据库下载MS的芯片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免疫细胞和功能的提取与量化,分析免疫细胞和功能的相关性及差异性;同时筛选出与MS相关的铜死亡基因,构建风险模型,并对其进行富集分析;对铜死亡基因及免疫相关的生物过程进行中药预测.结果:①免疫细胞间,滤泡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呈最强正相关;免疫功能间,低度炎症和Ⅰ型IFN反应呈最强正相关;②B细胞、辅助性T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在MS患者中丰度显著降低,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低度炎症、Ⅰ型IFN反应丰度显著升高;③与MS相关的铜死亡基因为SLC31A1、PDHA1、NLRP3、MTF1、GLS和DBT,其中DBT最有可能是MS的风险因子;④MS发生发展涉及IL-4的产生、辅助性T细胞分化、急性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与精氨酸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丙酸代谢等通路相关;⑤半夏、丹参、姜黄等中药可能作为其潜在的分子药物来源.结论:铜死亡基因的表达与MS相关免疫细胞和功能密切相关,可为MS的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铜死亡多发性硬化免疫浸润生物信息学免疫功能

    ANLN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和免疫浸润相关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刘东洋张楠李海玲王昱锜...
    1726-1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NLN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及其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ccRCC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数据.Wilcoxon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评估ANLN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NLN表达在ccRCC中的诊断价值.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研究ANLN表达对总生存期的影响.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识别ccRCC中ANLN相关信号通路.ESTIMATE算法、肿瘤免疫估计资源(TIMER)数据库和CIBERSORT算法分析ANLN表达与免疫浸润的关系.CellMiner数据库计算ANLN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ANLN在ccRCC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ccRCC中ANLN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ROC分析显示,ANLN在ccRCC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NLN高表达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NLN高表达是ccRC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GSEA显示ANLN与多种信号通路有关.在免疫方面,ANLN与ccRCC肿瘤微环境、免疫浸润和免疫检查点分子密切相关.ANLN表达与多数抗肿瘤药物敏感性呈负相关.结论:ANLN是ccRCC潜在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治疗靶点.

    ANLN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生物标志物免疫浸润

    盆炎1号方经皮经穴靶向透药对慢性盆腔炎患者IL-10、IL-6、MMP-9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冯强陈红梅唐瑞莲吴玉青...
    1735-1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盆炎1号方经皮经穴靶向透药治疗在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均于2017年8月至2021年3月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医医院就诊并随机分组,对照组57例患者采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57例联合盆炎1号方经皮经穴靶向透药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D二聚体(D-D)、IL-6等指标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糖类抗原CA125低于对照组,CD4+/CD8+、CD4+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49%(55/57)vs 82.46%(46/57),P<0.05].结论:对于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而言西医联合盆炎1号方经皮经穴靶向透药治疗有助于调控炎症因子,调节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盆炎1号方经皮经穴靶向透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纤维化

    嗜酸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不同季节儿童过敏性哮喘的意义

    步美玲刘玲玲范卫华刘可可...
    1740-1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嗜酸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ELR)预测不同季节儿童过敏性哮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呼吸科门诊及住院的哮喘患儿,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外周血细胞分析检查结果完整.以sIgE≥0.35 kUA/L入过敏性哮喘组,sIgE<0.35 kUA/L且过敏原总IgE<60 kUA/L入非过敏性哮喘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外周血细胞变化.结果:符合条件者1 378人次,其中过敏性哮喘组999(72.5%)人次,非过敏性哮喘组379(27.5%)人次;过敏性哮喘组就诊人次呈季节性变化,秋季最多;过敏性哮喘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MPH)、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ELR均高于非过敏性哮喘患儿(P<0.05);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低于非过敏性哮喘患儿(P<0.05);过敏性哮喘患儿外周血LYMPH、PLT、EOS及ELR四季间有差异,EOS和ELR每个季节均高于非过敏性哮喘患儿,LYMPH在秋季显著高于非过敏性哮喘患儿,PLT在春季显著低于非过敏性哮喘患儿(P<0.05);EOS预测过敏性哮喘患儿春、夏、秋、冬季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77、0.71和0.64;ELR预测过敏性哮喘患儿春、夏、秋、冬季AUC分别为0.72、0.48、0.73和0.68.结论:儿童过敏性哮喘呈季节性变化,且高峰在秋季.过敏性哮喘儿童外周血细胞中EOS和ELR在全年每个季节均高于非过敏性哮喘儿童,LYMPH在秋季显著高于非过敏性哮喘患儿,PLT在春季低于非过敏性哮喘儿童,提示过敏性哮喘Ⅱ型炎症持续存在,EOS和ELR对不同季节儿童过敏性哮喘均有一定预测价值.

    过敏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儿童

    粉尘螨变应原Der f 36重组蛋白制备及其与Der p 36的交叉反应性研究

    任雅宁廖媛芬周冬梅崔玉宝...
    1744-1748,1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粉尘螨变应原第36组分(Der f 36)重组蛋白,鉴定其免疫原性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获得Der f 36核酸序列并进行人工合成,插入pET-28a(+)载体,制备pET-28a(+)-Der f 36质粒,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诱导表达和纯化后,获得重组变应原rDer f 36,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rDer f 36重组蛋白,IgE-ELISA检测其血清IgE结合率,IgE-ELISA抑制实验检测rDer f 36与rDer p 36的交叉反应性;HNEpC细胞与rDer f 36共孵育24 h后测定细胞因子;生物信息学软件比较Der f 36与Der p 36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结果:得到了Der f 36的编码基因,全长690 bp,相对分子质量为25.6 kD;IgE-ELISA鉴定rDer f 36血清IgE结合率为 42.1%;IgE-ELISA抑制实验结果显示rDer p 36对rDer f 36的抑制率>50.00%[40.00%(8/20)],平均抑制率为52.98%.HNEpC细胞与rDer f 36共孵育后,IL-6、IL-8、IL-33、IL-25和TSLP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Der f 36和Der p 36的序列一致性为77.63%,理化性质较为相似;二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含有α螺旋、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且无规则卷曲含量最高;C2结构域显示高度重叠(RMSD=0.046).结论:成功制备了rDer f 36重组蛋白,且具有免疫原性,为粉尘螨变应原单组分诊断及治疗奠定了基础.Der f 36与Der p 36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高度相似,决定其具有交叉反应性.

    Derf36免疫原性生物信息学Derp36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多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陈文标许秀秀邱丹缨
    1749-1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方法: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2级临床专业两个班共10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构建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考核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课程开课前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能力、课程问卷等方面调研分析.结果:新的课程考核评价系统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综合成绩较好,课程通过率较高.配对t检验比较分析发现,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管理、自我效能感等方面优于课程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等方面与课程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问卷调查发现89.4%学生认可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习.结论:新构建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

    课程评价体系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基于微信小程序构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打卡模式的应用研究

    唐曦瀛王利明潘红
    1755-1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记忆打卡模式提高混合式教学课前记忆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78名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学习通要求进行课前记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参与记忆打卡.比较两组期末考核成绩、记忆频率与主体感受记忆难度,并调查记忆打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期末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每周记忆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而每次记忆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体感受记忆难度低于对照组(P<0.05);记忆打卡总体满意度高,全程打卡者对于知识网格化记忆策略的满意度较未全程打卡者的满意度高(P<0.05).结论:记忆打卡模式提高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混合式教学的课前记忆质量.

    微信小程序记忆打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应用研究

    TOX介导T细胞耗竭的机制及其逆转研究

    黄舒欣李扬秋陈少华
    1761-1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胸腺细胞选择相关的高迁移率族蛋白(TOX)是一种与DNA结合的转录因子,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TOX是促进T细胞耗竭的关键转录因子,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提示TOX可能是潜在的免疫生物标志物和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本文就TOX介导T细胞耗竭的分子机制及其逆转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为设计基于TOX更为精准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TOXT细胞耗竭肿瘤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