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学学报
中国农学会
农学学报

中国农学会

刘旭

月刊

1007-7774

zgnc@agri.gov.cn

010-59194481

100125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农业部北办公区中国农学会

农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CSTPCD
查看更多>>《农学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农学会主办的高水平学术性期刊(刊号:CN 11-6016/S)。该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担任主编。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收录。主要读者对象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高等院校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农业技术人员等。 《农学学报》立足高端,关注农学学科前沿、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学学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作为办刊宗旨,主要刊载农业科学领域创新性理论、研究报告、科研简报、综述等学术性论文。主要栏目有:农艺科学,生理生化,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园艺园林,食品科学,畜牧兽医水产,农业工程,农业信息,农产品贮藏加工,三农问题研究等,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一个全新学术交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福建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及其种质资源研究——基于对浦城、屏南两县的调查

    郭炀婕王松良何梓彬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现代作物育种的基础材料和农业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中国粮食与农副食品安全具有重大作用。为探讨在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转型及社会经济体系变化背景下,福建省粮食作物地方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的有效策略,通过对南平市浦城县与宁德市屏南县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结合对关键利益群体的重点访谈与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了当地谷类、薯类及豆类等粮食作物地方品种及其种质资源的保存现状和利用情况。针对高产杂交作物组合主导下粮食作物地方品种种质资源流失的严峻问题,结合育种专家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提出了促进福建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及其种质资源有效保存与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

    福建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作物种质资源浦城县屏南县

    植物免疫诱抗剂维大力对水稻抗病及产量的影响

    缪康束兆林张付强张国...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验证维大力对水稻产量及抗病性方面的功效,为其在水稻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了不同施用时间(播种前、苗期、破口期、齐穗期)及不同施用方法(拌种、茎叶喷雾)组合的处理。结果表明,维大力不同处理方式处理后,水稻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拌种+破口期喷雾+齐穗期喷雾效果最好,病指防效达76。53%,且该处理组合方式对水稻产量的提升也最为明显,增产了13。27%;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不同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因此,在水稻生产中,推荐使用维大力拌种,并在水稻破口期、齐穗期150 g/hm2茎叶喷雾处理。

    水稻维大力抗病性产量水稻纹枯病

    声明

    《农学学报》编辑部
    13页

    化肥减量配施矿物生物炭对黄河滩区玉米产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白雪原苏和宗莉闫东...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化肥减量配施矿物生物炭对黄河滩区土壤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地区玉米种植及土壤改良提供科学用肥参考。通过田间试验,本研究开展了不同化肥减量配施矿物生物炭处理,包括常规施肥(F1,施用磷酸二铵,300 kg/hm2)、化肥减量12。5%配施75 kg/hm2矿物生物炭(F2)、化肥减量25%配施150 kg/hm2矿物生物炭(F3)、化肥减量37。5%配施300 kg/hm2矿物生物炭(F4)以及化肥减量50%配施600 kg/hm2矿物生物炭(F5),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矿物生物炭促进作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对保持土壤全钾含量稳定性方面效果明显,有利于提升土壤磷含量。与F1相比,化肥与矿物生物炭配施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加1。48%~12。61%,尤其是当施用为262。5 kg/hm2的磷酸二铵和75。0 kg/hm2的矿物生物炭时,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以上结果表明,矿物生物炭部分配施化肥能够改善土壤性质,并保证作物产量。

    矿物生物炭化肥减量土壤性质玉米产量经济效益

    不同温度下生物炭与氮肥对棉田CO2和N2O排放的影响

    王佳柳维扬郝兴明张盛...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农田管理方式下极端脆弱区盐碱地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阐明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从而为减轻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电导率为9。35 mS/cm和pH 8。38的极端盐渍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15、25、35℃)、施氮肥水平(0、120、240 kg N/hm2)以及生物炭施用量(0、5、10 t/hm2),所有处理均控制在田间持水量60%,培养周期为45 d。研究结果表明,增温与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CO2和N2O的排放量,而短期施用生物炭能够降低N2O的排放。具体来看:(1)在相同温度和生物炭条件下,氮肥的施用显著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当施氮量为120 kg N/hm2时,CO2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是对照的2。02倍和1。28倍;而当施氮肥量提高到240 kg N/hm2时,CO2和N2O累积排放量达到最大,分别是对照的2。22倍和1。64倍。(2)在相同温度和氮肥条件下,生物炭的施用显著降低了N2O的排放。与未施用生物炭的对照相比,当生物炭施用量为5 t/hm2时,N2O的排放量减少了7%;而当生物炭施用量增至10 t/hm2时,N2O排放量进一步减少了13%。(3)温度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与15℃相比,25℃条件下的CO2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11。34 g C/kg和39。69 mg N/kg;而在35℃条件下,CO2和N2O累积排放量最大,分别增加了48。17 g C/kg和69。69 mg N/kg。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极端盐碱地农田管理中,合理的温度控制、氮肥施用策略以及生物炭的使用对于调控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旱地温度施肥生物炭温室气体排放

    杭州湾砂质海涂土壤质量随围垦时间的演变

    闻秀娟顾国平厉方桢谢舻...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围垦海涂土壤在利用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采样分析了杭州湾下沙大桥至嘉绍大桥段不同时期围垦的砂质海涂土壤肥力性状,探讨了砂质海涂土壤质量指标随围垦利用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砂质海涂土壤脱盐、脱钙较为迅速,围垦15~30 a后,土壤盐分下降至1 g/kg以下,达到农作物安全范围;围垦100 a后表土已基本脱钙,下层土壤脱钙率也在50%以上。砂质海涂围垦后,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逐渐积累,钾素逐渐下降。围垦15~30 a后,表土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分别比围垦前高出111%、39%和33%;围垦100 a后表土全钾比围垦前下降了12%。随着围垦利用时间的增加,表土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硼、有效钼含量逐渐下降,重金属含量有轻微增加的趋势。砂涂土壤中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很低,但其也可随围垦时间增加。总体上,围垦砂质海涂土壤质量随利用时间增加,逐步向有利于作物生长方向发展。

    砂质海涂杭州湾围垦土壤肥力质量肥力性状盐分有机质演变

    连续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细菌的影响效应

    靳志丽李小慧王燕郭文龙...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连续施用饼肥、稻草及其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通过在特定小区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化学肥料的基础上,添加饼肥或稻草能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特别是稻草翻压还田处理,其效果最为显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中独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大约是其他处理组的2倍。在细菌群落科的分类水平上,稻草翻压还田特别增加了嗜氢菌科(Hydrogenophilaceae)和间孢囊菌科(Intrasporangiaceae)的相对丰度。因此,烟田施用饼肥、稻草等有机物料能够有效维持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变细菌群落组成,特别是稻草翻压还田模式,对于保持烟田土壤细菌多样性尤为关键,有助于实现烟田土壤保育的目标。

    烟田有机物料土壤细菌群落菌群结构饼肥稻草土壤细菌多样性烟田保育影响效应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的菊花品种综合评价

    梁冠左红娟腊贵晓刘永康...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简便易行的菊花综合评价方法,用于筛选适合郑州栽培的菊花品种。采用灰色关联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8个菊花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菊花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均存在差异,变异系数为6。07%~34。42%。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菊花产量与其他8个性状关联度从高到低为分枝数>花朵数>冠幅>株高>单花鲜重>叶长>花径>叶宽,说明菊花育种和引种中应重点关注分枝数、花朵数、冠幅3个农艺性状指标。主成分分析中,得分第1名为'婺源皇菊'与鲜菊花产量第1名一致,主成分前4名与鲜菊花产量前4名品种一致。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构建出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有效进行评价,筛选出的'婺源皇菊'、'金丝皇菊'、'怀黄菊1号'和'怀白菊'等品种可以在郑州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

    菊花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

    施肥处理对番石榴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范晓玥陈斌姚立萍赵依杰...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番石榴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15 kg/株(T1)、常规施用复合肥2 kg/株(T2)、有机肥15 kg/株+复合肥1。6 kg/株(T3)、有机肥15 kg/株+复合肥1。2 kg/株(T4)、有机肥15 kg/株+复合肥0。8 kg/株(T5)6个处理,测定番石榴生长、产量及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T3处理枝长比T2处理增加15。75%;T3处理2批果实纵径比T2处理分别增加7。73%和7。49%,横径比T2处理分别增加9。57%和9。97%;T3处理2批果实平均单果重比T2处理分别增加18。80%和21。36%。T3、T4处理对果实品质改善效果较好;其中T3处理2批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比T2处理分别提高19。98%和10。8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19。61%和11。30%;T4处理2批果实总糖含量比T2处理分别提高25。97%和27。18%,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27。24%和36。27%,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24。19%和24。43%。综上所述,与不施肥或单施肥处理相比,每株增施有机肥15 kg、配施1。2~1。6 kg复合肥能更显著地提升番石榴的产质量。

    番石榴有机肥复合肥减量产量品质施肥处理生长指标

    漳州地区葡萄产期调节技术

    郑元庆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漳州地区葡萄产期调节栽培模式和关键技术措施,并评估其在提升葡萄品质和延长采收期的作用,利用漳州地区的气候优势,通过促早栽培、延迟栽培、一年两收栽培模式等技术措施,采用培育壮芽提高二茬果成花率、精准修剪提高萌芽率等技术手段对不同品种葡萄进行处理。结果显示,葡萄产期调节技术提升了葡萄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同时有效延长了采摘期,使葡萄的采摘期从传统的1个月延长至8个月,不仅提高了葡萄种植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本研究总结的葡萄精准修剪、二茬果管理、灌溉和施肥等生产经验,可为漳州地区乃至南方地区利用产期调节技术提升葡萄种植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葡萄产期调节延迟栽培促早栽培漳州地区一年两收经济效益休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