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史
中国农史

王思明

双月刊

1000-4459

zgns@njau.edu.cn

025-84396605

210095

南京市童卫路6号南京农业大学内

中国农史/Journal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季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联合主办的农业历史专业学术性刊物。本刊创刊于1981年。迄今为止,已出版85期,发表论文1400多篇,达1200多万字,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国内三大经济史杂志之一。自1992年以来,本刊连续3次均被评为历史类全中文核心期刊,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此外,本刊刊登文章还被美国《史学文摘》、《美国历史与生活》和《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杂志摘录和转载,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晋东南乡村"村社"制度的逻辑体系探究

    姚春敏
    125-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东南村社发轫于隋唐,持续千年,经历了宋金元的数次转型,至清代进入发展成型和稳定的时期.有清一代,以社庙为中心的村社空间布局基本形成,这是村社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村落中频繁的赛社祭神仪式,客观上起到了聚集社民的文化心理建设作用,同时也在仪式中确立了村社组织职责和社首权威.无论是民主遴选的社首还是按照田亩征收的社分制度,甚至于细化到村民生活方方面面的社规制度,在这一时期都得以完善,乾隆朝之后晋东南村社从无序的习俗发展成有着严密组织规范的地方自治制度.在社庙建设和村社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士绅作为四民之首,为其寻找到了合乎正统的理论基础,他们把"先王建社""社起于亩"的信古思想赋予村社,以"神道设教"为其树立正统形象,这一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理论定性也成为清代村社制度得以在晋东南乡村迅速发展的重要推手.

    村社赛社祭神社分士绅村落共同体

    江苏太湖地区水上渔民的改造研究(1949-1956)

    胡艳红
    13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存在着大量的水上渔民,其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流动性使其成为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群体.他们普遍生活贫困,与盗匪纠结不清,文化水平低下,封建迷信严重,成为新中国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盲点.文章以太湖地区的水上渔民为例,通过梳理分析人民政权对水上渔民改造的历史脉络和推进路径,揭示宏观制度的部署于在地实践中存在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指出新中国对水上社会的治理始终是在一个宏观制度的框架之下展开,并且依靠减少宏观制度在地实践的差异性,从而实现了国家的一体化建构.

    水上渔民太湖治理民主改革合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