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刘承基 凌锋

月刊

1672-5921

CJCVD@vip.163.com

010-83128791

100053

北京市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的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与动脉瘤破裂相关性分析

    王雅栋耿介文胡鹏何川...
    28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的动脉瘤三维形态学参数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破裂多发动脉瘤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方法测量入组患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包括动脉瘤直径、最大径、宽度、瘤颈宽度、体积、入射角、载瘤动脉直径、表面积、波动指数、非球形指数),计算动脉瘤长宽比、宽颈比、纵横比和尺寸比,并记录动脉瘤位置信息.将多发动脉瘤中破裂责任动脉瘤纳入破裂组,其余动脉瘤纳入未破裂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评价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形态学参数及动脉瘤位置信息的差异.结果 56例破裂多发动脉瘤患者共126个动脉瘤纳入分析.在形态学方面,直径>5mm[51.8%(29/56)比15.7%(11/70),O<0.01]、最大径>6mm[57.1%(32/56)比 25.7%(18/70),P<0.01]、入射角>107°[57.1%(32/56)比35.7%(25/70),P=0.016]、宽颈比>1.1[50.0%(28/56)比 30.0%(21/70),P=0.022]、纵横比>1.1[46.4%(26/56)比 25.7%(18/70),P=0.015]和尺寸比>1.9[57.1%(32/56)比 10.0%(7/70),P<0.01]在破裂组与未破裂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动脉瘤位置方面,破裂组动脉瘤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39.3%(22/56)]和大脑中动脉[23.2%(13/56)],而非破裂组动脉瘤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28.6%(20/70)]和颈内动脉非后交通段[27.1%(19/70)],两组动脉瘤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尺寸比>1.9为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62,95%CI:2.40~56.15;P=0.002).在动脉瘤位置方面,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破裂风险高于颈内动脉非后交通段动脉瘤(OR=19.25,95%CI:2.19~169.51;P=0.008).结论 对于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动脉瘤的三维形态学参数中尺寸比>1.9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明显高于颈内动脉非后交通段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形态学参数位置破裂动脉瘤

    基于非增强CT的影像组学识别动脉致密征阴性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初步研究

    周怡瞿航赵义王苇...
    297-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非增强CT(NCCT)的影像组学识别动脉致密征(HAS)阴性的急性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或急诊科,经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DSA]检查证实的急性单侧MCAO且NCCT表现为HAS阴性的患者80例;在NCCT图像上以每例患者的患侧MCAO段及正常侧对应节段血管作为感兴趣区,共提取108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筛选关键特征,构建并计算出影像组学评分,分别建立支持向量机(SVM)、光梯度提升机(LightGBM)、梯度提升(GradientBoosting)及自适应提升(AdaBoost)4种影像组学模型以预测MCAO.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方法进行各模型ROC间的比较,最后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影像组学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 基于160根血管的NCCT图像最终筛选出6个关键特征,分别为偏度、能量、灰度大小区域矩阵(GLSZM)-灰度不均匀性、GLSZM-低灰度区域强调、GLSZM-尺寸区非均匀性标准化、GLSZM-区域熵.SVM模型测试集预测急性单侧MCAO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95%CI:0.497~0.878),精确度为0.688;LightGBM模型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620~0.955),精确度为 0.781;GradientBoosting 模型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为 0.654(95%CI:0.457~0.852),精确度为0.688;AdaBoost模型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I:0.515~0.899),精确度为0.750.Delong检验显示,LightGBM模型测试集与GradientBoosting模型测试集间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余模型测试集间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CA显示,LightGBM模型表现较好.结论 基于NCCT的影像组学对于识别HAS阴性的急性单侧MCAO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该结论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大脑中动脉闭塞非增强CT动脉致密征阴性影像组学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305页

    前交通动脉的代偿功能对非责任病变侧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影响

    夏明钰华扬贾凌云
    306-311,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的代偿功能对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非术侧颈动脉血流速度测定与狭窄程度评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接受单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且ACoA开放的患者161例.所有患者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并经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依据ACoA开放代偿是否完全,将所有患者分为ACoA开放代偿完全组(69例)和开放代偿不完全组(92例).比较CEA前后ACoA开放代偿完全组和开放代偿不完全组颈动脉超声(CDU)测得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期末流速(EDV),并将超声与DSA或CTA评估非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危险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 CEA后1周内,ACoA开放代偿完全组和开放代偿不完全组的非术侧颈动脉的PSV[分别为(107±35)、(122±40)cm/s]和 EDV[分别为(37±12)、(47±16)cm/s]与术前 PSV[分别为(177±58)、(163±54)cm/s]和EDV[分别为(64±21)、(76±25)cm/s]比较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ACoA开放代偿完全组的非术侧颈动脉中,CDU评估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与DSA或CTA评估结果存在相对不一致性(Kappa=0.074);DSA或CTA评估为轻度狭窄的58例患者中,55例(94.8%)超声高估为中度狭窄,2例(3.4%)高估为重度狭窄;DSA或CTA评估为中度狭窄的9例患者中,8例超声高估为重度狭窄.ACoA开放代偿不完全组的非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或CTA评估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0.920);DSA或CTA评估为轻度狭窄的70例患者中,2例(2.9%)超声高估为中度狭窄;DSA或CTA评估为中度狭窄的9例患者中,1例超声高估为重度狭窄.结论 ACoA开放且代偿功能完全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术前非术侧颈动脉PSV和EDV明显升高,进而可导致高估非术侧颈动脉的狭窄程度.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多普勒超声前交通动脉

    双侧椎动脉不对称性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张峰华扬刘一铭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规范化评估数据库课题组...
    312-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的椎动脉不对称性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估数据库"中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接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筛查者共6 423例.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左、右两侧椎动脉超声检查参数,即椎间隙段(V2段)内径及采用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和PSV起始段/PSV椎间隙段]评估的VAOS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依据检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VAOS组与非VAOS组.将椎动脉内径≤2.0 mm定义为椎动脉发育不良(VAH);将双侧椎动脉V2段内径差值≥1.2 mm定义为椎动脉优势(VAD),并将所有患者分为VAD组和非VAD组(内径差<1.2 mm).最终统计分析时,若涉及侧别,各组以侧进行统计;若未涉及侧别,各组以例数进行统计.以发生VAOS作为因变量,将一般资料、解剖学因素(VAH、VAD)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将其中P<0.05的项目作为自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人群6 423例,男1 985例,女4 438例;年龄19~80岁,平均(43±13)岁.其中VAD组628例,非VAD组5 795例.(1)与VAD组比较,非VAD组女性占比更高(69.9%比61.3%,P<0.01),年龄更小[(43±13)岁比(45±14)岁,P<0.01],且年龄<40岁人群占比高于VAD组(46.3%比38.4%,P<0.01),VAH患者比例和VAOS发生比例均低于VAD组(分别为0.6%比17.2%和1.5%比4.0%,均P<0.01).(2)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发生VAOS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OS组男性比例、年龄、BMI及VAH和VAD的比例均高于非VAOS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92,95%CI:1.30~2.85,P=0.001)、年龄(OR=1.12,95%CI:1.10~1.14,P<0.01)和 VAD(OR=2.14,95%CI:1.30~3.40,P=0.002)是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筛查人群发生VA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AD的发生受性别和年龄影响,VAD是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发生VAOS的独立危险因素.

    椎动脉超声起始段狭窄椎动脉发育不良椎动脉优势

    脑静脉侧支循环评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转归中的研究进展

    菲罗拉·卡萨尔朱希婧廖安宇朱武生...
    319-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管内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脑动脉侧支循环常被认为是制定血管内治疗决策和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的研究证据显示,脑静脉侧支循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同样重要.脑静脉侧支循环不仅为脑血液循环提供关键的引流作用,其动态变化也关联着患者的临床预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无效再通、出血转化及脑水肿形成等多种结局.作者旨在通过复习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脑静脉侧支循环评估的相关研究报道,阐述脑静脉侧支循环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以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脑静脉侧支循环综述

    缺血性卒中后脑白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黄馨蕾吕鹤群曾春利冯瑶婷...
    327-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且常伴有脑白质损伤(WMI).WMI患者常存在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感觉运动障碍、尿失禁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WMI可通过影像学技术早期发现,但目前缺少相应的干预手段及特异性治疗方法.研究缺血性卒中后WMI的病理机制有利于预防WMI发生,延缓其进展,有助于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或特异性治疗手段.作者对缺血性卒中后WMI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缺血性卒中脑白质损伤机制综述

    线粒体转移在缺血性卒中中的研究进展

    黄煜铮尹艳玲
    33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表现为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但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仍存在局限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与线粒体转移密切相关.线粒体在细胞能量供应、信号传递等方面至关重要.近年来,将线粒体转移应用在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作者综述了目前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线粒体转移的相关研究,以期通过分析当下研究的不足并进行展望,为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新方法的研究提供指引性帮助.

    缺血性卒中线粒体转移隧道纳米管细胞外囊泡间隙连接综述

    环指蛋白213基因变异与血管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曹芳刘珺宇郭雨欣严俊霞...
    341-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指蛋白213(RNF213)为烟雾病的易感基因,也与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多种血管相关疾病有关.作者对RNF213基因变异与血管相关疾病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环指蛋白213基因血管疾病综述

    发病超24小时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的研究进展

    石万达白雪松孔文程焦力群...
    349-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卒中是目前危及人类建康的重大疾病,自2015年以来,机械取栓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的指南倾向于机械取栓治疗时间窗在24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对于超24h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是否有效尚存在争议.作者回顾了已报道的相关临床研究,从研究设计的角度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预测因素及影像学筛查方式的选择进行综述.

    卒中血管内治疗时间窗半暗带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