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肌肉生长发育可变剪接研究进展

    孙燕勇付绍印何小龙王标...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动物肌肉生长发育可变剪接调控过程最新研究,本文对近年来人、小鼠和其他多种动物肌肉生长发育的可变剪接调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总结了肌肉生长发育可变剪接的发生、调控蛋白多样性的分子机制、人和动物的肌肉发育过程中可变剪接的调控研究进展及可变剪接的数据量化方法.结果 表明:肌肉是表现出最高水平的组织特异性和保守可变剪接的组织之一;可变剪接的发生与胎儿发育进程并不统一,而是集中于出生后的前两周;牛的肌肉内含子保留类型最多,其次为跳跃外显子类型;猪与鸡肌肉发育中可变3'剪接是最常见的剪接类型;可变剪接的分析方法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由通量低(qRT-PCR和ESTs)、噪音高(ESTs和芯片)的分析方法逐渐发展为以太平洋生物科学(PacBio)和牛津纳米孔技术(Nanopore)为代表的第三代测序方法(Iso-Seq),成功识别了许多具有良好特征的转录本和可变剪接.综上,随着测序方法和分析软件的开发与更新,对动物肌肉发育可变剪接研究的逐渐深入,将为揭示肌肉的发育机制奠定基础.

    可变剪接蛋白多样性肌肉发育

    侧通风口高度对塑料温室气流及温湿度的影响

    赵融盛蔡泽林杨志洪婷婷...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降温、除湿等不同环境需求下温室最适侧通风口高度,以陕西省杨凌地区的塑料温室为对象,采用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方法,对4种侧通风口高度(40、60、80和100 cm)下室内的流场、气温、相对湿度变化及分布均匀性进行研究;模型经过实测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各测点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2%和2.0%.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侧通风口高度的室内平均风速由高到低依次为距地面60、40、80和100 cm;温湿度瞬时变化速率随通风口高度升高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侧通风口距地面100 cm时,室内的温湿度均匀性最优,60 cm的次之,27个测点的温湿度变异系数较同时刻100 cm高度仅高出1.1%和3.0%;综合考虑降温及除湿需求,侧通风口距地面60 cm时室内气流运动活跃,适合夏季降温排湿和换气补气;在距地面60 cm基础上提高侧通风口高度,可在保证除湿效果的同时减缓降温速度,适合冬季保温排湿;阵低侧通风口距地高度可减缓室内环境变化速率,适合极端天气下的通风换气需求.

    塑料温室通风流场气温相对湿度计算流体力学

    考虑压-弯-扭耦合作用的开口截面杆件非线性静力模型

    赵云丁敏韩盛柏曹琼琼...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温室结构中檩条受力变形复杂且失稳现象严重的问题,对温室结构中开口截面檩条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鉴于其受力变形的复杂性,将其按压弯扭杆件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压-弯-扭耦合作用、约束翘曲、剪切变形因素,阐明二阶内力产生原理并建立杆件微段隔离体平衡方程;结合物理方程与几何方程,推导出关于扭转角和挠度的位移控制方程,进而获得压-弯-扭耦合作用下杆件位移及内力的几何非线性计算模型,同时给出其计算步骤.计算了开口截面杆件在集中扭矩、分布扭矩、压扭、弯扭、压弯扭5种荷载工况作用下的位移、变形及内力,并与理论解析解进行对比与分析,验证了计算模型的适用性及精确性.结果 表明:本研究得到的非线性静力模型可用于温室结构中开口截面檩条在任意荷栽工况组合条件下的位移、变形及内力计算.

    温室结构檩条开口截面压-弯-扭耦合作用几何非线性静力法

    流向统计法分析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高标准农田需求预测

    王柳魏秀菊张跃峰张学军...
    12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预测2020-2030年高标准农田需求量,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等相关数据,利用流向统计法从粮食、谷物和口粮自给率3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并建立了预测模型,对2020、2025和2030年中国粮食、谷物和口粮的需求量进行预测;基于各省级行政区可建高标准农田面积、农业用水量、单位面积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提高量和复种指数,预测了2020、2025和2030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建高标准农田面积.结果 表明:1)近年来中国粮食、谷物和口粮产量呈增长趋势;1997-2018年粮食、谷物和口粮的自给率分别在86.24%~118.15%、88.67%~121.67%、84.25%~123.98%,2006年以来中国守住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但距《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粮食自给率95%以上的要求仍存在差距,需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建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2)根据建立的模型预测2020、2025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分别为72 318、72 673和72 724万t,谷物需求量分别为67 898、68 251和68 301万t,口粮需求量分别为32 811、33 863和34 914万t;统计检验及验证表明预测结果可信;3)2018年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已能满足我国90%的粮食自给率需求;95%自给率粮食安全条件下2020、2025和2030年分别需求6 844、7 125和7 165万hm2(10.27、10.69和10.75亿亩)的高标准农田.预测值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到2022年建成10亿亩(6 667万hm2)高标准农田的指标接近,该研究结果支撑了规划指标的科学性,亦可为未来10年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及进度控制提供参考,研究为宏观预测粮食及耕地需求提供了一种方法.

    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自给率谷物预测模型

    基于农田土壤抗生素生态风险值的畜禽粪污农田承载力估算

    楚天舒王柄雄孟坦赖世宣...
    13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有机肥施用中,畜禽粪便中抗生素造成农田土壤生态风险的问题,对抗生素在养殖业-种植业生产系统中的流动与降解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基于农田土壤抗生素生态风险值的畜禽粪污农田承载力估算模型,以黑龙江农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养殖业-种植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计算获得相应的畜禽粪污农田承载力.结果 表明:1)黑龙江农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hm2农田可承载的猪当量分别为58和66头.2)在畜禽粪便有机肥施用过程中,黑龙江农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田土壤抗生素生态风险防范应以磺胺嘧啶和恩诺沙星等高生态风险抗生素为主.建议黑龙江农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未来设立地方标准,严控畜禽粪便中抗生素残留量,尤其高生态风险的抗生素种类;增强畜禽舍的环境调控,保障动物生长环境健康;优选畜禽粪便处理工艺,配套处理设施设备.

    畜禽粪污农田承载力抗生素生态风险值环境容量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昆明市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方一舒祖健艾东陈杰...
    15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合理的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并有效识别影响昆明市生态保护重要性的关键指标,本研究在分析昆明市自然禀赋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评价,构建昆明市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要素空间叠置制图和极大值法对昆明市2017年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分类定量评价及分等定级.结果 表明:1)昆明市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高和较高的面积为6 324.96 km2,所占比例30.1%,重要性等级中的面积为9 962.04 km2,所占比例47.41%,重要性等级较低的面积为4 690 km2,所占比例22.32%;2)昆明市生态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异明显表现在:高和较高重要性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滇池流域和石林石漠化地区,较低重要性区主要分布于安宁市、呈贡区和晋宁区等南部地区;3)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是构成昆明市生态重要性贡献最大的因子,说明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保护在昆明市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昆明市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分区分类生态保护,构建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屏障提供科学依据.

    空间规划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脆弱性云南省昆明市

    重点区域林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崔绿园李晶邓晓娟王媛...
    164-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林地的保护与建设问题,选取我国3大林区中林地面积占辖区比最高的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结合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聚类分析、核密度估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像元尺度的长时序林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结果 表明:1)1980-2015年,黑龙江、广西和云南的林地面积均为净减少,黑龙江省的净减少面积最大;2)该3省(自治区)的林地转化集中在林地和耕地、草地之间,在林地二级类型转化中,有林地的变化最为明显;3)该3省(自治区)林地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35年来均未发生较大波动,林地退化区域集中且范围较小;4)城镇化率和交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林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为林地资源的监测、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林地时空变化核密度估计驱动力

    基于面板数据的PVAR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

    曾珍韩纪琴吴义根
    176-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采用GMM的方法,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个视角进行分析,并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分析皖南、皖中和皖北3个区域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 显示:1)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冲击大小以及方向不同,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分别呈现负向和正向影响,皖南地区人口城镇化相对其他地区冲击效应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冲击效应增速更快,且土地城镇化加速了人口城镇化.2)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存在区域差异.皖中的人口城镇化贡献最大,为9.4%;皖北的土地城镇化贡献最大,为25.0%.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口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制动作用,配置管理好农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推进集约和节约,在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农业碳排放PVAR模型区域差异安徽省

    东北地区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研究

    韩冬荟赵金媛胡琦潘学标...
    188-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东北三省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计算了4个时段(雪季、雨季、生长季和年际)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同时利用HP滤波法分离了1992-2015年4种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的气象产量,并构建相应的标准化产量残差序列,分析东北三省不同时段的SPEI对该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雪季SPEI与粮食作物产量残差序列显著相关,尤其是在辽宁省更为明显;2)作物气象产量对SPEI的响应与发生区域、时段、作物品种有关,水稻的气象产量与各时段SPEI基本成负相关,大豆气象产量随生长季、年际SPEI的增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但小麦气象产量与SPEI的关系不甚明显.因此,在东北整体干旱化的背景下,不同时节的SPEI对各作物产量的影响并不同步,可见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对气象干旱的响应存在地区差异性和季节差异性.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大尺度下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局地的气候特点对农情进行分析诊断,尤其是非生长季的气象干旱应引起重视,以更全面地指导未来的农业生产决策.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粮食作物干旱产量标准化产量残差

    生产函数异质性与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

    胡晨沛李辉尚聂凤英
    20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农业要素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农业要素收入份额存在较大差异的基本国情,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放宽传统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产出弹性为固定常数的假定,通过构建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农业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 表明:1978-2017年,中国农业要素投入呈现出劳动力减少、资本存量增加、资本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特点,不同地区农业要素投入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反映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改革开放初期较快增长,近年来增速明显下滑,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达到2.4%,高于中部地区的1.6%和西部地区的1.6%.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时空差异性要求未来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更注重地区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在推进农业资本深化的同时,从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出发加快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要素投入资本深化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