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稻对高温逆境的响应机制及防御措施研究进展

    李渊唐洋吴云飞蒋敏...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和极端高温天气发生频率正在不断上升,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一定威胁.为进一步阐明水稻对高温的响应机理,本文从高温对水稻生产指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水稻相关基因分子对高温的响应、应对热害的防御措施等方面归纳了水稻高温热害方向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高温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水稻响应高温的生理(光合特性/抗氧化系统)及基因分子机制,得出了水稻耐热特性是品种与环境互作形成的结论.水稻光合特性由气孔及非气孔限制因子共同影响,抗氧化进程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来实现;水稻通过激活关键基因表达,刺激体内热信号转导以提高植株的热适应性;通过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管理监测体系、探寻创新栽培制度,多角度挖掘水稻高温防御机制.提出了今后可以将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相结合,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基因插入、重组和突变等手段,融合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分析,进而从微观的角度深入解析水稻耐高温机理并挖掘更多耐热种质资源,其次可以加强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合作,这将有利于耐热表型的精确鉴定与关键基因的精细定位,也能帮助育种家培育拥有新基因型的耐高温水稻.研究旨在为今后开展水稻耐热育种工作和提高水稻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水稻高温逆境生产指标生理特性基因分子调控防御措施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胡星晨张耀元窦志周建...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高产优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探明爱增多与金多收2种生长调节剂的施用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优质丰产水稻品种'南粳5718'(苏审稻20210047,粳稻品种)和'徽两优858'(皖稻2016023,籼稻品种)为试验品种,施用爱增多与金多收两种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设置爱增多、金多收1、金多收2、空白对照4个处理,研究爱增多与金多收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旨在阐明爱增多与金多收对水稻增产提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爱增多促进水稻分蘖发生、颖花分化及灌浆结实,对粳稻增产效果明显;施用金多收1与金多收2对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籼稻稻穗分化和开花结实均有作用,施用金多收1对籼稻增产效果显著;'徽两优858'在金多收1处理下的整精米率最高,'南粳5718'4个处理下的整精米率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徽两优858'中最终黏度爱增多最高,金多收1的外观、口感与食味值均最高.'南粳5718'中最终黏度金多收1最高,崩解值金多收2最高,消减值金多收2最低;爱增多的外观、黏度、平衡度、食味值均最高,硬度最低;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徽两优858'的空白最高,'南粳5718'的金多收2最低.研究结果可为创新水稻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生产效益提供理论参考.

    植物生长调节剂籼稻粳稻产量稻米品质

    不同施氮量及氮肥基追比对'郑麦369'产量的影响

    王红梅吕继龙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不同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内茎蘖数以及产量构成因素产生重要影响,探索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的最佳组合,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设计,以氮肥施用量为主处理,氮肥基追比为副处理,主处理设置4个不同的施氮量,包括F1 120 kg/hm2、F2 180 kg/hm2、F3 240 kg/hm2和F4 300 kg/hm2;副处理设置6个不同的基追比,包括N13∶7、N2 4∶6、N3 5∶5、N4 6∶4、N5 7∶3、N6 10∶0,在拔节期进行追氮.在出苗期、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调查内茎蘖数;在灌浆期测定千粒重变化;在成熟期测定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基追比,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郑麦369'产量,其中F3处理能有效提高小麦群体数量,F2处理能减少成穗期茎蘖消亡率,且F2处理对'郑麦369'的增产效果最大,增产达到9.74%~33.58%;小麦产量随着基肥中氮肥比例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相比N1、N2和N3,小麦产量在N5和N6处理中显著下降;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的交互作用下,F2N1的小麦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增产最高达到52.12%.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进而影响'郑麦369'的产量,其中F2N1的交互处理下的小麦产量达到最高.本研究为优化'郑麦369'的高产栽培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小麦产量施氮量氮肥基追比栽培措施

    不同新型尿素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及生产效益的影响

    王文赞韩建李鑫王琛...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新型尿素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新型尿素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普通尿素为对照,连续5年施用6种新型尿素,测算小麦-玉米轮作产量,分析新型尿素对产量构成的影响,同时测定植株与籽粒氮素吸收情况,核算新型尿素的氮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及生产效益.结果表明:相对普通尿素连续施用新型尿素均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P<0.05),增产范围为7.08%~11.77%,其中小麦季控失尿素增产9.02%,玉米季含锌尿素增产15.52%;小麦季新型尿素氮素吸收及利用无较大差异,而玉米季控失尿素分次施肥与含锌尿素的平均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达到了 9.49 kg/kg和10.63kg/kg;从生产效益来看,控失尿素分次施用与含锌(锰)的净收益最高.本试验条件下,建议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分次施用控失尿素或者施用含锌(锰)尿素.

    新型尿素小麦-玉米轮作产量构成氮素吸收氮肥利用氮肥农学效率生产效益

    根系功能分离技术在甘薯源库关系研究中的演进及其应用

    李明梁永书张聪屈会娟...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薯根系功能分离技术(RFSD)是通过特殊栽培模式使甘薯养分吸收根和贮藏根在空间和功能上发生分离的一种新型栽培技术.通过此技术不仅可实现在不影响植株生长的情况下观测块根发育,还可在同一遗传背景下开展光合运输效率研究,是开展甘薯源库关系研究和培育空中甘薯的关键技术.本文归纳了"源""流""库"对甘薯产量的影响,回顾了甘薯RFSD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目前发展的几种RFSD的原理、演进过程、特点及优长,分析了 RFSD在甘薯源库关系和空中甘薯研究中的应用.提出RFSD可作为研究甘薯"源""流""库"互作关系的重要手段,今后可利用其优势,在同一遗传背景下开展源库关系和理想株型研究;改进和完善RFSD系统,为设施条件下实现空气中稳定结薯创造可能.RFSD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可为甘薯新品种特别是高光效短蔓高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为设施栽培及品质精细调控提供技术支撑.

    甘薯根系功能分离吸收根贮藏根源库关系空中甘薯

    摘叶对不同株型木薯品种源、库器官特征的影响

    林洪鑫张志华汪瑞清吕丰娟...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摘叶对不同株型木薯品种源、库器官特征的影响,以紧凑型品种'华南205'、'桂热4号'和伞型品种'华南12号'、'华南15号'为试验材料,设计4个摘叶处理和不摘叶处理,研究木薯植株形态、干物质生产、氮素积累量和叶片营养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源叶数的减少,单株块根产量、成熟期植株的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随之降低.植株保留的源叶数越少,摘叶比越大,库/源比越小,株高变矮,茎秆和薯粗变细,薯长变短.随着源叶数的增多,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随之呈增加的趋势,叶片蔗糖和总淀粉含量随之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摘叶时间的递进,叶片可溶性总糖和总淀粉含量随之增加,而蔗糖含量随之下降.紧凑型品种叶片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总淀粉含量均高于伞型品种.研究发现,木薯植株保留的源叶数过少,摘叶比大,植株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降低,植株和块根的生长受限,块根产量下降.研究以期为高纬度区域木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

    木薯摘叶株型源特征库特征

    国审棉花新品种'聊棉15号'丰产稳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商娜李庆恩李晓宇闻小霞...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了解国审棉花新品种'聊棉15号'的生产性能,利用2016-2018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通过产量、高稳系数、增产点率、品种离优度和产量构成因素,对'聊棉15号'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6-2018年'聊棉15号'平均皮棉产量1712kg/hm2,较对照'石抗126'增产16.77%,三年50个试验点次有49个点次增产.通径分析表明,总成铃数、铃重和衣分对'聊棉15号'皮棉单产均具有直接的正向效应,对皮棉单产直接贡献大小表现为总成铃数>衣分>铃重.'聊棉15号'是适合黄河流域棉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生产中要在保证总成铃数的基础上,协调好三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发挥品种的生产潜力,为保障国家棉花生产安全做贡献.

    '聊棉15号'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通径分析总成铃数黄河流域

    抗坏血酸提高棉花种子萌发耐盐性及其生理机制

    徐建伟闫紫欣朱金成茹思博...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新疆主栽棉花品种'新陆早61号'为材料,旨在探讨抗坏血酸(AsA)浸种对提高棉花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的效果及其生理机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盐胁迫(NaCl、Na2SO4和Na2CO3+NaHCO3)下,抗坏血酸(AsA)浸种对棉花种子(棉种)主要发芽特性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种的萌发随盐胁迫浓度升高而下降;但在AsA浸种处理后,棉种萌发特性显著增强,其中发芽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5.32%、56.10%和 44.0%.最佳 AsA 浸种浓度分别为 0.10 mmol/L(NaCl 和 Na2SO4)和 0.15 mmol/L(Na2CO3+NaHCO3).此外,盐胁迫萌发过程中AsA浸种提高了棉种SOD、POD、CAT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了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同时降低了 MDA和H2O2的水平.研究表明,AsA浸种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渗透物质含量和减少膜脂过氧化,有效提升了棉花种子的耐盐性.

    抗坏血酸盐胁迫棉花种子萌发生理机制抗氧化酶

    磷酸二氢钠对甜菜种子引发的影响

    王璐洋胡华兵王荣华王茂芊...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磷酸二氢钠不同处理对甜菜种子活力的影响,以筛选出新的甜菜种子包衣材料.选取'TD801'甜菜种子作为试验材料,设定磷酸二氢钠的浓度为10、15、20mmol/L,浸泡时间为8、16、24h(未经处理的干种子作为CK)对甜菜种子进行处理.通过测定发芽指标,探讨了磷酸二氢钠对甜菜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浓度的磷酸二氢钠在8、16、24h处理时,均能有效促进'TD801'甜菜种子发芽;相较CK,各处理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增加6.67%~16.67%、5.66%~15.66%,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增加5.25%~98.05%、7.9%~101.29%,各处理的电导率比CK降低28.30%~66.40%.当浓度为10mmol/L,24h时,对发芽势和发芽率的效果更好;当浓度为15mmol/L,24h时,对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影响较好;浓度10 mmol/L,时间为24 h对相对电导率效果更好.磷酸二氢钠能够促进甜菜种子萌发,浓度为10 mmol/L、15 mmol/L,浸泡时间为24 h的磷酸二氢钠处理效果最佳.

    甜菜种子磷酸二氢钠种子引发电导率差异分析发芽指标活力影响

    不同有机物料对洱海流域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短期影响

    郭树芳翟丽梅刘宏斌雷宝坤...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明不同有机物料施用对洱海流域露地蔬菜和水旱轮作2种典型种植模式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了不添加有机物料(CK)、秸秆、生物炭和牛粪添加4个处理,在恒温恒湿下培养15 d.结果表明:(1)与CK相比,有机物料对菜地土壤N2O排放均有抑制作用,对水旱轮作土壤则为促进作用,其中秸秆的促进作用最高.与秸秆处理相比,生物炭和牛粪处理水旱轮作土壤N2O排放分别降低了 64.9%和68.3%(P<0.05).3种有机物料均降低了菜地土壤N2O排放比率,但仅秸秆添加显著增加了水旱轮作土壤N2O排放比率(P<0.05).(2)与CK相比,生物炭和牛粪处理对菜地和水旱轮作土壤CO2排放均表现出轻微的抑制作用,生物炭和牛粪处理CO2排放量比秸秆处理分别降低了 84.9%~85.1%和41.7%~43.1%(P<0.05).(3)有机物料添加增加了菜地土壤CH4排放量,而仅秸秆添加提高了水旱轮作土壤CH4排放量(P<0.05).(4)与CK相比,有机物料添加后菜地土壤硝化速率显著升高(P<0.05),土壤矿化速率也均升高,但仅秸秆和牛粪处理效果显著(P<0.05);而水旱轮作土壤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则均有所降低,其中秸秆和生物炭显著降低(P<0.05).长期仅施有机肥的水旱轮作农田土壤全球增温潜势比菜地高,其中秸秆添加显著提高了水旱轮作土壤增温潜势,而3种有机物料均显著降低了菜地土壤增温潜势.研究可为洱海流域农田合理添加有机物料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有机物料温室气体排放N2OCO2CH4秸秆生物炭牛粪土壤矿化土壤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