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

    马尚谦潘志华郑大玮宋玉...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 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冬小麦生育期霜冻黄淮海平原

    匀播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张金汕贾永红孙鹏刘冲...
    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匀播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选用'新冬22号'('XD 22')和'新冬46号'('XD 46')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播种方式设匀播(UN)和常规条播(DR)2个处理,副区施氮量设0(N0)、150(N150)、300(N300)、450(N450)和600(N600)kg/hm2 5个水平,测定冬小麦分蘖成穗、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运、分配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单株茎数、成穗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增大;与DR相比,UN小麦单株茎数、成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也增大,尤其增大了灌浆期叶面积指数.2)随着施氮量增大;匀播提高了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尤其提高了冠层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3)随着施氮量增大,小麦花前茎鞘、叶片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均先增大后减小;与DR相比,UN提高小麦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穗数、穗粒数和产量,2个品种于N300和N450水平下产量达到最大;在N0、N150、N300、N450和N600水平下,'新冬22号'UN 比 DR 分别增产 11.79%、5.36%、4.55%、5.24%和8.73%;'新冬46号'分别增产 10.98%、7.07%、14.81%、14.55%和16.10%.综上所述,匀播方式改善了群体结构,提高群体中、下层的光合特性,促进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向籽粒中的转移,进而提高产量,尤其施氮量为300和450 kg/hm2增产效果最佳.

    冬小麦匀播施氮光合产量

    水稻芽期耐寒性综合评价及耐寒指标筛选

    金明刘旭升逄洪波王泽...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水稻芽期耐寒指标并建立可靠的水稻芽期耐寒性数学评价模型,采用49个水稻种质资源,测定发芽率(GR)、相对发芽率(RGR)、发芽势(GP)、相对发芽势(RGP)、发芽指数(GI)、种子萌发指数(PI)、平均发芽时间(MGT)、成苗率(SR)和萌发系数(GC)9个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及隶属函数等分析,对水稻芽期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水稻芽期耐寒性综合评价值(D)可以将49个水稻品种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耐寒性极强品种(IRIS 313-11965、IRIS 313-8956和 IRIS 313-11038,D为0.790~0.830)、耐寒性强品种(IRIS 313-11944等 17个品种,D为0.609~0.745)、耐寒性中等品种(IRIS 313-11049等7个品种,D为0.503~0.576)、耐寒性弱品种(IRIS 313-11986等13个品种,D为0.364~0.482)和耐寒性极弱品种(IRIS 313-10891等9个品种,D为0.187~0.282).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水稻芽期耐寒性的最优回归方程:D=0.326+0.020GI+0.021SR-0.028MGT+0.025PI+0.012GR+0.137RGP,筛选出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萌发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和成苗率6个与水稻芽期耐寒性显著相关的指标.低温胁迫条件下,可通过测定这6个指标对水稻品种的芽期耐寒性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及评价.

    水稻芽期耐寒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

    滴灌带型配置与覆膜方式对新疆甜菜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

    林明阿不都卡地尔·库尔班陈友强刘华君...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滴灌带配置与覆膜方式对甜菜产量的影响,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安宁渠试验基地,以甜菜品种'Beta379'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2种滴灌带配置,分别为双行单管(D1)和双行双管(D2),副区为4种覆膜方式,分别为裸地(M1)、黑膜(M2)、单层白膜(M3)和双层-白膜(M4),考察甜菜功能叶(倒四叶)面积(L4)动态变化、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块根产量和产糖量等性状,并分析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双管滴灌配置相较于单管滴灌配置使倒四叶面积增加8.77%,使甜菜提前10 d进入叶丛快速生长期,叶丛快速生长结束期延迟12 d,从而使该阶段快速生长特征值(GT)增加11.24%,根冠比增加8.53%,单根重、含糖率、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增加30.46%、1.10%、31.47%和32.76%,产量和产糖量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1.47%和32.84%.双白膜配置处理(M4)相较于裸地(M1)使倒四叶绿色面积增加10.49%;且甜菜快速生长特征值(GT)增加7.55%,根冠比增加18.52%(P<0.05).因此,在新疆甜菜种植区,采用双管+双白膜滴灌模式能有效增加甜菜产量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甜菜滴灌配置覆膜方式产量水分利用

    微孔膜灌溉随水施不同肥量对黄瓜光合参数、养分特征、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杜清洁杨亚勇张嘉欣李娟起...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黄瓜为试验材料,利用微孔膜灌溉技术,研究了随水施不同肥量处理下黄瓜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营养元素分配、品质和产量的变化规律,明确了微孔膜灌溉条件下适宜黄瓜栽培生产的最优施肥量.以膜下沟灌随水施肥量为对照(CK),微孔膜灌溉随水施肥量共设5个梯度:57.0 kg/667 m2(FA)、69.0 kg/667 m2(FB)、81.0 kg/667 m2(FC)、93.0 kg/667 m2(FD)和 105.0 kg/667 m2(FE).结果表明:1)FC 处理中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最大,而分别在FE处理和FD处理中最低,差异达显著水平;2)FC处理促进了黄瓜植株中P的积累,根、茎和叶中P含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FC处理下土壤中N、P和K含量均逐渐减少;3)维生素C含量在FC和FD处理下最高,分别较最低值FE处理提高64.5%和78.5%,可溶性蛋白含量也以FC处理下最大且显著高于CK处理;4)同CK处理相比,黄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在FB和FC处理中均显著增加.通过综合评价得出微孔膜灌溉条件下适宜黄瓜栽培的施肥量为FC处理,即81.0 kg/667 m2.

    黄瓜微孔膜施肥量综合评价

    农田野花带群落构建及其稳定性特征

    谢哲城高亦珂吴学峰徐俊...
    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维持农田野花带稳定性和持久性,以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扩大其应用范围,对8个不同建植年限(2、4和6年)的农田野花带混播群落的建立过程,包括群落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不同寿命的初始植物和侵入植物重要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播种建立的农田野花带群落,存在2次植物消亡,分别是一二年生植物和短命宿根植物的死亡,导致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密度下降,并为侵入植物的进入和扩张提供机会;2)群落中一二年生植物、短命宿根植物设计比例低且长寿宿根植物设计比例高时,植物群落消亡程度小,抑制侵入植物能力强;3)侵入植物能减缓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因此,农田野花带混播群落在植物选择方面,应将一二年生植物比例控制在25%以内,并使用长寿宿根植物代替一二年生植物和短命宿根植物可增加群落的稳定性;在群落设计方面,将自生植物保留或纳入设计过程,可减缓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在群落管理方面,一二年生植物和短命宿根植物消亡时补播,可提高群落抑制侵入杂草的能力.

    农田野花带花卉混播人工群落种植设计

    苦参碱不同给药途径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曹志刚王弘张华孙盼盼...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苦参碱灌胃和腹腔注射不同给药途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NCip)、生理盐水灌胃组(NCig)、苦参碱腹腔注射组(MTip)及苦参碱灌胃组(MTig),连续给药5 d后,收集各组粪便,进行小鼠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分析和β多样性分析,利用LEfSe和Metastats分析不同组间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表明:灌胃和腹腔注射苦参碱的不同给药方式对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及β多样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LEfSe分析发现,与灌胃苦参碱相比,腹腔注射苦参碱组的小鼠肠道有益菌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调节机体代谢的另枝菌属(Alistipes)丰度显著增加(P<0.05);Metastats分析发现,与灌胃苦参碱相比,苦参碱腹腔注射组的小鼠肠道与结肠炎相关的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Eubacterium]_fissicatena_group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不同给药途径会引起肠道菌群的差异,相比于灌胃给予苦参碱,通过腹腔注射给予苦参碱更有利于优化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

    苦参碱肠道菌群腹腔注射灌胃给药途径

    苜蓿皂苷对X射线照射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

    张明李志威刘建宇张靖雪...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苜蓿皂苷(Alfalfa saponin)对X射线照射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选取雄性SPF级昆明系小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研究25、50和100 mg/ml的苜蓿皂苷对X射线照射强度为4.0 Gy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和不同剂量X射线对添加25 mg/ml的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预防性给予25 mg/mL苜蓿皂苷,可显著减轻4.0 Gy的X射线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和血小板(Platelets,PLT)数量的降低程度(P<0.05),增加照射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Bone marrow nucleated cells,BMC)数(P<0.05),显著降低微核率(P<0.05).2)预防性给予25 mg/mL的苜蓿皂苷,相同照射剂量的试验组小鼠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骨髓有核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微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随照射强度增加,25 mg/ml的苜蓿皂苷保护小鼠受辐射损伤的能力下降.综上,苜蓿皂苷可缓解X射线对小鼠造血系统和染色体的损伤,苜蓿皂苷浓度与射线强度存在量效关系,需要根据不同的照射强度添加不同浓度的苜蓿皂苷.

    苜蓿皂苷X射线小鼠造血系统

    二乙酰胺三氮脒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初步分析

    朱斌何晟付亚丽谢娜娜...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初步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激活剂二乙酰胺三氮脒(DIZE)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保护作用.利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大鼠NAFLD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DIZE和阳性药物(洛伐他汀LOV)组,观察记录其生长状况.试验至第10周,剖检所有大鼠,采血测定血浆生化指标,取其肝脏观制作切片察病理变化.结果显示:1)第4周起模型组大鼠体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且血糖调节能力减弱,灌胃DIZE和LOV后大鼠增重得到控制,糖耐量有所恢复.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总胆汁酸(TBA)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极显著上升(P<0.01),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下降(P<0.05).灌胃DIZE和LOV后,TG、TC、AKP、LDH和TBA均极显著(P<0.01)下降,ALT和AST活性显著下降(P<0.05).3)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有大量脂肪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肝指数极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灌胃DIZE后,肝指数减小,肝脏病理损伤有所缓解.综上,DIZE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有保护作用,可显著降低大鼠血脂水平,改善血糖调节能力,缓解肝脏脂肪蓄积和脂肪变性,但其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为DIZE成为新的NAFLD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乙酰胺三氮脒高脂饮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保护作用

    基于基因调控网络对鸡胚皮肤发育的枢纽基因和关键通路分析

    胡斯乐勿都巴拉陈宇杰丽春...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挖掘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皮肤调控模式的改变,以鸡胚作为模型,利用来源于NCBI数据库的SRA数据子库中胚胎发育第6~21天的皮肤组织RNA-Seq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在基因共表达网络、信号通路、蛋白互作网路3个层面基于网络拓扑属性逐步挖掘核心基因集,并分析核心基因集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互作网络变化.结果表明:1)鸡胚皮肤发育过程在基因谱水平上可分成5个阶段,分别为6~9 d、10~12 d、13~14 d、15~17 d和18~21 d;2)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发育早期的皮肤分化程度低、可塑性强,中期是皮肤毛囊发育关键期,最后4 d为皮肤细胞外基质建立期,分子发育过程存在严格的顺序模式;3)在基因调控网络层面深度挖掘并筛选鸡胚皮肤发育的分子调控过程.综上,本研究根据网路拓扑属性结合蛋白互作数据库提出参与不同发育模块的关键枢纽基因,为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分析及脊椎动物皮肤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

    鸡胚皮肤发育基因调控网络蛋白互作网络顺序发育模式