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然降雨和施用缓释肥对北运河上游大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刘自飞李红波陶增蛟霍珊珊...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北运河上游流域,通过大田监测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不施肥(T1)、传统施肥(T2)、缓释肥(T3)3种不同施肥处理玉米生长季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流域内12 h内降雨量超过30 mm时,土壤含量水呈饱和状态,由此地表径流液产生;若在1 h内降雨量超过30 mm,则会加剧径流的产出.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的总氮、总磷、铵态氮、硝态氮流失量均偏低,分别低15.3%、24.2%、10%和12%,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T3处理的总氮流失率为0.07%,较T2处理减少46.2%;T3处理的总磷流失率为0.13%,较T2处理减少71.7%;T3处理的硝态氮流失率为0.06%,较T2处理减少25%.综上,与传统施肥相比,施用缓释肥在减少氮磷流失方面能起到一定的减排作用,对科学推广缓释肥和评估缓释肥对氮磷流失的减排效果提供了数据支撑.

    自然降雨缓释肥北运河径流氮磷损失

    基于4种生态位模型的橘小实蝇在四川盆地潜在分布区

    张欣冯晓斐玥王茹琳...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为橘小实蝇在四川盆地的检疫检测、综合防治及风险分析提供科学决策参考.运用基于最大熵(Maxent)、遗传算法(Garp)、环境包络原理(Bioclim)和Gower距离算法(Domain)的4种生态位预测模型预测橘小实蝇在四川盆地潜在适生区,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Kappa统计量分析方法检验模型预测效果.结果表明,4种模型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area under the ROC curve)平均值均大于0.9,Kappa统计量平均值亦大于0.75,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通过"刀切法"分析得出最干季降水量、最干季平均温度、温度季节性变化和温度日较差是主导橘小实蝇潜在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对当前橘小实蝇分布格局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4种模型预测橘小实蝇适生面积和位置相差较大,但均包含川中丘陵区、川东平行岭谷区和盆边南部低山区,且川中丘陵区东部、川东平行岭谷区和盆边南部低山区的西部均为高、中适生区集中区域.由此可见,橘小实蝇在四川盆地适生范围较广,鉴于柑橘对四川盆地经济的重要性,当地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其的检测检疫工作,避免造成较大的损失.

    橘小实蝇生态位模型潜在适生区四川盆地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毒素的研究现状

    符百文许炼郑梅霞朱育菁...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云金芽胞杆菌是应用最为成功的微生物杀虫剂,它产生的最大一类杀虫蛋白是Cry毒素,其田间应用是防治农业害虫和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Cry毒素具有针对宿主生物速效、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低、对环境友好和可降解等优势.本研究简述了 Cry毒素在投入农业使用中产生的昆虫抗性问题,归纳了 Cry毒素结构和功能、作用机制、蛋白结构域、昆虫抗性等研究现状,总结了表观遗传机制、受体调控、原生肠道菌群促进抗性的三大特点,分析了对抗性昆虫的应对措施,认为人工选择新型耐药昆虫以预见可能的耐药途径、Cry毒素进行定向进化和田间交互使用策略是研究重点.本文旨在为Cry毒素在农业生物防治中的成功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防治Cry毒素昆虫抗性杀虫机制突变改造

    甘肃省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祁娜许永峰王爱文何树文...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引起甘肃省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21年9月,在甘肃省张掖市采集具有典型病害症状标本,利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于病样中共获得39株分离物,能引起与田间症状相一致的病原菌30株,表现症状为根茎腐烂型、根腐型和茎腐型3类.根据形态特征将30株病原物均鉴定为镰孢霉属真菌,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将30个致病镰孢霉菌分别鉴定为拟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和柔毛镰刀菌(F.flocciferum),其分离频率依次为 50.00%、20.00%、16.67%、6.67%、3.33%和3.33%,其中拟轮枝镰刀菌为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优势致病菌,首次报道柔毛镰刀菌可以侵染玉米.该研究结果为玉米黑髓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玉米黑髓病镰刀菌分离鉴定

    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特性研究

    魏莲刘虹伶伍兴隆陈河竹...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能力和捕食规律,将野外采集的十斑大瓢虫置于室内饲养2代,再测定其各龄幼虫及雌、雄成虫对豆蚜的捕食量,以倒数法拟合Holling Ⅱ圆盘方程,明确了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量随着虫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N→∞时,十斑大瓢虫的1~4龄幼虫以及雌、雄成虫在1 d内对豆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0.1628、158.7003、556.3928、988.1128、841.0084、589.4011头.十斑大瓢虫幼虫对豆蚜的捕食量与日龄的拟合方程为y=3.9123x2.2092(R2=0.8093),随着日龄的增加捕食数量呈指数关系逐渐增加.雌、雄成虫对豆蚜的捕食量与日龄的拟合方程分别为 y=0.9453x2-28.274x+827.44(R2=0.456)和y=0.8762x2-31.511x+635.38(R2=0.7188),随着日龄期的增加捕食数量逐渐降低.

    十斑大瓢虫豆蚜捕食量天敌昆虫生物防治

    基于Citespace的农业害虫斜纹夜蛾研究进展与热点可视化分析

    刘迪汤胡欣蒋琴杰周亚男...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全面了解当前斜纹夜蛾的研究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斜纹夜蛾相关文献为对象,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对比分析,分别从作者、机构和关键词3个方面绘制了可视化图表,对斜纹夜蛾演进趋势、研究热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国内外斜纹夜蛾的研究一直以防治为主.近年来,中国对斜纹夜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和环境的破坏,并诱导斜纹夜蛾进化出了抗性机制.在提倡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大背景下,关于斜纹夜蛾的防治措施多趋向生物防治,而国外的研究多注重其内部结构及病毒杀虫剂.由此,当前对于斜纹夜蛾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生物和化学防治的结合,研究出高效低污染的防治手段或杀虫剂;二为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内部构造的研究,在不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危害.

    斜纹夜蛾农业害虫CiteSpace防治

    苜蓿抗寒突变体生理生化及性状指标分析

    李如来冯鹏郑海燕牛忠林...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选育在黑龙江省可越冬的理想紫花苜蓿品种.以'龙牧806'零磁空间诱变处理后二代群体中获得的lm1609、lm1625、lm1704三个抗寒突变体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发芽指标、越冬率、产量特性指标及根系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抗寒性能鉴定.3个突变体发芽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发芽势、简化活力指数lm1609显著高于lm1625、lm1704,分别为82.05%、469.82(P<0.05);3个突变体的越冬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突变体和对照6月6日起始株高差异不显著,随着植株生长,7月6日和8月6 日 lm1609、lm1704显著高于lm1625和对照;突变体lm1609、lm1625、lm1704三者鲜草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对照(P<0.05);三个苜蓿突变体植株根系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显著高于对照,并且突变体lm1609 POD、SOD最高,分别达到304.85 OD470/(min·g)、208.41 U/g(P<0.05).lm1609突变体具有较高的抗寒特性及产量特性,是为理想的抗寒突变体材料.

    零磁空间紫花苜蓿诱变突变体抗寒性

    改良QuEChERS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土壤中两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

    丁玉玲佟盟露庞彩卫姜炳杉...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建立新疆、内蒙、黑龙江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改良的QuEChERS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样品中的吡唑醚菌酯及醚菌酯进行分离,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3~1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9,在不同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与醚菌酯在新疆灰漠土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03%~102.32%、100.33%~107.18%,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46%~0.87%、0.94%~1.67%;在黑龙江黑钙土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100.40%~104.32%、90.83%~101.33%,RSD分别为 0.47%~2.78%、1.35%~1.69%;在内蒙棕钙土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100.04%~107.40%、96.90%~98.86%,RSD分别为 0.77%~1.41%、1.08%~1.57%.该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适用于几种类型土壤中吡唑醚菌酯及醚菌酯含量的测定.

    吡唑醚菌酯醚菌酯高效液相色谱土壤残留分析

    南瓜淀粉组分高效检测体系建立及应用

    宋慧安学君黄芸萍沈登锋...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建立高效的南瓜淀粉组分检测技术,以期提高定向育种和合理开发南瓜新品种的效率.根据双波长比色原理,利用提纯的南瓜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通过等吸收点作图法,确定南瓜淀粉组分测定波长和参比波长.通过单因素比较试验,确定双波长测定南瓜淀粉组分的200 μL反应体系.最后比较不同类型的南瓜淀粉组分含量,筛选极端材料.结果表明,直链淀粉的测定波长为616 nm、参比波长为472 nm,南瓜支链淀粉的测定波长为545 nm、参比波长为725 nm.建立南瓜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回归方程,直链淀粉浓度在0.0125~1 mg/mL、支链淀粉浓度在0.025~2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00).96孔板200μL反应体系为待测液20 μL、醋酸盐缓冲反应液(pH 3.5)90 μL、12倍碘液稀释液90μL.供试23份南瓜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在0.52~26.68 mg/g果肉鲜重,支链淀粉含量在0.03~76.13 mg/g果肉鲜重,淀粉总量在0.55~101.61 mg/g果肉鲜重.以10和15 mg/g果肉鲜重、35和45 mg/g果肉鲜重、55和65 mg/g果肉鲜重,可以分别初步评价供试南瓜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低、中、高的情况.中印南瓜自交系比供试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的淀粉组分含量均高,最终筛选到7个中印南瓜自交系,用以淀粉定向育种潜力大.该试验获得的南瓜淀粉组分高效检测体系,对提高南瓜淀粉育种效率,行之有效.

    南瓜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淀粉含量远缘杂交

    近十年国内外藜麦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张述伟宗营杰黄琳丽何婷...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了解近十年国内外藜麦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综合检索2012-2022 年间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 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有关藜麦研究的相关文献,对文献发表年份、研究机构、期刊分布、学科领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归纳国内外藜麦主要研究前沿及热点.结果表明,藜麦相关研究自2013年国际藜麦年后迅速升温,近三年来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中国藜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累计发文数量已超过欧美等国家跃居世界首位,然而论文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篇均被引频次排在德国、意大利、智利、美国以及西班牙之后.国外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南美藜麦起源地及欧美发达国家,国内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西北和华北等藜麦种植区域;期刊分布主要以食品科学领域为主,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品种选育栽培、营养品质与加工特性等领域.藜麦作为一种健康杂粮正在中国兴起,推进藜麦产业化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与应用空间.

    藜麦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