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村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村经济

张晓山

月刊

1002-8870

010-85195650/49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农村经济/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农村形势和政策走势,系统提供农村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介绍各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构建与治理进路

    钟钰巴雪真陈萌山
    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系统阐述和回应了新时代粮食安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在阐释新时代粮食安全总目标、总要求、总任务、总方针、总路径的基础上,揭示其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沿着"产品-商品-特殊商品"的理论逻辑,明晰粮食的属性和战略价值;回顾"地方分化-资源匹配-治理转变"的历史逻辑,厘清粮食安全政策体系建立轨迹:围绕"工业化技术化之路、要素集聚之路、县域之路、产业之路、保障之路"的实践逻辑,明确维护粮食安全的发展路径.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之路,应坚持主体论、"两藏"论和自主论,从充分调动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深入实施"两藏"战略、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方面发力.

    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理论粮食安全治理

    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验事实、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

    尹朝静杨坤田云
    2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5-202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本文科学估算中国农业生态价值,进而将其作为一种合意产出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并构建EBM-GML模型测算和分解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然后采用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等方法,考察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5-2021年,中国农业生态价值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且形成"西高、中次、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08%,表现出阶段性的波动式增长和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农业生态技术进步驱动.第三,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总体差异明显扩大,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此外,全国和三大区域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第四,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距明显扩大,分布形态呈现由"单极化"向"两极化"和"多极化"演进的趋势,且分布动态的内部流动性较弱.

    农业生态价值全要素生产率EBM-GML模型动态演进

    制度组态视角下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多元路径探析——基于动态QCA的面板数据分析

    方芳张立杰赵军
    4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考察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在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发挥的多因素联动效应,探寻了在渐进式改革中农业绿色发展的多元路径.研究发现:实现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需要多因素协同发挥作用,单个因素无法单独发挥作用来实现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高政府支持在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政府支持缺乏和市场化落后是造成部分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核心因素;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存在多元路径和复杂机制,四类组态路径可实现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政府-市场-社会多元驱动型、政府主导型、政府-市场双元驱动型和多元协同的城镇化驱动型;农业绿色发展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且各省份在实现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中并不遵循一致的组态路径:城镇化为农业绿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下农业经营规模需要因地制宜.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制度组态动态QCA

    加入合作社能否提高家庭农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苏赣陕892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

    薛永基薛艳金张园圆
    6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江苏、江西和陕西3个省892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使用Super-SBM模型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微观分析框架,并采用Logit模型分析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的影响因素.本文进一步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假设,估算加入合作社对家庭农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处理效应,并基于回归调整方法验证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农场经营年限、劳动力规模对其加入合作社具有正向作用,家庭农场经营者务农经历、家庭农场注册商标与拥有高标准农田对其加入合作社具有负向作用.加入合作社后,家庭农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加入合作社对家庭农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作用路径,按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成本压力、收益激励、组织规范和绿色意识.从驱动因素看,经济机制相较于管理机制更能驱动家庭农场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合作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家庭农场倾向得分匹配法

    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三大争议问题的回应——基于"浙大卡特-企研中国涉农研究数据库"的评估

    马彦丽李子皓贾玉丛孙天合...
    9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浙大卡特-企研中国涉农研究数据库"提供的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回应有关"空壳社"、合作社经营和服务能力以及合作社"异化"三个方面的争论.研究发现:第一,根据合作社报送年报情况和活跃度得分情况,尚在运行的合作社约60%为"空壳社".第二,合作社经营和服务能力整体偏弱,分布很不均衡.近90%的合作社社员数量不足10人;合作社平均注册资金为218万元,但有虚增可能;2013-2020年,仅有15%左右的合作社公示了资产状况,其中,35%~47%的合作社所报告的营业收入为0,44%~57%的合作社盈余小于或等于0,90%以上的合作社纳税金额为0,而且,以上各项指标在合作社之间差异很大.第三,合作社"异化"问题尚未解决.实地调研发现,合作社盈余分配以按股分红为主,股权集中度与按股分红的比例正相关.另外,对合作社股权集中度的测算表明,多数合作社的股权集中度很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进一步上升.基于以上情况,政府和学术界应进一步反思合作社相关法律和政策,提升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经营能力股权集中度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自中国1873个县域的证据

    彭凌志赵敏娟
    11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对激活农村各类集体生产要素潜能,实现城乡要素有效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1873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以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助于激发地区发展动能,对县域一二三产业发展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二,在集体资产已经积累比较多的东部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发展活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整体上比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第三,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国家对贫困县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贫困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比非贫困县更加明显.第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聚水平提升,有助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县域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被动反应与主动选择:国家土地督察何以抑制城市扩张

    杨孟禹唐宝时刘雅宁
    13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制度是影响城市扩张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国家土地督察制度设立视为准自然实验,构建2000-2021年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集,实证分析土地督察是否抑制以及如何抑制城市扩张.研究发现:土地督察能有效抑制城市扩张,被督察城市的扩张速度约下降5.3%.土地督察对城市扩张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威慑城市政府促进土地出让市场化、遏制土地违法利用、矫正土地策略性配置的"被动反应",以及激励城市政府调低经济增长目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主动选择"机制来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被动反应"与"主动选择"均有空间异质性:远离海岸线、经济增长土地依赖度高、市委书记任期短的城市"被动反应"效应较强,而邻近海岸线、经济增长土地依赖度低、市委书记任期长的城市则"主动选择"效应较强.本文为深入理解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经济效应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有一定启发.

    土地督察城市扩张被动反应主动选择

    日本对非洲农业技术转移的发展、模式与反思——以日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水稻技术转移为例

    马红坤金晔毛世平
    15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日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水稻技术转移为例,系统探究日本官方发展援助对非农业技术转移的发展、模式并进行深刻反思,进而凝练出对中国完善对非洲农业技术转移机制的启示.研究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始,日本基于履行国际责任、开发非洲资源与市场、获取国际社会信任和话语权、推动实施"海外农业战略"等综合考量,不断推动对非洲农业技术转移.为此,日本着眼水稻生产经营链条的每个环节,向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开展以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灌溉水稻栽培、新品种推广、收获后加工以及增强受援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典型模式的水稻综合技术转移.总体来看,日本官方发展援助农业技术转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可持续性尚有不足.日本官方发展援助对非洲农业技术转移的经验和教训,在实现双方技术优势和真实需求有效衔接、变革非洲农耕模式和农耕理念、拓展技术转移视野以开展综合技术转移、提升技术转移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对中国具有启示意义.

    农业技术转移非洲水稻官方发展援助(ODA)日本

    建设农业强国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探索——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23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华静范璐杰
    175-184页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关于公开论文数据与程序代码等资料的说明

    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