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对氮肥施用效应的研究

    陈静温凯王君仇景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类型优质水稻品种的适宜施氮量,有效解决因片面追求产量、大量施用氮肥而造成的氮肥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以中熟中粳'南粳5718'、迟熟中粳'南粳9108'、早熟晚粳'宁香粳9号'三类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生育期及生育进程来看,中熟中粳稻'南粳5718'对氮肥用量基本无响应,而早熟晚粳稻'宁香粳9号'对氮素施用较敏感。在一定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南粳9108'与'南粳5718'在施氮量为315kg/hm2时,产量最高;而'宁香粳9号'在施氮量为270kg/hm2时,产量最高。此外,增施氮肥会显著影响'南粳9108'与'南粳5718'的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但'宁香粳9号'的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几乎无影响;同时,施氮量的增加还会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降低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

    优质粳稻氮肥响应产量稻米品质

    播期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尹逊栋吕广德亓晓蕾陈永军...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冬小麦产量,开展播期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本研究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中穗型品种'山农18'和多穗型品种'红地95'为试验材料,设置9月30 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4个播期,对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茎蘖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泰农18'、'山农18'、'红地95'的株高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茎蘖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产量在播期为10月10日时最高,分别为 9。38 t/hm2、8。94 t/hm2、9。22 t//hm2,播期为 10 月 30 日时最低,分别为 7。26 t/hm2、7。32 t/hm2、7。74 t/hm2,比最高处理分别下降22。6%、18。1%、16。1%。通过对3个品种产量和三要素之间的通径分析可知,播期主要影响大穗型品种'泰农18'的穗粒数,中穗型品种'山农18'的千粒重,多穗型品种'红地95'的单位面积穗数。综合比较,3个品种的最适播期均为10月10日,晚播可造成株高、叶面积指数、茎蘖数下降,产量降低。

    冬小麦播期穗型株高群体性状产量通径分析

    部分有机肥代替化肥对中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立伟易媛刘静王静...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淮北麦区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在保持产量和品质情况下的绿色施肥方式。以中强筋小麦'徐麦44'为材料,研究设计3种施肥方式:单施化肥(T1)、1/3有机肥+2/3化肥配施(T2)、单施有机肥(T3),通过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粉质质量指数、面粉吸水率、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等粉质参数、淀粉含量、淀粉糊化特性、籽粒容重进行测定,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施肥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的产量及其三因素、籽粒容重、沉降值、吸水率、淀粉含量、糊化特性与T1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而籽粒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均显著高于T1处理,弱化度显著低于T1处理;与T1、T2处理相比,T3处理显著降低了中强筋小麦的产量及其三因素、蛋白质含量、容重、沉降值以及粉质参数,但是增加了籽粒的淀粉含量和糊化特性相关参数。T2处理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小麦产量与品质,甚至在有些品质参数上有所提升,提高了中强筋小麦的面筋强度及加工品质,这在淮北麦区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生产绿色施肥方式的探索上有一定指导意义。

    小麦产量品质有机无机肥配施淮北麦区中强筋小麦绿色施肥

    CaCl2引发对菜豆幼苗生长、光合参数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沈祺冯国军刘大军卫梦丹...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氯化钙(CaCl2)引发对菜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并评估其在生理生化层面上的作用。实验以菜豆'将军'为材料,采用40mmol/L的CaCl2溶液对菜豆种子进行12 h引发处理。结果显示,相较于未引发处理的干种子对照组(CK1)和蒸馏水处理对照组(CK2),经CaC12引发12 h后的菜豆,其幼苗干重分别显著增加了38。8%和19。2%。净光合速率较2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5。8%和16。4%。淀粉酶(a+β)总活力亦显著增加,相比2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9。9%和15。3%。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CAT活性的提升最为显著,与CK1和CK2相比分别增加了3。5%和13。5%。可溶性糖含量较CK2无显著差异,但较CK1相目比则增加了106。6%。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有所提高,分别比CK,和CK2高出了16。4%和3。9%。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阴离子(O2)水平在引发后均有所下降,分别比CK1和CK2降低了39。0%和11。8%,以及15。5%和12。1%。综上所述,40mmol/L CaCl2引发12 h处理能有效提升菜豆的光合效率,改善多项生理生化指标,从而促进菜豆生长。研究为CaCl2种子引发在促进菜豆幼苗生长和产生的生理生化效应上提供实际参考价值。

    菜豆种子引发光合参数生理生化指标氯化钙

    烟区不同类型油菜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特性研究

    肖丽霞张玉琴刘春菊谭效磊...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山东和四川烟区适合与烟草轮作的油菜品种,并分析其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特性。通过采用尼龙网袋法,在室内模拟田间条件下对2种类型(白菜型和甘蓝型)的4个冬油菜品种进行培养,观察秸秆的腐解过程和养分释放情况。结果显示,培养前10 d,油菜秸秆快速腐解,各养分也快速释放,养分最终释放率表现为K>N>P>C;腐解进程中,秸秆碳氮比有所波动,但大致呈上升趋势;白菜型油菜秸秆的腐解程度、碳和氮的释放率高于甘蓝型油菜,而钾的释放率低于甘蓝型油菜,磷的释放率表现出地区差异;四川烟区油菜秸秆的腐解程度及碳、氮、磷素的释放率高于山东烟区,钾的释放率高于山东白菜型油菜;油菜秸秆腐解可显著提高供试土壤中有机质、氮、磷和钾素的含量,但不同烟区、不同类型油菜秸秆的增效程度有所差异。从秸秆还田利用的角度来看,2烟区中的白菜型油菜品种更适合与烟草轮作种植。

    烟区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油菜秸秆秸秆腐解腐解特征养分释放土壤养分轮作种植土壤改良

    芝麻种质苗期耐盐性鉴定及耐盐材料筛选

    宫慧慧崔新晓张玉娟王欣...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盐渍化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发展耐盐碱作物对盐碱地高效利用和提高土地增量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耐盐性差异明显的芝麻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设置0‰、5‰、8‰NaCl溶液3个处理,测定相对株高、存活率以及干/鲜重等指标,确立芝麻苗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芝麻苗期各生长指标均呈下降趋势。8‰NaCl浓度下,相对苗/根鲜重、相对苗/根干重、相对株高和相对存活率变化范围分别为20。57%~49。12%,28。26%~48。76,8。17%~23。42%,6。46%~21。10%,10。91%~45。01%和6。83%~53。00%。采用隶属函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耐盐能力综合评价,各材料排序为'G551'>'G441'>'LZ 1'>'中芝 11'>'LZ 2'>'JH1'>'G358'>'G452'。对 126份芝麻种质以8‰ NaCl为筛选浓度、以相对成苗率为筛选指标,进行了苗期耐盐性鉴定,通过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划分为5大类,并筛选到耐盐芝麻种质9份。本研究为芝麻耐盐性鉴定和耐盐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材料和技术支撑。

    芝麻苗期耐盐性鉴定评价主成分分析

    盐碱胁迫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响应机理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高敬文郭子燕王峰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盐碱胁迫下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调控途径的综述研究,为盐碱胁迫下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根系生长、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系统、氧化还原系统、离子平衡等方面系统归纳了盐碱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从土壤氮素循环、根系氮素吸收和氮素同化等方面分析了盐碱胁迫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可以从氮高效品种选用、土壤调理剂施用、土壤有机质增施、生长调节剂控制、内生菌根定植等方面提高盐碱胁迫下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通过开展综述,提出了开发利用相应的菌剂产品、关于不同程度的盐胁迫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响应特征、开展耐盐品种的育种工作、深入挖掘植物体内碳氮代谢相关组学机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盐碱胁迫下对作物氮素利用的影响等盐碱地作物的养分管理和稳产高产理论与途径研究方向。

    盐碱胁迫作物生长氮素吸收利用生理机理调控措施

    7个杨树品种苗期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苗婷婷吴中能刘俊龙丁昌俊...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筛选具有高抗逆性和强适应性的杨树优良品种。通过系统研究7个杨树品种的苗期表观生长性状、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绿素荧光生理特征,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品种间指标的差异,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苗期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显示,(1)各杨树品种苗期生长表现、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叶片解剖结构中的下层栅栏厚度、上表皮厚度及上表皮相对厚度有显著差异。其中'湘林75'和'巨霸杨'叶绿素含量较高,Y(Ⅱ)、ETR、qP等叶绿素荧光参数也较高,光合能力较强;'江淮1号杨'叶片较厚,下层栅栏组织发达,抗旱性较强。(2)叶片解剖结构与叶绿素荧光参数间存在相关关系,中脉厚度与ETR、Y(Ⅱ)均显著负相关,栅栏组织、CTR与Fv/Fm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荧光参数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未达显著水平。(3)7个杨树品种苗期生态适应性由强到弱为'湘林75'>'巨霸杨'>'湘林90'>'湘林80'>'江淮1号杨'>'2025杨'>'皖林1号杨'(CK)。

    杨树叶片解剖结构叶绿素荧光特性生态适应性主成分分析抗旱性

    灌草覆盖——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新路径探析

    刘振稳刘倩肖潇马仁义...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热河谷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受地形和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形成特殊的水热状况组合,是中国分布最北的一块"热区"。在长期剧烈的人为干扰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双重压力下,干热河谷的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结构与功能濒临崩溃,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极度退化区和植被修复极端困难地区之一。本文先简要回顾了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的历史,接着系统分析河谷区生态修复工作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灌草覆盖技术可能是该区域最为适合的一种生态修复方式。该技术可以克服干旱和高温两大河谷区植被修复的关键限制性因子,并实现保水、固土和增肥的植被修复技术目标。本研究首次提出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3条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结合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实行分区修复原则;优选乡土物种进行植被修复原则。同时,建议从水土保持能力、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植物群落健康和综合效益评价等4个方面来评估河谷区植被修复效果。最后,研究展望了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研究的未来方向,包括加强群落演化规律及其适应性机制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动态监测机制,选育和培育乡土物种,以及开发和推广植被修复新技术。

    干热河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乡土物种植被演替土壤健康灌草覆盖技术水热状况动态监测

    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研究现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颜宏白亚妮冯志珍卢雨欣...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应用拓宽思路,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文综述了氨基酸原料的来源和生产工艺,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的功能特点、发展现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水果作物、经济作物中均有广泛应用,对作物生长、果实品质提升和土壤改良等有积极作用,然而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需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需求进行进一步探索。单一营养型的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开发功能与营养相结合的新型含氨基酸水溶肥料。

    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水溶肥水肥一体化作物生长土壤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