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方喀斯特矿区稻田土壤镉污染的原位营养修复效果研究

    赵茹邵国胜胡钧铭蒋鑫...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南方喀斯特矿区的镉污染问题,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营养修复剂对污染稻田土壤的原位修复效果.通过设置3个处理组:对照组(T,,不添加修复剂)、无机营养修复剂组(T2)及有机无机营养修复剂组(T3),利用梯度扩散薄膜法(DGT)分析了水稻根际土壤中镉的形态变化和生物有效性,并探讨了这些变化与土壤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1)营养修复剂显著影响了稻田土壤中镉的形态分布,促进了可交换态镉向残渣态镉的转化.具体来看,与对照组相比,T2、T3分别降低了可交换态镉含量占比14.71%、5.88%,增加了可还原态镉含量占比8.51%、6.38%.虽然T3对残渣态镉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T2使其增加了 10%.(2)T2、T32种营养修复剂均显著降低了水稻收获期根际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T2、T3分别降低了 54.21%、50.47%.(3)与对照组比较,T2、T3显著提升了 土壤的有机质(7.37%、7.50%)、pH(5.29%、17.06%)和阳离子交换量(12.24%、11.10%).营养型修复剂利于矿区镉污染稻田土壤修复并实现土壤质量同步提升.

    隔污染稻田原位修复Cd形态转化营养修复剂喀斯特矿区

    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的测算及趋势预测

    储霞玲叶高松郑林秀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广东省种植业的碳排放特征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预测2022-2060年种植业碳排放趋势,为广东省制定农业减排增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业物质投入和农田土壤利用两大类碳源,采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广东省1990-2021年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净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净碳排放强度,分析其动态演变趋势,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2022-2060年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净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1990-2021年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净碳排放量总体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25.23%、30.58%,排放构成方面,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量占比为63.94%~79.69%,农业物质投入碳排放量占比为20.31%~36.06%,化肥、农药、农膜是农业物质投入碳排放的前三来源,水稻、蔬菜种植是主要的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源;(2)1990-2021年广东省种植业碳汇量在波动中下降,下降幅度为22.23%,碳汇主要来源于稻谷、甘蔗和蔬菜,三者碳汇量占比为87.23%~94.03%;(3)1990-2021年广东省以农业产值为单位的碳排放强度、净碳排放强度均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分别达93.20%、93.69%;(4)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净碳排放与农业经济的脱钩状态以强脱钩和弱脱钩为主,农业经济增长与种植业碳排放的协调状态较好;(5)以1991-2021、2001-2021、2011-2021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预测,均发现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净碳排放量在2022年后呈持续降低趋势,但降低幅度有所不同,以2011-2021年数据为样本的预测值最小、降低幅度最大.基于此,提出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增效措施,优化稻田管理,强化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等政策建议.

    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种植业碳汇Tapio脱钩模型碳排放预测

    抑制剂和包膜尿素对河套灌区土壤养分含量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苗运彩何铁虎刘德燕丁维新...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种类的氮素抑制剂和包膜尿素对河套灌区向日葵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不施肥(Control)、常规施氮(NPK)、常规施氮+脲酶抑制剂HQ+硝化抑制剂DCD(HDN)、常规施氮+脲酶抑制剂NBPT+硝化抑制剂DCD(NDN)、50%包膜尿素+50%普通尿素(PCU1)和70%包膜尿素+30%普通尿素(PCU2).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抑制剂联用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无机氮含量,增幅分别为2.4%~5.0%、11.6%~12.1%、36.7%~50.0%、12.4%~13.2%和24.0%~56.6%.相反,包膜尿素处理则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无机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抑制剂联用显著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7.3%~10.2%,施用包膜尿素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无显著影响.抑制剂联用和PCU1处理显著增加向日葵地上部分生物量,以HDN处理最高,增幅达到16.8%,而PCU2处理则无显著影响.与NPK处理相比,PCU1、HDN和NDN处理显著增加了向日葵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HDN处理最高.相反,PCU2处理对向日葵产量无显著影响,并降低了氮肥利用率.综上所述,常规施氮与双效氮素抑制剂配合施用是提高河套灌区土壤养分保蓄能力和向日葵产量的重要措施.

    氮素抑制剂包膜尿素土壤养分向日葵产量氮肥利用率河套灌区

    河南省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灾害时空特征分布

    檀艳静李辉张溪荷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1961-2020年河南省95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方法,并结合Matlab和ArcGIS软件工具,系统分析了河南省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河南省设施农业生长季内,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这些变量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明显的纬向模式,其中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从北向南递增,日照时数则相反.日平均气温低于-8℃的低温站次有明显减少趋势,寡照日数有显著增加趋势,暴雪发生站次无明显变化趋势,低温日数和寡照日数呈纬向分布,低温日数自北向南递减,寡照日数自北向南递增,暴雪日数空间分布不明显.综上所述,河南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具有区域性特点,因此,在发展设施农业时,应考虑区域差异,科学规划布局.

    河南设施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

    基于SPEI的陕西苹果产区近60a干旱变化特征

    张勇黄俊芳刘璐张维敏...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明确气候变暖背景下陕西苹果产区的干旱变化特征,为陕西苹果产区适应气候变化,科学指导陕西苹果防旱减损提供参考.利用陕西省苹果产区近60a的气象站月降水、气温资料,计算陕西苹果各产区年、生长季、各生育期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其进行趋势、突变和周期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60 a陕西苹果产区年际明显趋于干旱,生长季总体趋于干旱,突变点多集中在1970s和1990s,1990s后干旱趋势较为明显,其中渭北东部产区干旱趋势尤为显著、干旱风险持续增加;萌芽—幼果期干旱趋势十分明显,干旱风险持续增加,突变点多集中在1970s后期至1980s初期和1990s初期,1990s初期后干旱趋势较为明显,产区中渭北西部、渭北东部、关中的干旱趋势显著;着色—成熟期、越冬休眠期总体趋于干旱,突变点多集中在1970s,1970s中后期以来呈干旱趋势,各产区均存在干旱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果实膨大期则以波动变化为主,未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基于SPEI的干旱分析结合了降雨和蒸散发、考虑了更长时间尺度、适用于不同气候区域,更能客观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陕西苹果产区干旱情况.气候变化造成的降水偏少、气温升高是陕西苹果产区趋于干旱的主要影响因素.

    陕西苹果SPEI分生育期趋势突变周期

    一株多粘类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菌作用

    窦龙涛曲晓军胡基华姜威...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开发高效的微生物生防制剂,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本研究从水稻根际土壤筛选到一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KH-19,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测序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用牛津杯法和平板对峙法测定其抑菌活性,针对水稻稻瘟病进行了盆栽防效试验.结果显示:KH-19菌株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该菌对3株供试菌株大肠杆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和白菜软腐病菌BC2均有抑菌作用,对其他6种病原细菌和8种病原真菌也有较好拮抗作用,对水稻稻瘟病菌抑菌率达63.67%.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随着KH-19菌液浓度的提高水稻稻瘟病病情指数随之降低,当菌悬液浓度为106~107cfu/mL时,对接种第20天的稻瘟病防病指数达78.11%.P.polymyxa KH-19作为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生防菌株,在防治水稻稻瘟病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鉴定盆栽实验水稻稻瘟病菌水稻病害防治生防菌株Paenibacilluspolymyxa抗菌活性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生防菌GDND-2的鉴定及防病效果

    沈会芳杨祁云张景欣蒲小明...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烟草根腐病生防菌剂的研发储备菌株资源.以烟草根腐病菌为靶标,筛选拮抗菌,通过培养形态、生化特征和分子技术鉴定菌株.用平板划线测定拮抗菌耐受力,盆栽试验验证其对病害的防效.筛选出拮抗菌GDND-2,其10%和20%发酵滤液对病菌生长抑制率为53.09%和62.24%.鉴定GDND-2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nzensis),该菌抑菌谱广,耐极端温度、酸碱和盐碱,对多菌灵等7种常用杀菌剂不敏感.GDND-2发酵液处理15、30、45 d,对烟草根腐病的防效为70.00%、74.62%和79.51%,处理45 d的防效高于多菌灵.贝莱斯芽孢杆菌GDND-2抗菌谱广,性状优良,可有效防治烟草根腐病,有望开发为生防菌剂.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贝莱斯芽孢杆菌鉴定耐受性防治效果

    芡叶瘤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李美霞王晓飞陈亚丽钱新...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芡叶瘤病为水生蔬菜芡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芡叶瘤病菌保藏的最佳条件并筛选出防控该病害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温度、pH、碳源及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室内毒力测定杀菌剂单剂及混剂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并开展单剂对芡叶瘤病防效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 7;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铵.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氟环唑、丙环唑、嘧菌酯对供试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0.8992、0.6531、0.1650、1.8751、0.9227、2.3432和6.0517 mg/L,其中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丙硫菌唑抑菌活性较强;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丙硫菌唑对芡叶瘤病防效分别为94.36%、85.64%和82.56%;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选择了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按照质量比1∶1、1∶2、1∶3、1∶4、1∶5、5∶1、4∶1、3∶1、2∶1组合,5∶1配比时有增效作用,SR为1.5029,可在生产上用于芡叶瘤病防控.

    叶瘤病病原菌保藏条件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生长速率法毒力测定田间药效试验

    3种瓢虫对西花蓟马和烟粉虱的控制能力研究

    张欢何恒果刘国余佳敏...
    14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异瓢虫、七星瓢虫和十斑大瓢虫这3种天敌昆虫对西花蓟马和烟粉虱的生物防治潜能.在室内条件下,用田间采集的西花蓟马和烟粉虱若虫对3种瓢虫进行不同益害比的饲喂试验,试验过程中记录各处理西花蓟马虫口密度、烟粉虱若虫有咬痕个数及羽化的成虫比例.结果表明,西花蓟马饲喂处理3d后,3种瓢虫成虫和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控制能力由强到弱为:多异瓢虫成虫>七星瓢虫3龄幼虫>七星瓢虫成虫>十斑大瓢虫3龄幼虫>多异瓢虫3龄幼虫>十斑大瓢虫成虫,其中多异瓢虫成虫对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48.35%.烟粉虱若虫饲喂处理3d后,十斑大瓢虫幼虫处理组中烟粉虱低龄若虫有咬痕的个数占比为2.61%,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各处理组烟粉虱成虫羽化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多异瓢虫成虫对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较高,十斑大瓢虫幼虫对烟粉虱低龄若虫具有一定取食趋性,但3种瓢虫对烟粉虱高龄若虫均没有取食趋性.

    西花蓟马烟粉虱多异瓢虫七星瓢虫十斑大瓢虫生物防治益害比取食趋性

    一例猪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

    张鑫赵东辉李杰贾伟娟...
    14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鉴定和分析锦州某猪场病死猪脏器中分离出的一株病原菌,以期为该细菌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LB琼脂培养进行革兰氏染色,BP特殊培养基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16S rDNA测序及小鼠致病性试验,并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由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可知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BP培养皿可见黑色菌落生长及菌落周边透明圈;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非常敏感;经16S rDNA测序,该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DNA片段相似性高;镜检观察病理切片,可见各组织脏器有明显病理损害.该猪场致病菌经分离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部分抗生素产生耐药,小鼠攻毒试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耐药性药物敏感性试验16SrDNA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