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炭吸附废液染料研究进展

    华旸周柳柳陈圆圆李明婉...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染料工业的发展使得染料废液处理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挑战,生物炭由于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在吸附废液染料物质方面表现出色,成为一种高效、经济且环境友好的吸附材料.本文综述了生物炭染料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机理与影响因素,归纳总结出:生物炭对染料废液的吸附机理,包括氢键作用、π-π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配位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这些作用共同决定生物炭与染料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吸附效率;影响生物炭吸附能力的因素,包括制备生物炭的原料、改性方式和制备工艺等;废液性质如溶液pH和离子浓度等因素对生物炭吸附染料能力也有影响.提出当前生物炭吸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研究对象单一、工艺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本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以推动生物炭在染料废液治理中的实际应用.

    染料废液生物炭吸附机理影响因素废液治理

    不同添加剂对好氧堆肥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武美华律凤霞王德汉张胜男...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好氧堆肥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氮素的流失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降低了堆肥产品质量,化学添加剂和生物菌剂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猪粪、蘑菇渣和过磷酸钙通过添加自研复合菌剂和改性生物炭进行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封存的效果及其机制.试验共设置3组处理:T1:猪粪+蘑菇渣+过磷酸钙,T2:猪粪+蘑菇渣+过磷酸钙+0.5%自研复合菌剂,T3:猪粪+蘑菇渣+过磷酸钙+0.5%自研复合菌剂+8%改性生物炭.结果表明:堆肥24 d结束后,3组处理的相关指标均满足有机肥腐熟标准.与T1相比,T2氨气排放量减少31.0%,有机质增加1.36%;T3氨气排放量减少56.0%,有机质增加5.34%.在微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T2和T3的群落丰度均高于T1,且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大洋芽孢杆菌属(Oceanicbacillus)等丰度,其中大洋芽孢杆菌属具有较强的固氮作用.0.5%自研复合菌剂与8.0%改性生物炭联用在促进堆肥腐熟、减少氨气挥发、提高保氮能力和改善有机肥品质等方面效果最佳.

    好氧堆肥氮素转化自研复合菌剂改性生物炭氮素封存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长沙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耕地土壤肥力的评价

    胡明勇冯秋分朱坚任正伟...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定量评估长沙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2023年3—9月,以水田、茶园、果园与菜园为试验对象,采集并分析各采样点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与缓效钾养分含量,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定量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综合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长沙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肥力特征变异较大,茶园土壤肥力特征差异大,而菜园土壤肥力特征差异适中.(2)长沙市水田、果园与菜园土壤pH无明显差异,说明其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较小.相反,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中土壤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皆有显著差异,表明长沙市土壤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受水田、茶园、果园、菜园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大.(3)主成分综合得分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长沙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田土壤肥力最好,菜园、果园次之,茶园最差.总体来看,茶园的土壤pH 4.51(呈酸性),显著低于水田、果园与菜园,严重影响了土壤肥力.因此,为了满足茶树生长的酸性环境,在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时,需以增加土壤养分投入为主,调控土壤酸碱度为辅.

    长沙市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

    有机物料还田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徐建明王艳红刘忠珍郑小东...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条件下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为研究对象,在等量碳投入条件下分析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早稻产量、温室气体排放特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稻产量方面,秸秆还田处理相对于对照处理提高了4.71%,而生物炭还田处理相对于对照处理提高了17.2%.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生物炭还田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P<0.05),而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CH4排放通量、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P<0.05).生物炭还田处理不仅能显著提高早稻的产量,同时能显著降低水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而秸秆还田处理对产量提升效果有限,具有较高的环境增温风险.

    秸秆生物炭产量温室效应低碳农业有机物料还田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理化性质

    基施土壤调理剂对土壤Cd钝化和水稻Cd吸收的影响

    袁海伟姜兴华唐守寅胡露...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选取湖南省衡阳市肖家镇金星村和牛岭村两处不同质地的Cd污染稻田土壤,开展为期3 a的大田试验,旨在探究土壤调理剂对改善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以及减少水稻糙米中Cd积累的效果.结果显示,连续3 a基施土壤调理剂(2250 kg/hm2和3000 kg/hm2),显著提升了2村Cd污染稻田土壤的pH,并有效降低了土壤中有效态Cd浓度,降幅分别为14.1%~50.0%和16.9%~49.4%.此外,连续3 a基施土壤调理剂还显著促进了水稻产量增加,同时降低了糙米中Cd含量,其降幅分别为40.4%~62.9%和40.0%~64.1%.特别地,在施加3000 kg/hm2土壤调理剂的情况下,2地所产稻谷中的Cd含量均低于国家安全食用标准(GB2762—2022)规定的限值,仅为0.15~0.18 mg/kg.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此处理方式可使农户净收入分别增加1603~2912元/hm2和2282~3408元/hm2.综上所述,通过向轻度Cd污染稻田施加适量土壤调理剂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修复技术,有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并提高农民经济收益.

    土壤调理剂Cd污染土壤水稻农田修复经济效益食品安全

    施用生物炭并减少灌水量对麦田土壤团聚结构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李廷宇申毅童俊飞路顺凤...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生物炭在不同灌溉条件下对麦田土壤结构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设置2个生物炭施用量0 t/hm2(B0)和20 t/hm2(B1)与2个灌水量4500 m3/hm2(W0)和4050 m3/hm2(W1)水平,开展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变化及小麦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并减少灌水量会影响土壤团聚体分布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0~20 cm土层,生物炭施用提高了>2 mm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团聚体GMD和MWD,但减少灌水量会降低>2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并降低土壤机械团聚体的稳定性;在20~40 cm土层,各处理间趋势与0~20 cm土层基本一致;但减少灌水量的同时施用生物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土壤机械团聚体的稳定性并提高冬小麦产量,以B1W1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最高,较B0W0处理显著提高9.73%.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适量减少灌水量(4050 m3/hm2)并施用生物炭20 t/hm2可显著提升灌区麦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稳定性,有利于农田土壤结构改善,促进小麦产量提升.

    生物炭灌水量土壤稳定性冬小麦产量土壤团聚体灌溉条件土壤结构

    穿心莲NAC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徐世强李静宇孙铭阳顾艳...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NAC(包括NAM、ATAF和CUC亚家族)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各种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鉴定和分析穿心莲中的NAC基因家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穿心莲中的NAC基因家族,并对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染色体位置分布、共线性以及表达谱进行了详细分析.共鉴定出91个穿心莲NAC基因,蛋白长度为139~715 aa,不均匀分布在染色体两端;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绝大多数基因定位在细胞核中;通过和拟南芥NAC蛋白构建进化树,将其分为16个亚家族;物种内共线性分析发现穿心莲NAC中有4组串联复制和36对片段复制基因对;基于亚家族功能保守性,顺式作用元件分析以及干旱胁迫和MeJA处理转录组分析,挖掘了响应穿心莲干旱和穿心莲内酯合成的NAC基因.本研究对穿心莲的NAC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预测了干旱和内酯合成相关基因,为后续NAC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穿心莲NAC基因家族干旱胁迫MeJA处理全基因组鉴定生物信息学理化性质进化树顺式作用元件染色体位置分布共线性分析表达谱分析

    柑橘黄龙病防治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林接英崔一平黄峰牟桂萍...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防治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降低该病对全球柑橘产业带来的损失,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在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目前尚未开发出有效的药剂或抗病品种.对柑橘黄龙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传统的"三板斧"技术,栽培无病苗木从源头上控制黄龙病、防治柑橘木虱阻断其传播途径、挖除染病树消灭传染源;拓展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苗木脱毒,光照、蒸汽热处理等;多方向的化学药物防治技术,包括抗生素、纳米材料、免疫诱导剂和抗菌肽等;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各类益生菌、微生物制剂等.最后,对土壤改良剂与生物防治剂联合治疗黄龙病技术、基于遗传改良的柑橘转基因抗病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柑橘黄龙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柑橘黄龙病防治技术药剂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基因改良

    尖孢镰刀菌SIX效应因子研究进展

    陈益文彭存智徐兵强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是导致农作物枯萎的土传性真菌病害,该病害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效应因子是病原菌与农作物互作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对其作用机理解析可为病菌病害防治提供切实有效的策略.Fo在侵染农作物时,会在其维管束木质部分泌一种蛋白,称为SIX效应蛋白(Secreted In Xylem).为了研究SIX效应因子在病原菌Fo与寄主植物间的作用方式,分析了SIX效应因子在Fo染色体组上的结构特点,归纳了SIX效应因子鉴别Fo不同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影响Fo致病性以及影响寄主植物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功能特点,并指出SIX效应因子不仅对寄主植物有毒力作用,还能与植物发生非亲和互作来影响病原菌的入侵.本研究结果揭示了SIX效应因子在不同方面对植物的作用与影响,也为植物抗病分子机理研究和植物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尖孢镰刀菌致病性免疫反应枯萎病效应蛋白SIX效应因子结构特点专化型和生理小种无毒因子

    水稻立枯病菌的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康美花段灵涛阴长发曲润波...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鉴定水稻立枯病的致病菌,并确定其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分类地位,通过显微观察和基于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保守序列的分析,鉴定了分离到的水稻立枯病菌,明确了其序列与同属近缘菌的差异和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分类地位.将分离培养的水稻立枯病菌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立枯病菌F.graminearum与同属近缘种拟枝孢镰刀菌F.sporotrichioides的rDNA ITS保守区序列在92、129、150、390、394~397、399、401、403、405、408和418~419等位置存在差异.系统发育结果表明:水稻立枯病菌菌株JXNC-1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各菌株聚为独立一支,与拟枝孢镰刀菌F.sporotrichioides亲缘关系较近.6属真菌划分为2个大的组群,Group Ⅰ(G Ⅰ)又细化成2个亚群.

    水稻立枯病禾谷镰刀菌rDNAITS序列鉴定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