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引领时代 传递力量——"中国风"诠释的文化自信

    周晋雅
    184-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拥有独特魅力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素材,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亮丽名片,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软实力.因此,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并发展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中国风音乐为出发点,深度剖析其旋律、配器、歌词、意境所体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并讨论其所诠释的文化自信对当代青年的潜在教化作用,以及引发的对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文化自信中国风音乐文化

    新时代背景下诗经音乐的创作与实践研究

    蒋波陈鸿英
    187-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诗经音乐的创作与实践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诗经音乐的创作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新的元素和风格,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文章分析了诗经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阐述了诗经音乐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从传承与创新、多样性与包容性,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诗经音乐的创作与实践成果.

    诗经音乐新时代创作实践传承与创新

    翡翠鸟舞的创新应用与发展研究

    张婉韵徐琳周芹兰
    19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武宣壮族翡翠鸟舞,壮语称"扶骆丁陀"(foux roeg dingdiuj),扶骆(fouxroeg),即"舞鸟";"丁陀"(dingdiuj),指"翡翠鸟",是当地群众采用翡翠鸟外形的道具,模仿翡翠鸟的动作进行表演的一种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在新时代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下,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自 2010 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翡翠鸟舞在社会和学界才慢慢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重视.本文旨在民族志的视角下探讨翡翠鸟的创新应用和发展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观察翡翠鸟舞的表演相结合,观察分析翡翠鸟舞的现实生存环境和人文、历史、价值等,探索式研究翡翠鸟舞在新时代的创新应用和未来发展.

    翡翠鸟舞广西武宣创新应用民族志研究非遗

    广西忻城莫土司衙署装饰纹样研究

    杨雨欣
    195-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忻城莫土司衙署被誉为"壮乡故宫",是华夏境内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其装饰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汇总,深入地了解土司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并从文化融合角度解读衙署装饰形成的因素,对其纹样元素的提取分类并分析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研究发现由于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中央有关部门与当地密切交流,造就了多元文化融合.莫土司衙署建筑外观布局继承了汉文化的特点,而建筑装饰方面更多是深受当地壮族文化的洗礼,形成了莫土司衙署的独特性,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莫土司衙署装饰纹样壮汉文化

    服装表演与身份认同:研究蒙古族传统服装艺术表演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人和群体的身份认同

    姜宇
    198-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服装艺术表演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蒙古族传统服装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精神.艺术表演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手段,通过舞蹈、音乐和戏剧等形式,将传统服装呈现在观众面前.然而,这种表演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模仿,更是对身份认同的建构和再现.个体和群体通过参与和观赏这些表演,不仅展示着对传统的尊重,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在当代社会中的定位.因此,本研究将聚焦于蒙古族传统服装艺术表演,并探讨其在个人和群体身份认同中的角色和影响.

    蒙古族传统服装艺术表演身份认同

    中国水墨山水画之"游"与"远"

    周肇勇李勋祥
    20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思维也决定艺术的表现形式.相应地,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反映着思维和社会、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游"与"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水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古人语录案例的引用,分析其内在含义,归纳总结"游"与"远"对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特点与影响.明确了中国水墨山水画中"游"与"远"的构建,展现了"游"与"远"在中国水墨山水画创造中的体现和影响.阐明了"游"是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远"是欣赏的状态.

    山水画意境

    探讨国画艺术中意境表现对观者情感共鸣的影响

    张茜娜
    204-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境是国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画家通过画面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气韵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下,中国画的创作正在不断追求创新和发展.艺术家们通过各种方式来丰富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语言,让其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情感表现一直是中国画创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其内在的核心价值.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画都始终注重情感表达,将情感融入到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从而使观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画家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在中国画的发展中,情感表现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中国画独特的魅力所在.本文通过对国画艺术中意境表现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意境表现对观者情感共鸣的影响.研究认为,意境表现可以通过调动观者的情感和思维,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情感反应,从而提高观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国画艺术意境表现情感共鸣观赏体验

    当代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基于对李斛绘画的思考

    李鲲
    207-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在当下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中国美术的焦点.20 世纪的李斛先生坚持中国画改革,走中西画法融合道路,探索从古典到写实的语言转变,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风貌和文化新意的作品.本文旨在分析李斛的艺术创作,结合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的知识探讨中国画的创新策略,以及反思日后更好地学习中国美术史的方法.

    中国画发展李斛绘画

    "石"营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赤峰市红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李艳蔺旭
    210-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全国唯一的人工森林公园,因其独具特色的红山之石而享誉全球.山令人古,石令人静.红山之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其符号特色从壮美、秀美、奇美中得以凸显;整体设计理念交映于生态化培育、经济化推动及素养化融合角度之中;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恪求固本守正、培元创新及多环参调的运营打造原则.

    红山之石环境艺术文化传承

    传统绘画中的线对夜游景观照明的启迪研究——以温州"印象南塘"夜间灯光中的光线表达为例

    林勇超沈君豪程巍
    213-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夜间文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社会趋势促进了夜间旅游的发展.温州"印象南塘"凭借灯光营造吸引大量游客,然而,学者认为其在景观照明营造的虚实变化和交互统筹仍需完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传统绘画中以线造型和物象造境的手法在"印象南塘"灯光营造中的应用.以传承传统绘画审美的方式营造"印象南塘"灯光,来建立用光线连接新旧事物、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新文脉.

    夜间旅游温州传统绘画新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