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小云

季刊

1009-508X

skxb@cau.edu.cn

010-62736933 62732074

100083

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一本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季刊。该刊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探索,在学术上以求实、求新为准则,倡导探索求索,欢迎学术争鸣。该刊在农业大命题下,专设三农论坛、农业经济研究、农业社会调查、农村社会研究等栏目,并滚动性开设经济理论与应用、企业经济、管理科学、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栏目。欢迎社会各界研究者、探索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5页

    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宋洪远
    5-13页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姜长云
    13-20页

    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构建

    林万龙
    21-28页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主要特征与培育路径

    孔祥智谢东东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现代农业农业强国

    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逻辑思路与改革路径

    高强程长明
    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文章在厘清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并提出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阻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研究认为,以新型生产关系塑造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人与地、人与技、人与业和人与村的关系,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产业体系改革、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和农村人才体制改革,塑造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

    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农业强国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改革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问题障碍与应对策略

    周振
    5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农业差距、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举措.数字技术是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变量.在微观要素层面,数字技术促使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能大幅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中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及其内部的协作,不断催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在宏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农业生产组织化以及农村产权制度完善,优化了农业生产关系,使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然而,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农业基础数据的采集、联通落后于数字技术应用需求,农户涉农数字技术采纳意愿不强,数字技术开发面临经济性困境,政策和改革工具与数字技术工具不匹配,以及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滞后迟滞数字技术应用等问题障碍;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还存在数字斥农、平台企业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等风险隐患.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避可能的风险隐患,急需优化相关制度和政策创设.

    数字技术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现代化

    新零售背景下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路径实践——以"盒马村"为例

    尹瑶叶敬忠
    7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零售发展背景下,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平台深入农业上游生产端,塑造了"盒马村"这一组织形态和经济模式.本研究在考察"盒马村"的产生逻辑和运作模式基础上,呈现"盒马村"所蕴含的小农户对接现代大市场的实践形式,并运用农政分析框架剖析"盒马村"的"生产—再生产"过程.研究发现,盒马将"盒马村"作为源头生产基地,打造了以"小农户—盒马村—盒马"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和市场结构."盒马村"模式聚合乡村社会的内生性资源和新零售平台生态系统提供的外部资源,推动村庄内部形成稳定的组织秩序和生产秩序,从而成为一种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并参与市场的有效路径."盒马村"也发展成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户生计状况,推动农业转型和乡村社会发展的有力载体.然而,作为一种悬浮化的发展机器,"盒马村"潜藏着不确定的产销联结、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和不平等的价值分配格局等风险.因此,需要着力构建特定的市场制度和条件,调适零售资本与乡村社会以及小农户的关系,充分发挥新零售平台的市场优势和积极效用,以"盒马村"为纽带,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市场有效对接,使新零售等数字业态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零售盒马村小农户大市场有效模式

    流动农业工人:概念特征、经济动态与理论视角

    孙雨奇刘阳琳张森
    9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劳动力问题是农政转型与变迁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不仅聚焦对该群体及其背后流动现象的关注,还涉及其对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方面的多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农政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呈现了流动农业工人群体的定义、特征与生成机制,并从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生计框架五个经典农政理论视角出发,展现了当前英文学术界围绕该议题形成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旨趣,进一步揭示了该现象背后蕴含的丰富研究内容和重要研究价值.以雇佣劳动替代家庭劳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过程,尤其是在蔬菜、水果等特殊农产品种植区域,雇佣流动农业工人普遍存在,是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高峰的主要方式,也是确保特殊农产品供应安全的保障.因此,应在学术研究与制度建设方面对中国流动农业工人给予更多关注,以构建更公平、规范和更具有支持性的流动环境.

    流动劳动力农业工人劳动体制农政转型

    从综合农政到分化农政:日本农政范式转换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李全鹏江世君
    11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何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均要面对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即如何提升处于现代产业体系洼地中的农业低水平及农民低收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参考系,日本在战后其农村一度陷于贫困窘境,但在短短 20 年后,日本农民收入基本可以向城市居民看齐.究其原因,日本《农业基本法》构建了"综合农政"体系,围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这一核心目标制定了关于农村开发、农业保护、农民收入托底等全方位政策.但是,对农业与农民收入的大力保护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僵化、农村活力低下等负面效应.对此,基于《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的"分化农政"降低了农业补助,突出了农产品多元化、市场化、精细化的导向性,以应对农产品市场化与商品化等新形势.日本农政范式转换为东亚其他国家的农政转型带来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二战后的综合农政体系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各项基础条件,也奠定了"贫而不穷"这一政策基调和社会价值观念.与之相对,在粮农领域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分化农政阶段的地域活力政策在支撑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产业自立发展等方面更具效果.

    综合农政分化农政范式转换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