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玉米杂交当代籽粒含水率遗传效应研究

    陈明陈琛刘晨旭李伟...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父本自交系对杂交当代籽粒含水率的影响,以籽粒脱水速率较慢的5个杂交种和5个自交系为母本,以脱水性能较好的5个早熟自交系为父本,10个母本分别人工授粉进行自交及与父本杂交,并对授粉后52天(DAP,d)的杂交当代籽粒及所有亲本材料的自交籽粒含水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 表明:在早熟自交系授粉后,母本杂交授粉当代的籽粒含水率均值下降3.04个百分点,单粒干重比自交增加5.63%;母本自交系籽粒含水率均值下降2.85个百分点,单粒干重增加7.18%;当代杂交籽粒的含水率与父本呈正相关,表明玉米籽粒脱水性能具有父本效应,早熟父本可降低杂交当代籽粒的含水率.本研究可为玉米种质脱水性能的改良和选育快速脱水适宜机收的玉米品种提供参考.

    玉米籽粒含水率核磁共振遗传效应

    灌水量和滴灌频率对甘肃省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李菊张富仓王艳丽赖珍林...
    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适合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的灌水量和滴灌频率的最佳组合,采用'咸科858'为试验材料,设置作物蒸发蒸腾量(ETc)60% (W1)、80%(W2)和100%(W3)3个灌水水平和间隔4(D1)、8(D2)和12 d(D3)3个滴灌频率,共9个处理.生育期内,对春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等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同一滴灌频率下,W3处理的株高、茎粗、LAI和干物质累积量均显著高于W1和W2处理,灌水量对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影响极显著,其中产量在W3最高,平均达到15769 kg/hm2,比W1和W2分别提高29.68%和8.90%,而其IWUE最低,较W1和W2分别减少22.17%和12.68%,灌水量对春玉米耗水量有显著影响,且春玉米耗水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同一灌水量下,亏缺灌溉(W1和W2)中D1处理的生长指标、产量、WUE和IWUE最大;充分灌水(W3)水平下,春玉米产量、WUE和IWUE均在D2处理达到最大,分别为16658 kg/hm2、3.16 kg/m3和4.3kg/m3;灌水量和滴灌频率二者交互作用对春玉米株高、产量、WUE和IWUE有极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法得出W3 D2处理得分最高.综上,W3 D2(100% ETc,间隔8d)处理高产且WUE较高,可作为河西地区春玉米生产的最佳滴灌灌水组合.

    河西地区灌水量滴灌频率春玉米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甜玉米小斑病抗性主效QTL挖掘

    蒋锋陈趣陈青春张姿丽...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玉米小斑病抗性进行QTL定位,以甜玉米杂交组合'T8'×'T33'的200个F2代单株为遗传作图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对各单株叶片进行图像扫描进行抗病鉴定,定位QTL.结果 表明,构建了全长1270.2 cM的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含214个SSR位点,标记间平均间距5.9 cM.以全株、穗三叶和穗位叶的病斑面积比作为各单株小斑病抗性表型值,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1个小斑病抗性QTL,分布于第3、4、5、6和9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08%~19.67%的表型变异.在第3染色体umc1746~bnlg1523和第5染色体bnlg603~mmc0081均同时检测到3个抗性指标的主效QTL,各主效QTL的贡献率均>10.00%.在第3染色体umc1399~umc1307同时检测到穗三叶和穗位叶病斑面积比相关QTL,贡献率分别为5.08%和9.49%.

    甜玉米小斑病病斑图像识别QTL

    播期对冬播春麦品种生育进程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王铜李磊汪晓东薛丽华...
    2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冬前播期对新疆北疆春小麦生育进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17-2019年在田间设置3个冬前播期(10月中旬、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和春播期(3月底,CK),分析'新春6号'、'新春20号'、'新春27号'和'新春43号'4个春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的生育进程、茎数动态、产量构成和籽粒品质等指标.结果 表明,冬播处理平均出苗率(59.13%)较春播处理平均出苗率(80.70%)降低21.57个百分点,年际间差异大,同一春麦品种不同冬播期处理之间出苗率差异显著;冬播较春播处理早出苗9~15 d、早成熟8~11 d、延长生育期6~18 d;降低总茎数峰值,总茎数峰值提前出现;冬播处理2年平均产量(7065.99 kg/hm2)较春播增产17.10%,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30.68%和5.59%,冬播期处理间产量平均值差异不显著.冬播处理使供试春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均有所降低,但处理间籽粒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同一冬播期的不同小麦品种的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差异显著,以'新春43号'和'新春6号'较高.冬播处理较春播小麦增产,主要是穗粒数增加的结果;冬播使春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降低,同一小麦品种的不同冬播处理间籽粒品质指标差异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产量和品质结果,10月下旬-11月上旬是新疆北疆春麦品种适宜的冬播期.

    春麦冬播播期生育特性产量品质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指标与植物促生效应相关性分析

    李侠叶诚诚张俊伶李海港...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生长特性与功能(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相关性.采用分室根箱装置,以玉米(Zea mays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宿主植物,选取7种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ormis mosseae、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近明球囊霉C.claroideum、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黏屑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spurca,以不接种为对照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测定菌根侵染率、根外菌丝密度、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磷/锌吸收量、植物根系AMF gDNA丰度以及玉米根系ZmPht1;6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表明:接种F.mosseae、R.intraradices、G.versiforme、C.etunicatum的玉米和紫花苜蓿根系侵染率及根外菌丝密度较高,对植株生长和磷、锌吸收均表现为正效应;C.claroideum、A.scrobiculata、D.spurca根系侵染率和根外菌丝密度较低,C.claroideum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磷吸收表现为促进效应,而对玉米表现出抑制效应,后两者对植株生长和磷、锌吸收无显著效应或抑制作用;AMF的生长指标(菌根侵染率和根外菌丝密度)与菌根生长效应以及磷、锌吸收效应之间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根系AMF总侵染率对玉米菌根生长效应、磷/锌吸收效应变异的解释量分别为79.0%,77.6%和74.1%;菌丝侵染率对紫花苜蓿菌根生长效应、磷/锌吸收效应变异的解释量分别为76.5%,72.6%和74.0%;此外,仅紫花苜蓿根系AMF gDNA丰度与根系总侵染率显著正相关,玉米根系ZmPht1;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菌根磷吸收效应显著正相关.综上,AMF的侵染指标显著影响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效应,AMF gDNA丰度可作为表示AMF生长的指标,但因植物而异,玉米根系ZmPht1;6的相对表达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AMF吸磷能力.

    丛枝菌根真菌玉米紫花苜蓿侵染率根外菌丝密度磷吸收量

    生物降解地膜的性能及在北京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上的应用

    梅丽董雯怡周继华刘勤...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生物降解地膜在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以BF1(国内PBAT材料)、BF2(进口PBAT材料为主)和BF3(国内PPC材料)3种生物降解地膜为试验材料,以PE(普通聚乙烯)和LD(裸地)作对照,系统分析生物降解地膜的上机性能、降解情况以及对农田土壤温度、土壤墒情、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表明,3种生物降解地膜的增温保墒性能不及PE地膜,但均优于LD,可使鲜食玉米和甘薯提早成熟,产量和外观品质提升.其中,BF1和BF3处理的鲜食玉米产量分别为18652.66和18125.73 kg/hm2,与PE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BF2和LD处理;BF1和BF3处理的甘薯产量分别为31586.16和29933.48 kg/hm2,与PE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LD处理.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在鲜食玉米和甘薯上的经济效益均高于LD,不及PE地膜,其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BF1>BF3>BF2.综合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在北京的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上应优先选用BF1,通过应用生物降解地膜逐渐替代PE地膜,实现地膜应用的无污染.

    生物降解地膜鲜食玉米甘薯产量效益

    基于转录组的苋菜LBD基因家族鉴定及蓝光下的表达分析

    王乐陈何肖防郑友峰...
    6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苋菜LBD基因家族,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数据筛选和鉴定苋菜LBD基因家族成员,并命名为AtrLBD.结果 表明:1)从'全红'苋菜转录组中共鉴定得到16个AtrLBD基因,均为不稳定蛋白,氨基酸长度在91~351 aa,相对分子质量为9.396~38.250 ku;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亚细胞定位预测,AtrLBD定位在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MEME分析结果表明,16个AtrLBD共有10个保守氨基酸序列;2)系统进化树显示,16个AtrLBD与拟南芥LBD蛋白分为第一类(Class Ⅰ)和第二类(ClassⅡ)2大类,细分为Class Ⅰa、Ⅰb、Ⅰc、Ⅰd、Ⅰe和Class Ⅱa、Ⅱb等7个亚类;miRNA预测结果显示,有4个AtrLBD是miRNA靶基因;3)qRT-PCR结果显示,除AtrLBD4、AtrLBD5、AtrLBD10和AtrLBD16以外,AtrLBD均受到蓝光的诱导表达.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苋菜LBD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进化分析奠定了基础.

    苋菜LBD表达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

    咖啡短体线虫不同种群对番茄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李宇赵湘媛宋莹莹孙梦茹...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咖啡短体线虫对番茄植株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利用温室盆栽接种和贝尔曼漏斗分离接种植株根际线虫的研究方法,测定了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地理种群对番茄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以及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差异.结果 表明:1)接种75 d后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均能侵染番茄根系,并且在番茄根际的繁殖率(Rf)>1,番茄是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的适合寄主;2)接种的番茄植株普遍长势弱,叶片黄化,根系减少,根部出现褐色病斑甚至坏死腐烂,线虫危害症状明显;3)接种番茄植株的株高、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等生长参数显著<未接虫的对照组(CK),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对番茄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4)寄主或地理来源不同的咖啡短体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来自河南玉米的HN-K1种群的致病力最强,来自安徽小麦的AH-015A2种群的致病力最弱.综上所述,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对番茄均具有寄生性和致病性,但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番茄根腐线虫病害的识别与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咖啡短体线虫番茄寄生性致病性贝尔曼漏斗法

    西葫芦种子结构与发芽的关系以及提高种子质量的处理技术

    王德欣吴萍季延海钟启文...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子质量是西葫芦稳产和高产的重要基础,建立适宜的种子综合处理技术是提高西葫芦种子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应用软X-射线成像技术分析了西葫芦种子结构,应用比重选和引发处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软X-射线成像法能够从种子形态上区分正常种子、畸形种子和死种子,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8.2%、27.3%和65.9%,全部种子的正确识别率为86.0%;比重选可以将西葫芦种子发芽率由83%提高到90%,引发处理能提高种子萌发速度和整齐度,发芽势由75%提高到90%,以处理7天为最佳条件;比重选后再进行7d引发处理的种子不仅出苗率显著提高,与种苗生长相关的多个生理指标也得到改善.综上,软X-射线成像法可用于区分西葫芦种子类别,比重选和种子引发处理技术能够提高西葫芦种子质量,该技术可在种子企业中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

    西葫芦种子软X-射线形态比重选引发

    对不同品种蚕豆芽苗菜生长期内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的研究

    白雅晖虞慧彬徐晓东武永军...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选出品质较好,特别是左旋多巴产量较高的蚕豆以及最适的芽苗菜采收期,选择'临蚕二号'、'启豆一号'、'海门大青皮'、'北斗七星'、'黑蚕豆'和'红香蕉'共6个供试品种进行试验,设置4个采收期(萌发后第3、6、9和12天),分别对芽苗菜的生长指标和营养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显示:随着采收期的延长,蚕豆芽苗菜苗高和可食鲜重均增加,于第12天采收时达最大值,此时左旋多巴产量也达到最高.'黑蚕豆'在第12天采收时可食鲜重最大,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总黄酮含量均表现最佳,且左旋多巴产量最高,为1392.48mg/10株,'海门大青皮'和'启豆一号'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综合来看,适宜左旋多巴提取的最佳蚕豆品种为'黑蚕豆',最适采收期为第12天.本研究为后续蚕豆芽苗菜药用成分的规模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蚕豆芽苗菜品种比较采收期左旋多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