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女性主义视角下凯绥·珂勒惠支"母与子"主题的母亲形象与情感表达研究

    杨诗雨周康梁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艺术领域,母与子主题一直是众多艺术家热衷表现的题材。女性艺术家由于自身性别的特殊性,往往能够更为细腻地捕捉和表达这一主题中的情感与内涵。凯绥·珂勒惠支作为德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在表现"母与子"主题时,不仅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更透露出浓厚的女性情感与人文关怀。本文研究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德国著名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在其"母与子"主题作品中呈现的形象与情感表达。

    女性主义凯绥·珂勒惠支形象表达情感表达展

    陕北民歌歌词文本附翻译扩展策略描写研究——以《西北回响》为例

    岳祥云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北民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项珍贵遗产。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背景下,陕北民歌的翻译和跨文化传播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本文旨在探讨民歌歌词文本附翻译扩展策略,并以《西北回响》为个案,梳理归纳其中所运用的附翻译扩展策略,以期丰富民歌歌词文本英译策略体系。本文期望为民歌歌词的英译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有效传播。

    民歌英译附翻译扩展策略《西北回响》

    历史文化遗产在推进我国文化自信自强中的路径探讨

    拉姆扎西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发展脉络的忠实记录者,承载着民族基因的深厚积淀与文化血脉的连绵传承,是中华文明独一无二且无法复制的宝贵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围绕其价值挖掘、理念创新、方针制定、实践指导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颖且具前瞻性的理论见解,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精髓、构建现代中华民族文化体系铺设了坚实的道路。步入新时代,面对新使命,需进一步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在活力,让文物成为讲述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历史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充分展现其在文化自信与自强建设中的独特贡献与价值。

    历史文化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遗产

    现代性的精神飞地——论《深圳人》中的都市书写

    周宇欢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篇小说集《深圳人》中体现了对都市生活中崇高与世俗话语的交替、公共与私人空间中凸显的自我和他人之关系,以及欲望浮沉与生命本真的思考。作者通过这三个方面勾勒出了深圳人潜藏的现代性精神症结,将外显的都市与内在的人心同构,最终指向一条都市的逃离之路,也是自我确认和意义探寻之路。

    都市书写深圳书写现代性精神

    《荆楚岁时记》民俗现象的文化哲理

    罗志祥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剖析与想象,充满着哲理思辨。楚地的稻作历史,气候交通、山川地貌,共同孕育出独特的荆楚文化,其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南朝梁代宗懔(约501年-565年)的《荆楚岁时记》是一本记录楚地风俗的著作,保存着远古的文化信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理。

    荆楚岁时记民俗文化意蕴

    莫言小说创作中的身体叙事研究——以《天堂蒜薹之歌》为例

    宋懿霏宋宇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是一部以现实为基础的小说,作者在人物职业身份的设定、形象的塑造、修辞喻体等层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以早期创作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针对身体叙事这一创作手法,探究身体叙事与故事中人物职业身份、主题主旨、审美意象的关系。

    莫言小说身体叙事天堂蒜薹之歌

    简谈拓片的修复方法——以馆藏《宋广平神道碑》修复为例

    郑楠华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拓片修复是维护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关键环节。本文以馆藏《宋广平神道碑》的修复为例,详细阐述了拓片修复的过程。首先,对拓片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以确定其损伤程度并制定相应的修复计划。随后,进行物理清洁,去除拓片上的污渍和附着物。对于断裂或缺失的部分,采用专业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精心修补。为了增强拓片的稳定性,对其进行加固处理,必要时使用填充材料来补全缺失的部分。完成修复后,对拓片进行适当的保护措施,确保其能够在未来的展览和研究中得到妥善保存。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修复工作,我们不仅能够保存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够为学术界和公众提供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拓片修复文化遗产

    考古发掘与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策略研究

    徐同斌钟鸣段登攀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物有着广阔的覆盖范围,更多反映的是人类相关活动。在人类的不断创造中,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历史物质,统称为文物。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非常有必要。一般文物保护工作主要涉及考古发掘与博物馆保管两项内容。其中考古发掘需要工作人员经历文物发现、搜集、整理、分类以及保护等一系列流程,也正是相关操作会对文物的后续保护产生直接影响。博物馆保管则有着更加稳定的环境,相较于考古发掘,博物馆保管有着更高的成熟度。本文将分析考古发掘与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策略,以此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效率。

    考古发掘博物馆保管文物保护主要策略

    考古学视域下昆明翠湖及其历史园林形态考证中的史料应用策略

    马映荷马宁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明翠湖位于云南昆明五华山下,其建造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翠湖及其历史园林形态于百年间历经沧海桑田,不仅"翠湖"这一称谓至20世纪初才慢慢定型,而且在昆明城市发展、滇池水域变迁等影响下,翠湖现存园林形态与其原初样式存在极大的差异。在此过程中,翠湖园林建造与周边地理环境始终保持联动,其每个称谓和形态的迁变都反映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取向。可以说,翠湖园林景观如年轮一般,刻铸着历史之痕。但回望翠湖及其历史园林形态并非易事,本文借助考古学的研究视野,通过不同史料的综合考证,试图寻找、探触翠湖"年轮"的方法。文中的史料所指,并不仅仅针对以传史为主要目标的文献,也包含诗词、楹联、笔记杂录、散文、游记等文学性文本。

    翠湖园林古迹重建史料考考古学

    史前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探索——以昙石山遗址公园规划为例

    陈美祥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对于史前遗址保护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不断强化史前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健全史前遗址保护体系,创新优化史前遗址利用举措,保证史前遗址具备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为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提供强有力支持。基于此,本文就以昙石山遗址公园规划为例,针对史前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史前遗址保护与利用昙石山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